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刻在石头上的信仰|大足石刻

2019-10-01 04:42:13旅游攻略
刻在石头上的信仰|大足石刻

刻在石头上的信仰|大足石刻

刻在石头上的信仰|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 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末、宋初时期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著名的艺术瑰宝、历史宝库和佛教圣地,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

大足石刻群有75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总计10万多躯,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国四大石窟齐名,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大足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被誉为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石窟艺术陈列馆。






大足石刻的起源

大足石刻的缘起要感谢一个叫韦君靖的人。他原是一名地方小官,趁唐朝末期社会动乱之机,占据了大足。韦君靖打了一辈子仗,杀人如麻。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担心自己大开杀戒,死后会下地狱。于是他在北方来的难民中招募了一批画师工匠,并由他个人出资,于公元892年5月开始,在大足北山的崖壁上陆续凿刻毗沙门天王和千手观音。这一凿窟开端便成就千年辉煌伟业。大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1945年4月,几位在重庆躲避战乱的中国历史学家在四川境内进行系统的田野调查时,他们行进到了一个被称为大佛湾的地方,当他们走进一个石窟,拧亮携带的手电筒时,一个奇妙的神话般的世界便呈现在他们面前。于是在雕凿完成1000年以后的大足石刻第一次揭开了自己神秘的面纱。






据当地的历史研究员介绍说,大足石刻的形成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一来,受安史之乱的影响,经济和文化的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二来,当时的蜀地一直比较安定没有太多战乱;其三,当时佛教兴起,统治者带头朝佛。”






大足石刻的历史地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石窟造像划上了句号,并成为中国晚期石窟造像的集大成者。它是云岗、龙门之后,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开凿石刻造像。其中,宝顶山主要是宋代开凿的,在大足石刻未被发掘之前,我国石窟艺术的发展史被认为到了宋代就衰败了,而大足石刻颠覆了这一理念,同绘画瓷器一样,经过唐代的高潮之后,在宋代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






宝顶山座落于一U形山谷中,山路弯曲,给拍摄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一入宝顶山,第一个石窟便是圆觉洞,该洞被称之为是宋代大足石刻的顶峰之作。在洞壁的正中刻着结跏而坐的三身佛:毗卢遮那佛(中)、卢舍那佛(左)、释迦牟尼佛(右)。在三身佛前跪着一合掌菩萨。在洞口的上方开了一小扇天窗,由天窗射入一束强光,洒在了跪着的菩萨身上。原来,对于光线的捕捉利用并非西方艺术的专利。洞内雕琢细腻,虽为石雕,却有“仿木”的质感。



大足石刻特殊之处

如果说拿龙门或是云岗来与大足相比,除了开凿年代不同、南北差异而导致的艺术风格不同之外,大足的另一大特色也许就要归集到宋代造像的特色:完全汉化,甚至是地方化了。在宝顶山石刻中,无论是“牧牛图”,还是“吹笛女”、“养鸡女”、“哺乳养育”,完全是宋人生产生活和家庭情趣的表现。图中的人与耕牛,养鸡的竹笼这些细节形象与我们在当地民俗所见基本一致。上述活灵活现的石刻造像很难让人想到他们跟佛教有什么关联,然而这些造像却分别出自大足宝顶山的地狱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牧牛图以及父母恩重经变。即便是北山的水月观音、媚态观音,皆头着花冠,身饰璎珞,让人第一眼看过去,还以为是宋画中的仕女北山的造像是从晚唐起开凿,已经可以体现了从唐到宋造像风格的演变,将之与云岗、龙门做比较,佛教造像逐渐演变得更加“中国化”。





大足的另一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佛、道、儒三教融合的产物。众所周知,唐以前三教不合,并且每次的争议都引起大的社会动荡。此后佛教为了能在中国扎下根来,便采用了一种引儒援佛的态度。大足石刻将这一宗教变化体现的淋漓精致。讲“孝”本是儒家的说教,佛教思想中很少涉及。但宝顶山中,大手笔的开凿了四幅图,形象生动,语意深刻的连续论述“孝”乃成佛之根本。如此歌颂“孝”道或者是父爱、母爱的赞歌在宝顶山随处可见。


大足北山佛祖造像的一侧,“孝经”被刻在这里。佛教主张出家人必须削发,而孝经中却主张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能够在一座山头平安相处,正是佛教同儒家文化妥协的结果。纵观中国前朝各代佛教造像,无一处能像大足这样“孝”字当头,并把它作为佛教的根本教义来宣扬。这充分反应了,在我国南方,晚唐以后佛教经过宋代的“洗礼”已经毫无外来宗教痕迹了。


不过很可惜的是,大足石刻终未能完成,宝顶山西面的崖壁上,至今还有几尊未完成的造像。这是因为中国北方草原的蒙古大军打到了长江流域,造像的工匠为躲避战乱,四散奔逃。大足造像活动由此转入萧条。那些还未完成的造像,究竟还隐藏着怎样的审美之笔,已成为无法破解之谜。

摄影:三毛的光影世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传播最全的印石书画文玩资讯,弘扬传统文化。我是传统文化爱好者燕子,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载分享评论,私信均会回复。非常愿意和您分享交流。点击我头像可查看历史文章,欢迎分享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