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婺源晓起,美丽的千年古村

2019-12-01 23:36:08旅游攻略
婺源晓起,其实是两个村,分下、上晓起,为什么这么倒着说,因地理环境道路形成的,一般我们是先到下晓起,然后再去上晓起,所以,按着先后顺序应该这么说,要不然,有的人根本分不清哪儿是下晓起、上晓起。其实,还是下晓起建的早。据传,下晓起,始建于唐天宝年间。

婺源晓起,其实是两个村,分下、上晓起,为什么这么倒着说,因地理环境道路形成的,一般我们是先到下晓起,然后再去上晓起,所以,按着先后顺序应该这么说,要不然,有的人根本分不清哪儿是下晓起、上晓起。

婺源晓起,美丽的千年古村

其实,还是下晓起建的早。据传,下晓起,始建于唐天宝年间。皖南歙县汪万武因避战乱率家人仓皇出逃,行至婺源山谷时已经深夜,四周漆黑,难以行走,便令家人就地休息,明早起来好赶路。翌日拂晓,汪万武醒来,见此地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土地肥沃,风景不错,便决定不走了,搭棚建庄,安家立业,故取名"晓起"。

谁知,到了后来,偏偏有人,在离此不远的溪水上游建起了一个小村,也叫晓起,这不明知故犯吗?不过,两家并没有打官司,而是合二为一,共同享有,故分起了"上、下晓起",多么淳朴的晓起人。

婺源晓起,美丽的千年古村

要不然有人说吗?"来江西不来婺源,等于没来江西;来婺源不来晓起,等于没来婺源。"我给他再加一句,"来下晓起不来上晓起,等于没来晓起",一笑。

晓起确实不错,前有流水,后有青山,藏在深闺,原汁原味。但我却认为,晓起之所以美,美在水上。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古称"晓川",今称晓溪,我就是沿着这条晓溪,冲着木楼酒家的幌子,经过 "晓起村"牌坊,来到了古树观赏园。这里荟萃了千余株古樟树,还有全国罕见的大叶红楠木树和国家一级树种江南红豆杉。特别是那棵高大粗壮的"晓起神樟",笔直参天,荫冠大地,更吸引着来客驻足观看。

婺源晓起,美丽的千年古村

我搂抱了下,不由纳闷,就这么个小村子,怎么有这么多古树?都是谁栽的?都是什么时候栽的?可有了年月了。经找老乡打听,他们也说不清楚,只是道,"婺源有一句话,'树养人丁水养财'"。

树的旺盛标志着人丁的旺盛,这是各家各户期盼的,不容置疑。以前也有一种说法,"富不富,先看树",一个村子,连棵树都没有,冒穷气。所以,又有人说,"过去——古时候,凡属有人外出经商、做官的,都要在离家前到村后山上种树,以表示对家乡的怀念、留念"。

这就是晓起的第二个美,美在树上,那可是一片古树林啊!我故此借老乡的话作了一首诗:"古韵沧桑天镜开,绿荫遮蔽入溪怀。一言道破千年愿,树养人丁水养财",看来晓起确实富在了水上、树上。

婺源晓起,美丽的千年古村

当然,晓起的美,还是一个古村落——白墙黛瓦,徽派建筑,以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我走进了汪秋圃故居。汪秋圃,清末进士,曾任淳安知县,后来看破官场,辞官经商,一生半儒半贾,回到家后,又醉心青灯佛影,堪为"山中宰相,世上神仙",无所事事,颐享天年。这也许就是晓起封闭多年的原因,要不叫改革开放,谁知道晓起?

踏着青石古道,看着车辙遗痕,我们向上晓起走去。据说,上晓起更是封闭,两面都是大山,只有唯一这条道通往外面的世界。你看那,青石车辙,曲曲弯弯,深深浅浅,都诉说着当年的艰辛与岁月。这就是证明,这就是古迹,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拿出个样子,这就是样子,独一无二,他地难寻。

走在上面着实厚重,两边的茶园生机勃勃,伴随着我们来到水口。这里一棵古樟分两杈,一杈立着,一杈斜着,装点着水口,穿村而过,上有"晓和亭",告示着人们"上晓起到了"。

上晓起更美,一条小河西水东流;两座家桥比翼双飞;三幢门第人才辈出;四古并重——村、屋、道、井------诗云:"高高笔架山,曲曲石板路,郁郁古树林,明清徽建筑。"这都是上晓起人们总结的,很是形象,把山形、地貌、河流、村庄、桥井------都一一高度概括进去。

没想到的是,上晓起也有一棵古樟树,而且比下晓起那"晓起神樟"还粗还大,我特意又抱着照了一张相,关键是以身进行比较,让人一目了然。那真是"蚍蜉撼树谈何易",在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太渺小了。

不过,这也说明了"树养人丁",大树村庄出人才。这就不得不提"江氏宗祠","深山藏俊秀,碧水育人才"。

江氏宗祠,供奉的是江人镜,清代山西布政使、两淮盐运使,左右有联:"山西赈灾荒余下白银廿万两惠泽三晋百姓,扬州理盐政蠲除苛捐七千金御赐一品花翎。"江家人才辈出,曾有过"一门三大夫,祖孙两进士"的佳话。

不仅如此,村子里还有"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都炫耀着主人的高贵身份。这对一个深山小村来说,那真是"穷窝窝飞出了金凤凰"。

中午在一农家吃饭,她先给我们一人冲了一杯茶,立即散发出一股浓浓的香气,只见杯里的茶叶越泡越大,像彭大海,金灿灿的颜色美极了。我不由问道:"这是什么茶?""皇菊茶,就是我们当地的特产,不使化肥,不使农药,自己采用手工烘干制作的,可好喝了。”

我很诧异说:"你们这儿也出名茶?""当然啦!你没见村口写着'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到处是茶园。据说,江人镜退休还乡时,皇帝赐给他千两黄金都没要,只讨取了皇家花园里做药材用的黄菊花带回了晓起,没想到种到地里异常茂盛,而且冲起茶来,浓香喷鼻,入口甘甜。江水镜非常高兴,便派专人朝贡,皇帝一品,果真不错,特赐予'晓起皇菊'称号。这也就是我们晓起皇菊花的来历。"

我差点笑了出来,这些说词都是谁编的,纯属宣传。说着,农家拿出几包"晓起黄菊"茶向我们推销,看来早有准备,我们哪里还好意思推辞,每人都买了起来。再喝那茶,口感还真是不错。不由写了一诗:"晓起皇菊回味长,杯中冲泡散芳香。沁人肺腑何须酒,占尽花魁醉客乡。"

到了村口,再细看说明,果然有人才。原来上晓起人们得益于一个江西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他在上晓起创办了一个茶文化旅游基地,开发"晓起皇菊"茶,带动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可惜,他在去往大庆出差的途中,不幸病逝。人们追忆他,说了八个字"淡久生香,人生如茶"。村民们更是尊称他"我们村里的'傻'教授",是他让婺源晓起的皇菊茶蜚声中外。他写的诗:"迷人上晓起,风光美无比。自然铺锦绣,文化是根底。传统小作坊,令人惊且喜。水转揉捻机,人醉茶香里",至今还在传唱。

品味着上、下晓起,又生出一首诗来:"古朴清幽生态村,水环山抱树遮阴。粉墙黛瓦青石路,藏在深闺羞现身。"

九口201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