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一周内2名女孩失联:我有几个问题,想要问问你……

2019-11-04 10:42:04旅游攻略
作者:刘娜本期封面插画作者:LOST7 从涠洲岛两个失联女孩谈起。涠洲岛,火山喷发堆积而成的美丽海岛。这个位于广西北海的景区,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里,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短短一周内,先后有两个女孩在涠洲岛失联,至今没有回到家人身边。

作者:刘娜

本期封面插画作者:LOST7

一周内2名女孩失联:我有几个问题,想要问问你……

从涠洲岛两个失联女孩谈起。


涠洲岛,火山喷发堆积而成的美丽海岛。这个位于广西北海的景区,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里,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短短一周内,先后有两个女孩在涠洲岛失联,至今没有回到家人身边。

一周内2名女孩失联:我有几个问题,想要问问你……

涠洲岛


这两个女孩,一个是22岁的龙其乐,来自四川珙县,是教育机构的一位老师,自幼喜欢画画,喜爱小动物,在外人眼中,是个阳光开朗的姑娘。

一周内2名女孩失联:我有几个问题,想要问问你……

失联女孩龙其乐

涠洲岛旅行,是她第一次独自出门远行。事发当晚,她还在和妈妈通电话报平安,没有什么异样。

而涠洲岛上,最后目击证人,一位旅店老板说,事发当晚,他在路边遇见龙其乐,她手里点着两只烟,像是边哭边往前走。他停下电动车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时,龙其乐没有理睬他。

9月1日晚20时许,龙其乐一个人拿着手机,消失在客栈附近的监控里。如今,15天过去了,她还杳无音讯。


另一个女孩,是19岁的何红宇,来自江西萍乡,是名复读的高三学生。今年高考时,她超过了二本线,觉得不理想,决定复读重考。

一周内2名女孩失联:我有几个问题,想要问问你……

失联女孩何红宇

事发的8月25日,家人以为她在出租屋学习,没想到她去了广西涠洲岛。晚上8时许,她带着帽子背着包包奔跑的身影,消失在监控里后,再也不见踪影。

一周内2名女孩失联:我有几个问题,想要问问你……

何红宇在涠洲岛的自拍,可见清晰海岸线



警方在她留宿的客栈,发现了字迹潦草的遗书。家人确认了笔迹,但不认可她会自杀的说法。

网上有人列出这两个失联女孩的共同点:单身,喜欢动漫和游戏,深夜消失在涠洲岛,都比较宅,看起来都很活泼。

还有人猜测,这两个素昧平生又消失于同一个地方的姑娘,会不会身陷传销,被人拐卖,被邪教控制,抑或受命于某种暗黑组织。

真相没有大白前,我们不该也无法妄加揣测,更不能也不要散布谣言。

但,这一周内发生在涠洲岛的两起女孩失联案,还是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看见了这样的真相:

我们眼中的孩子,和外人眼中的孩子,并不一致。我们认识的孩子,和孩子真实的自己,并不相同。我们和孩子之间,不仅隔着20多年的时光,还隔着两代人的万水千山。

尽管,我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去爱我们的孩子。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爱,并没有抵达孩子的心。

这种亲子间的隔膜,并不是他们结交了怎样的朋友,有着哪些未来的打算,怀揣怎样不愿诉说的隐私,隐藏哪些无法言说的伤痛。

而是,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在腹背受敌的绝望之谷,我们的孩子自动屏蔽了向我们求助的信号。

他们宁可以自伤或被伤的方式,承受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却不愿把我们——生养他们的父母——视为最信赖的人。

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局面?


01、孩子为什么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执迷不悟。”

这是著有《孩子,你怎么了》的青少年教育专家、心理专家陈默,在一篇文章中发出的呐喊。


一周内2名女孩失联:我有几个问题,想要问问你……

陈默老师


我读过陈默老师的多篇文章,也听过她的多个讲课视频,她把今日中国孩子的问题,概括为这7种脆弱:

①沉重的亲情:

一个家族的6位老人,都在给他们无力回报的爱;

②隐性的焦虑:

每天见到的人,都是父母、老师这些焦虑高危人群;

③被限的自我:

很小就有自我觉醒,却不得不受制于封建家长的权威;

④压抑的个性:

接触更多知识,渴求更多尝试,却被大人当成考试机器;

⑤摇摆的善良:

富足环境下的单纯,处处遇到社会变革下复杂人性的碾压;

⑥现实感孱弱:

网络崛起中长大,和现实社会缺乏强韧的连接和关系;

⑦衰老的少年:

过早被成人世界里的成绩、分数、奖励、面子蒙蔽,过早丧失了对人生百态和人间烟火的赤子之心。

一周内2名女孩失联:我有几个问题,想要问问你……

唯有爱才能治愈孤独


这每一条都能单独写篇文章。但,这所有文章都只有一个中心思想:

