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赵?古中山国?明?这座长城的身世终于定了

2020-01-03 20:12:08旅游攻略
在石家庄平山县下口镇,海拔1200多米的山上有一个小村 上瓦岔村,村西的瓦岔山山顶上,有一条南北向蜿蜒5公里长的长城遗址。在当地,关于长城的身世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战国时期的赵长城,有人说这是古中山国长城,也有人说是它是明长城。初秋的早晨,我们出发前往平山县上瓦岔村探寻神秘长城。

在石家庄平山县下口镇,海拔1200多米的山上有一个小村 上瓦岔村,村西的瓦岔山山顶上,有一条南北向蜿蜒5公里长的长城遗址。在当地,关于长城的身世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战国时期的赵长城,有人说这是古中山国长城,也有人说是它是明长城。

初秋的早晨,我们出发前往平山县上瓦岔村探寻神秘长城。出县城往西不久,一条四米左右宽的水泥盘山路出现在我们面前,一边是陡峭的山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当地人把这条路称作“小十八盘”。沿山路盘桓近一个小时后,上瓦岔村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

赵?古中山国?明?这座长城的身世终于定了

“小十八盘”山路尽头就是上瓦岔村

据村民们说,长城在离村有五六公里的山顶上,那座山就叫“长城梁”,上山的路得全靠镰刀和双脚一点点趟出来。



明代

去往瓦岔山长城的路

随行的老人赵林斌今年64岁了,仍然保持着每周爬山锻炼的习惯。他说,尽管很少有人爬到长城那儿去看,但从记事儿起,他就常听村里人讲述长城的故事。

明代

村民赵林斌

垒这个长城的时候,据老人们说是一块石头一块石头扔上去的,我递给你你递给他。

明代

在瓦岔村,关于长城的历史都是老一辈人口口相传,这些究竟是史实还是传说,没人给出过确切答案。11年前,瓦岔山长城被省文保部门认定为明长城。

明代

瓦岔山长城被省文保部门列为明长城

不过,这让上瓦岔村里很多人产生了疑惑。村民梁连书:

太行山

村民梁连书

据说没有这个村庄的时候,已经就有长城了。也有人说这不是明代(长城),比明代早多了,有的说是赵国和秦国战争的时候弄的。并不高,最主要那个年代他是骑马打仗,一打到长城不方便了。

明代

临近中午,我们终于站在了瓦岔山山顶。放眼望去,群山高低起伏,绵延不绝。脚下,就是古人们创造的奇迹:一条由土石构筑的“墙”,紧贴山脊,宽度大概只能站一个成年人,绵延数里,断断续续望不到边。

瓦岔山长城

平山县

明长城

明长城

明代

明代

瓦岔山长城的建筑形制与人们印象里气势雄伟的明长城有所不同:土石块随意地堆砌,白灰粘结。在保存较完好的城墙上,我们还能看到许多较为规则的圆孔,用作观察敌情。尽管体量和形制逊于外长城,但在攀爬都十分困难的太行山脊上,用大石块垒起2米多高的土石长墙,并且绵延十几里,这依然让记者感到震撼。

曾在平山县考古部门工作的梁书平,也是瓦岔村人。得知我们来探访长城,便跟着一起上山。梁书平说,瓦岔山长城以西就是山西盂县,这里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思考,他对“瓦岔山长城最早建于何时”有两个大胆的推测:

太行山

有说法就是中山国,有人说中山国建起都城后,加紧了在这一带的筑城;第二个版本就是涉及到山西,查他们的史料,发现他们也推到战国时代,他们那边不叫中山国叫“仇犹国”。要不说对这个长城的了解,我都有疑问,到底哪一个年代真不知道。

明代

其实,太行山中南部的古长城,身世确实挺复杂。因为历史上,从战国时期的中山国、赵国,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再到明代,都曾在太行山部分地区修筑过长城。我们在石家庄地区“太行四县”探访时见到的长城,大多踞山水为险,就近取材,垒砌石墙,几乎见不到像外长城那样关堡、城墙、敌台、烟墩齐备的样貌,也难怪人们对太行长城的出身产生分歧。

那平山瓦岔山长城是否就如当地人猜测的那样,修建时间要远早于明代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郭建勇。郭建勇明确表示,平山瓦岔山这一段的长城修建于明代,有一个历史事件可佐证:

这个内长城它的修筑背景和土木堡之变相关,它的重大事件就是蒙古人押着明英宗打到京师了,这个战事之后开始修筑的。因为他们(蒙古人)畅通无阻,从太行山找了个口子,所以,内长城这段不修不行了。

明代

郭建勇说,明代土木堡之变以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平山境内的长城才得到了系统修筑。

如果把东西走向的明代万里长城比作一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那我们在太行山中南部看到的明长城就像一首插曲,因为它样貌独特,身世神秘,反而显得独具韵味,更激发了人们进一步研究探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