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一路向北(五)有故事的小镇

2019-09-24 11:42:10旅游攻略
一路向北(五)有故事的小镇

值班大话君:秋深月影

(一)

七夕的夜晚,我在一个叫横道河子的北方小镇。

小镇如此安静,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似乎这里没人在意七夕,当地人早早就回家歇息了,路上仅有几个徜徉的游人。

我的心里却装着七夕,雨中的天空有些灰暗,看不清牛郎织女星,却分明看得见心中的鹊桥。

房东家门前开满了深橘色的野百合,每一朵野百合的花瓣洒满了玄色的斑点,伸展又回旋的姿态,像灯笼,嫩嫩的花蕊顶着花粉,似乎要向远方飞去。

采一束野百合,和在来时路边采摘的野菊花放在一起,一个橘黄,一个橘红,在夜色中分外妖娆,把刚买的两瓶俄罗斯啤酒放在她们面前,啤酒和鲜花相映成趣,就让她们来一次七夕的约会,都说“野百合也有春天”,今宵就把她的春融化在酒色中,迎接醇厚香浓的秋日吧。

房东家是一幢俄罗斯式老建筑,铁门里有个庭院,有秋千和撑着遮阳伞的桌子,一家人围坐着吃饭,聊天,喝茶,打发时光。门外也放了两排木椅和桌子,也撑着遮阳伞。

我喜欢坐在外面看路人,看穿行的车,看星空和每家门前开满的野百合鲜花。我在这里,一边喝着俄罗斯啤酒,闻着花香,一边吃着在饭店里买的,那颇有小镇风味的炸蔬菜丸子和野菜炒鸡蛋 ,还有自带的熟食,很惬意。

吃完晚餐,趁夜色未重,起身沿着老街漫步,这里没有朱自清的“荷塘”,然而这里的月色很美,那200多个俄罗斯民居像童话般点缀着小镇的夜,这里的民宅多是黄色的,看上去有点儿俗气,不知当初建房的人怎么会选择这个颜色,大概是觉得在黑色的土地上,或者银白色的雪中比较醒目吧。

一路向北(五)有故事的小镇

小镇上的许多民居已是人去屋空,黑黝黝的窗,荒凉的小院,悄然无声,那个厚厚的砖墙经过百年仍如当年,漂泊的风雨留在墙缝砖瓦里,似乎留下无言的沧桑和不同版本的故事。

在萧瑟的风中,在偶尔的喵叫中走着,前面的那座教堂尖顶上,霓虹灯迸发着暖色的光,白天我已来过这里,是紧锁的大门止住了脚步,这座绿色的教堂伫立在那儿,游人在下面仰视,教堂里面在维修。

小镇的故事从这里就开启了篇章。

(二)

小镇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居张广才岭岭脊东侧,是牡丹江通往哈尔滨的必经之道。早年因为有一条南北道路横穿河流,故名“横道河子”。

据史料记载,1897年修建绥满铁路时,大批俄国铁路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到这里,俄国人在这里建起了住宅、办公楼、教堂、机车库和治安等设施。之后,商贾云集,高楼林立,有“花园城镇”之称。

涌入的俄罗斯人除了特色的饮食、音乐、民风融入到当地,但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心灵和精神上的寄托,于是,一所前所未有教堂于1903年12月在期望中盖成了。教堂的名称叫约金斯克教堂(又叫圣母进堂教堂),当地人却叫它喇嘛台,不知道是否和它的顶端那个东正教特有的洋葱头有关。

这是全国迄今为止唯一的木制教堂,通体的绿色,窗沿和屋檐的纹饰雕刻精美,整个建筑是用上好的木材榫卯而成的木刻楞结构,外表神圣庄严,据说里面也是金碧辉煌,有漂亮又华丽的枝形大吊灯,还有圣像壁、帝王门、神龛、耶稣受难十字架等等。