为人父母,我们把那个幼小的生命,带到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他们接受着这个时代的阳光和雨露、便捷和快餐,也遭受着这个时代撕裂和暗涌、刁难和伤害。他们正成长为和我们完全不同的孩子,完全不同的人。

而从旧时代走出来的我们,还对着泛黄的旧年历,拿着过去的那套书本和教鞭,强迫他们必须按照我们要求的来。

渐渐地,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远到我们想追赶他们时,已经追不上;想拥抱他们时,已经够不着了;想和他们做朋友时,已经丧失资格了;想重新当一回父母时,已经没有机会了;想让悲剧止步时,悲剧已经发生了。

我们怎么去靠近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热爱自己,热爱生活,拥有一份沉实的幸福?


02、人生的幸福感,到底从何而来?

哈佛大学有一项史上最长也最出名的研究,叫哈佛大学格兰特研究。

这项研究始于1937年,通过对一群年轻人的跟踪随访,拷问这样一个终极命题:

人生的幸福感,到底从何而来?

哈佛大学几代学者的研究证实:

人生的幸福感,源自于爱。

不是对工作的爱,对成绩的爱,对荣光的爱,对权力的爱,抑或对某个体制或某个政党的爱,而是对人的爱。

那些你从生命中重要之人身上获得爱,以及对这些人的爱,和在这爱中建立强韧而持久的联系,才是一个人活下去,活得好,活得幸福的秘籍。

而其中,最最重要的,是和父母的良好关系,是父母充分而没有条件的爱和信赖。

一周内2名女孩失联:我有几个问题,想要问问你……

爱和拥抱

“Happiness is love. Full stop(幸福,就是爱。仅此而已)。”

这就是哈佛大学格兰特研究的最终结论,答案简单到令人吃惊,又深刻到让人无可辩驳。

研究还证明,每个人一生,都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真正能挺过黑暗和绝望的人,不是一小生活在清单式的驯化里,因被过度教育而看起来独立自律的那些人,而是真正被爱过的人。

真正的坚强和独立,不是孤军奋战,而是被爱过。

因为,唯有被乐观而温柔地善待过,真实而理性地引领过,在遭遇绝望和伤害时,你才能心怀希望地面对生活。

所以,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被爱和信赖滋养的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烟火气。

这种热爱的气息,是比考试、成绩和面子重要100倍的事情,是一个人掉进黑洞时自我搭救的阶梯,更是一个人从不幸变得幸福的奇迹。


03、是什么,能让你走出绝望的谷底?

这是一个心理学实验。

最终的答案是,让一个人走出绝望的,不是升职,不是加薪,不是获奖,甚至不是爱人和孩子,而是自己内心热爱的事情。

比如,烹饪,画画,插花,写作,音乐,舞蹈,运动……

一周内2名女孩失联:我有几个问题,想要问问你……

纪录片《人间烟火》

加拿大心理学家乔丹·伯特恩·皮特森,曾治愈过很多抑郁症患者。

他说,很多人不理解抑郁症患者为什么不快乐,甚至用看似正确又毫无意义的套话,安慰他们“你要快乐啊,你要活下去啊”,这无疑是非常愚蠢的。

因为,一个人,只有做一件他热爱的事情时,他才感觉到自己活着,才能击败人生的逆境,进而明白人为什么活着。

人,是为热爱而活着的。

所以,教育的意义,不是让孩子考高分,上名校,买别墅,赚大钱,而是引领孩子找到内心的热爱,看他在热爱的事情上,做个极致沉醉者。

这才是一切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所有真爱的最终归宿。

一周内2名女孩失联:我有几个问题,想要问问你……

纪录片《人间烟火》

最后,我想把皮特森在《生命的十二法则:解决混乱的灵药》中,传递的这个理念,分享给更多人:

为人父母,在你彻底修成佛之前,最好俯下身子和孩子做朋友。

告诉孩子,你也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你需要孩子的帮助,才能成为更好的父母。

打开你的心,让孩子看见里面的真实。尽管它有时候看起来不够好,甚至有点丑陋和难堪,但孩子会从这真实中,感受到爱和信赖。

这样,在他们自己不够好,甚至丑陋和难堪时,才愿意把心打开,让你看见那些不好的东西,并用你们之间流淌的爱和信赖,治愈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绝望,无法驱除的阴霾。

是的。

亲爱的小孩,我愿当你不够好的朋友。

因为,我不比你更胜一筹。除了爱,我什么也给予不了你。

所以,请你,给我点时间,让我好好爱你。

—— 结束,是另一种开始 ——


闲时花开: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