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成诺||我的记忆,我的扶风老城

2019-10-18 15:48:04旅游攻略
老城还不老,至少在我的心目中它还是新的。它是葱绿色的,夏日午后的阳光穿过婆娑的树叶,在狭坡漫道的街巷洒下斑驳的影。它又是崭新的,仿唐式牌坊拔地而起,扼守在老城的东大门,悬水跨河的雄奇,飞檐拱角的姿态,朱门红饰的颜色,醒目而令人称奇。

老城还不老,至少在我的心目中它还是新的。

它是葱绿色的,夏日午后的阳光穿过婆娑的树叶,在狭坡漫道的街巷洒下斑驳的影。

它又是崭新的,仿唐式牌坊拔地而起,扼守在老城的东大门,悬水跨河的雄奇,飞檐拱角的姿态,朱门红饰的颜色,醒目而令人称奇。

这座牌坊建成不过五年,但即使粉饰也掩不住老城已经穿越千年的沧桑。

我喜欢游历美景,但对于文物古迹,我还是有太多的顾虑。除了自己的浅陋,我还是害怕自己的轻薄难以真正触摸历史深处的情怀。文物古迹的厚重,常常令人窒息,有时是压抑,有时是惊喜,有时就纯粹是悲叹了。于是喜欢轻扬的我就会刻意避免厚重……

一直以来,家乡的古宅老屋和人文历史,面对时我总是惶恐,怕自己的笔无法负重,于是观览之余,我只是小心翼翼的揣着,在心里。

但老城,是永远无法回避的。

成诺||我的记忆,我的扶风老城

老城已经很久远了。在扶风新区中心有一樽巨大的仿鼎雕塑,很醒目。鼎是重器,是国的代名词,象征皇权至上、国家一统。一般的地方是承载不了的。但扶风可以。

扶风,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西周时,属岐邑,为京畿。据载,古公亶父不堪戎狄侵扰,率众翻梁山,循漆水,举族南迁至岐山之下的周原,至韦河和美水河、七星河交汇处,即现在的扶风县老城。临山傍水,水土丰茂,对于农耕文明时的周祖来说是最适宜的。

周原文化,是扶风最显著的标志,就像这座鼎一样巍然耸立。

这是一座地标性建筑,也是这座城一个文化的图腾。

鼎的底座上有两个大字“周风”。就是周礼匡扶,君子之风的意思,它与岐地共同构成了淳厚古朴的周原文化体系。

循着周风,我伫立在老城依南踞北的飞凤山。

这座山,不很高大。但对于处在山涧狭长地带的老城来说,就是山势峭拔,奇峰耸立了。“远望若可爱,朱栏碧瓦沟,聊为一驻足,且慰百回首”是苏东坡任凤翔通判,经此见山色空蒙,韦水缭绕,游目骋怀而作。飞凤山,奇峰孤寺,叠翠重绿,山势坐东面北,状如凤,韦水琅琅,涧风呜咽,犹金凤引颈而鸣。而涧间榆柳掩映,红绿点缀,菜畦纵横,如陶氏桃花源之意境,遂名曰“飞凤拱秀”。

成诺||我的记忆,我的扶风老城

“秀”是属于山的。之于老城,就是 “古”。

既是老城,自然离不开老庙,老宅,老城墙一类的古物或者老去的故事。

不用苦苦寻访的,古庙就在身边。

穿过仿唐式牌坊,折北,经一段坡路,只须臾就是。

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往往修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就是为了保一方平安,佑一地百姓的。扶风城隍庙也是如此。尽管这是一个风水俱佳的地方。据说,四面塬峙,老城独踞山涧西北角,地势高,风水好,八卦里称乾位,为最佳。我是不懂风水的,但两水交汇,傍山依水,又扼西宝要道,接乔山渭水,实在是差不到哪儿去的。

对于城隍庙神灵保一方平安,佑一地百姓的显灵,我是半信半疑的。每年的城隍庙会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们前来膜拜。比如老家的婶妈们,就会裹掖着大大小小的祭品,或祷告,或焚香,或磕头,有时还会守一夜,才会依依不舍的离开。

但我深信不疑的,只是古代高墙深壕的防御功能。

成诺||我的记忆,我的扶风老城

这座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 拾阶而上, 一进院,三层台,十四间碑廊。斗拱构件、砖雕石刻,写满历史的沧桑。各种的碑碣、造像碑、经幢、石造像令人目不暇接。古物均是县内出土的,南北朝、隋、宋、金、元、明、清及民国年间的均有。

现在,县博物馆就设立在这里。古老的庙宇赋予了新的意义,容古物遗珍,承周原文化,扬豪士之风。而前几日,扶风县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书画展就在这里举行,我想,这应该是它除弊立新,激浊扬清的新启程。