教堂成了他乡人的朝圣之地,可容纳500多人的教堂最兴旺时西起石头砬子、亚布力乃至哈尔滨,东到海林、铁岭河一带的人们每逢节日纷纷涌来,一时间小镇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最值得书写的一笔是,教堂还见证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1945年8月13日,苏联红军第26军军长斯克沃佐夫在这里主持了接受日军投降的仪式。从此,小镇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一路向北(五)有故事的小镇

没有了战争,教堂的钟声也远去了,但小镇依然保留着自然古朴,最难得的是,这里的历史文物古迹保存的极好,这让小镇的中俄风情得以延续和展现。小镇的人们至今保留着喝啤酒、吃香肠大列巴,也吃手工煎饼、干豆腐、大酱和喝黑加仑酒的习俗。

冥想中,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越来越近,终于,火车像一条浑身发光的长龙,喘息着,穿过小镇,渐行渐远。

不知不觉就回到了住处,桌子上,鲜花和啤酒还在。

夜晚,汽笛声隐隐而现,时而惊扰了睡梦,像是在提醒人们,这个小镇和铁路有关。

(三)

晨起,第一件事就是去参观有名的“中东铁路博物馆”。

今年冬日里,我曾和好友来过这里,皑皑白雪上的铁路库显得有些陈旧孤寂,抵挡不住严寒的我们匆忙进入库内参观,忽略了它的外部景观。

而今天,在晨曦中走向它的时候,我竟一下子有些炫目和惊呆,夏日的朝阳给它披上一层金色的羽衣,眼前排列成一排15个机车库好像是手风琴,每个机库大门就像键盘,键盘里面藏着机车,键盘前面的铁路线宛若琴弦,琴弦被一个大大的圆盘收拢,随着圆盘的旋转,琴弦拨动,键盘开启,一列列机车从里面唱着歌滑向圆盘,飞向远方……

设计的美妙、浪漫,简直只可意会不可言谈。

一路向北(五)有故事的小镇

这个建于1903年的铁路机车库,曾经是中东铁路上最繁忙的地方,也曾是整个中东铁路线上最具魅力 景观,登上过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

机车库于2014年被改建成中东铁路博物馆,人们利用闲置的机车库,收集了火车机车、机车配件、铁路工人生活和工作用品300多件,里面不仅有珍贵的历史图片,而且还有解说员现场讲解蒸汽机运行原理、实际操作等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物理课上的蒸汽机运行原理和杠杆原理在这里有了立体的认识。

横道河子机车库修缮设计工程获得过“全球卓越建设奖”文化遗产保护类金奖,为决策者喝彩。

铁路里面还有故事,谁也想不到大名鼎鼎的“西部歌王”王洛宾老先生15岁时曾在这里当过信号员,就是铁道上摆小旗的角色。

(四)

那是1928年的事情,刚刚丧父的王洛宾来到了哈尔滨姐姐家报信,在南满做翻译的姐夫看他在家闲着,就给他介绍到横道河子上班,往返于哈尔滨和横道河子的他很快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赛克、金剑啸、沙蒙、萧军等朋友。

在这里,他受到了音乐教育的启蒙,他几乎一场不落地看横道河子俄侨交响乐团的演出,他也跟赛克学弹七弦琴(吉他),学作曲,和俄侨音乐家学习声乐基础,他为赛克的诗集谱曲,为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创作插曲,同时创作多首抗战爱国歌曲。

在哈尔滨和横道河子孜孜不倦学习和创作,奠定了他中西融合,亲切流畅的音乐风格。

他手中那面信号旗,变成了指挥棒,流淌出了优美的旋律。

小小的横道河子,孕育出来一位大名鼎鼎的音乐家。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机车库后面的广场修建了一座“王洛宾纪念馆”。

