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对江鲜的爱,也是对故乡的思念

2020-01-12 03:06:04旅游攻略
水乡古镇16岁离家,兜兜转转好大一圈,旅居过N座城市,终于在30岁的时候重返江南。人在十几二十岁的年纪,总是好奇外面的世界、执着于探索新的味道,直到最近参加《长江之恋》超前点映会,对它又有了新的认识。

水乡古镇

16岁离家,兜兜转转好大一圈,旅居过N座城市,终于在30岁的时候重返江南。

人在十几二十岁的年纪,总是好奇外面的世界、执着于探索新的味道,直到最近参加《长江之恋》超前点映会,对它又有了新的认识。

说是纪录片,却不局限于脸谱化的水系概念,从科技、电力、旅游、文化、饮食、环保等各方面展现了我们的母亲河,里面穿插的人物故事真实生动、观感顺畅,加上全4K的镜头,在大屏幕上看视野宽阔,可以说《长江之恋》的颜值也很高。不过,我最想聊的还是来自长江的“味道”。

对江鲜的爱,也是对故乡的思念

一方江水滋养一方水土的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美好馈赠都来自江河,包括矜贵的长江三鲜——鲥鱼、刀鱼、河豚。张爱玲小姐曾说过人生三大恨事,“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刀鱼馄饨和刀鱼面也摇身变成网红,一到春天,上海各家餐厅更是层出不穷地摆刀鱼宴。

因为非科学捕捞和人们对美味的无穷贪欲,长江鲥鱼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贵,就算想感叹它的刺多也快没机会了;野生刀鱼更是数量稀少,甚至被炒到数千元一斤。河豚在靖江、南通一带比较常见,幸亏生来带毒,还不至于放肆地被大吃特吃。如此美味的东西,如果再也吃不到了,该多可惜啊!

对江鲜的爱,也是对故乡的思念

跟同样江南出身的朋友聊起河鲜海鲜,才猛然发现:有一种隐性基因,从小就注册在身体里了。仔细想想,我的comfort food(即舒适区食物),还真是都来自江河湖川。

我出生于湖州附近的水乡小镇,离太湖不远,所以从小就被丢进河里野生长大。7岁能独自游过几百米宽的大河,和爸爸一起下水摸螺蛳、抓泥鳅,对江河和里面的活物有天然的亲近感。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每次回老家,第一顿饭肯定是去太湖湖滨吃饭。醉白虾是必点菜,得用个大碗倒扣着上桌,才让活蹦乱跳的虾儿迅速被醉倒。残忍是残忍,好吃也是真好吃,待醉汁入味,嗦出果冻一般晶莹剔透的虾肉,简直欲罢不能。

对江鲜的爱,也是对故乡的思念

醉白虾

在江南河畔长大的小孩,对虾仁是最挑嘴的,只有新鲜河虾剥出来的肉,做龙井虾仁才合格。河虾的嚼感优美而富有节奏,滋味丰满悠长,做法也多变幻。

龙井虾仁

长江下游流域因为水路纵横,自古就交通发达、繁荣富庶,讲究吃也不是一天两天。而在新时代,江南地区又被赋予了新的名字——“包邮区”。想当年,杨贵妃要吃一颗岭南荔枝,差人快马加鞭都得好几天,以如今的快递速度,活蹦乱跳的江鲜当日就能送到家中。

响油鳝糊

对一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我来说,长江源头和上游地区是最陌生的一段,自然也激起了无数好奇心。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长江是大学时在虎跳峡徒步,当时只觉得壮丽的大自然壮阔了胸襟,但对江河的情感依旧停留在“有很多好吃的”上面。

比如风靡大江南北的“重庆烤鱼”,用的是江团,一种分布于长江和各大支流中的鮠鱼。我来到重庆后第一件事不是吃火锅,而是找烤鱼店。

如今家喻户晓的水煮鱼,它的诞生也跟长江有深刻渊源。据说有川菜厨师的一位朋友家住嘉陵江边(长江上游支流),每次串门都会带几条刚捞上来的草鱼,厨师灵机一动就做出了最早的水煮鱼,经多次改进,这道菜的味型才终于定格下来,在川渝地区发扬光大。

后来读到何伟的《江城》,我还专程跑去重庆涪陵看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这才深刻了解到长江对人类历史和文明进程的影响。早在唐代,这儿就有“世界第一水文站”之称,现在还能看到黄庭坚等不少名家大作。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也许是日常中不太有实感,其实除了丰富的物产,长江在许多方面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长江保护者的队伍行列,国庆期间在电视上完整观看了《长江之恋》全6集,它以一个全新的方式为大家展现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长江。

长江,远不是一条长6380公里的大江那么简单,它流经的180万平方公里,寄托了沿江人们的无限思恋,对食物、对人情、对故乡,还有江水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