千年的流转中老庙见证着老城的变迁。

说到变迁,温家大院是一个回避不了的印记。

这是一进仿明清风格建筑的老宅。庭院深深,曲径斗折,青砖雕饰,廊檐飞拱,令人印象深刻。

老宅始建于 1938年,院内建筑全系砖木结构,以木刻、石雕花、花砖、竹刻、骨刻通院装饰。很美很古朴。

温家的腾达起于温良儒,他于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原在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曾任孙蔚如十七师军需处长,后历任南郑、商县县长,商洛、咸阳专员等职,解放前任陕西省财政厅长。而弟弟温雅儒,温玉珊,温鸿儒,也是或学业有成或威名显扬。就此家势煊赫,成为老城少有的富且贵的大户。

温家是名门望族,又重视教育,老宅既得风水又近临学堂。多贤书院与老宅比肩,是老扶中的前身。印象中,老扶中面南背北,门前是土操场。后来改了面貌,原址上建了家属楼和邮局一类的。而温家前的那条街叫多贤街,民国后叫学堂街,就是现在的八一路。老宅精美的建筑就见证着他们的辉煌。龙凤呈祥、龟鹤同寿,菊竹幽幽、松柏苍苍等象征吉祥、长寿的动植物,常常采用浮雕,镂刻等手法被巧妙地雕刻到民居的各个角落,令人惊叹。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是县教育局办公的地方。我很多次来这里,匆忙的间隙,我还是喜欢看这里细腻精湛的砖雕瓦饰的图案,总会感叹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

后来,引起我注意的却是另外一件事。绛帐老街有一条巷,叫景家巷。老景家也是有故事的,在与温家同时代时也是名门。塬上的老温家与塬下的老景家是亲家。温良儒的妹妹嫁给了老景家。直到现在,他们每年还会走动,不过是老一辈的事,走动不是很频繁。景浩九十多岁,景淹七十多岁,但记忆依旧,情感依旧。景浩现在已经坐上了轮椅,说话不很清晰,但逢年还会催促晚辈去自己的老舅家去看一看。景淹前年还翻出几本温家的家谱让我看,几大本,厚厚的一摞。可惜,我只是走马观花式的翻阅了一下,不曾仔细钻研。我是景淹的女婿,总觉得有的是时间,就轻易搁了下来。这一搁,一晃就两年了。

成诺||我的记忆,我的扶风老城

老丈人应该是欣慰的。2008年,温家大院被设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不像以前,随意踩踏涂抹没人管。现在,有专人管理。我想这样的老宅已经不多,留给我们的记忆也不会很多,保护遗迹和传承历史应该是我们的职责。

静幽的廊坊,宽阔的天井,精美的雕饰,还有老去的故事,一同沉浸在这个深秋的朗阔里,丝丝饶绕……

成诺||我的记忆,我的扶风老城

其实,老城还有很多古物和故事的。比如老城墙的兴衰,比如老扶中的变迁,比如飞凤市场的往昔……

扶风是古塬。这里孕育了许多英杰人物,名垂青史的汉史学家班彪、班固,班超,东汉名将名儒马援、马超、马融等等,都是名士,正所谓“扶风豪士天下奇”,这也成为周原地域文化的独特的盛景!还有被称为“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的法门寺,野河山景区、七星河国家湿地、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大明寺、贤山寺、唐杨珣碑、汉马援墓等,这些犹如耀眼的星在扶风这片热土上尽情绽放。

但老城,才是他们寻根的归所。

今天,扶风新区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但骨子里流淌的依然是老城的血脉。

一有空,我还是喜欢去老城。那里斑驳的树影,狭长的街巷,古朴的青砖石碑,错落的商铺摊点,还有那闲适而慢悠悠踱着步的老人,都令人难以释怀。这些,常常细细渗入,脉脉流淌在我的记忆里,蔓延在夜晚静寂的夜里……

老城,是一樽酒。

那个新区中心的仿鼎,其实更像一个巨大酒樽。那里盛满了扶风人厚道热情的酒,甘澧而绵长。每一个穿过新区东大门那高大雄弘牌坊的客人,都可以品尝到这樽美酒!

这樽酒,绵长,顺着七星河潺潺的溪流一路蜿蜒,直至老城,直至老城记忆的最深处……

成诺,笔名。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人。多年笔耕不辍,以文写心,坚持写作,尤喜散文。

作品在《陕西日报》《齐鲁晚报》《文化艺术报》《宝鸡日报》及“中国文明网”“华夏慈孝网”“微文学网”等多家报刊网站刊登。

作品有《追寻胡杨》胡杨系列、《相约人生》观悟系列、《最美女儿心》亲情系列、《最难萦怀是春天》颂春系列、《乡会》乡情系列、《跪拜里的敬畏》漫谈系列、《大唐西市的记忆》游记系列、《岁月淌过的巷子》人文系列、《迷惘》小小说系列、《快雪初晴》诗歌系列等。作品可点击链接“成诺和他的散文”关注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