广场上伫立着一把大大的胡琴雕塑。

我和老人还是有缘的。

拜访这个纪念馆是我此行的目的之一,哪知道一早过去就吃了闭门羹,一把铁锁止住了我的脚步,广场上的清扫员告诉我,这里经常不开门,得去找领导批准,而领导经常不在,也没有他的电话。这真让人沮丧。我在纪念馆的台阶上坐了许久方不情愿地往回走。

一路向北(五)有故事的小镇

那条长长的木画廊通向停车的地方, 走到一半我不甘心,又回返。

是不是我的虔诚打动了上天,当我走进游客服务中心时,刚才还空无一人的地方坐着一位工作人员,他竟然就是纪念馆的管理员老辛,老辛也许感到了我迫切的心情,一边懒洋洋地起身拿着钥匙,一边和我发着牢骚,原来机车库和纪念馆的卫生和管理只有他一人,他每天要打扫两个地方的卫生,他刚才在机车库清扫,为了怕纪念馆的文物遗失,他只能锁上。

一路向北(五)有故事的小镇

老辛嘟嘟囔囔地边走边说,我一边应付一边在心里乐开了花,恨不得从背包里变出两盒烟犒劳他一下。要知道我从哈尔滨出发,300多公里、4个多小时的车程啊,看不到“王洛宾纪念馆”,心情得多么地难过。

走进大门我的眼里就只有王洛宾,那个留着山羊胡子的老头了。老辛不催我,只是站在旁边默默地跟着,我知道,这是为我特意打开的,他在等着我。纪念馆介绍的内容图文并茂,我仔细看着,觉得有些地方似乎和历史欠妥,一一拍了下来。

老辛肯定被我的虔诚感动,竟然送了我一本王洛宾儿子王海成写的《我的父亲王洛宾》,老辛的举动让我喜不自禁,拿到书赶快放到书包里,顾不上问书的出处,生怕老辛后悔,马上亲切地和老辛告别,把锁着大门的老辛丢在了身后。

回家后,我利用两天时间通读了这本书,对老人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是后话。

(五)

油画村是小镇近年修缮的一个地方,尽管是近年修的,我绝对认为当初来的那些俄罗斯人里,肯定有美术家,一个喜欢音乐、美食,研究建筑的民族,不可能在生活中没有艺术的,而俄罗斯的油画又是多么地出名,要知道哈尔滨第一所艺术学校就是俄罗斯人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帮着我们创办的。

油画村是俄罗斯文化在本地的延续,是文化元素之一的再现。

油画村里面的标志是一个大大的萨克斯铜管,为什么是“萨克斯”?这让我不解。想到之前在机车库看到的手风琴造型、王洛宾纪念馆看到的胡琴,也许,是想表达音乐无处不在吧。

油画村全部由俄罗斯老房子改建,因为还在“修缮”,我又无缘进入,但听说这里已经成为全国美术系统的培训基地,有许多人在这里接受过培训,美院的学生们也在这里实习。建村之初,100多位中外画家在这里创作,创作油画近300幅。这里还举办过中俄油画大赛。

没进去也不影响我的欣赏,油画村外墙围上都是精美的油画:圣母进堂教堂、日本人投降的画面、机车库、大白楼、特色俄罗斯民宅、小镇的四季美景……

犹喜欢小镇四处似乎是随意,又好像是特意安置在老街的木椅,斑驳的表面,黄色的底板,每一椅子上刻着不同的暖心话语,比如,这个萨克斯下面的木椅上写道:只有一个人在旅行时,才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的宽阔。还有的写下:“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阳光正好,你嘴角带笑。”……

多么温馨的语言,“阳光正好,你嘴角带笑。”

横道河子,让你无法忘记。

返回,走在高处的路上回望小镇,群山环绕中,茂密的森林,盛开的鲜花,清新的空气,独特的建筑,一切都那么超凡脱俗,这个和铁路、建筑、音乐、饮食、绘画等等有关的百年小镇,有故事,有味道。

横道河子也在心中留下小小的遗憾,我觉得这里缺少一个“讲故事”的地方,在我走过的地方,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俄罗斯族第一村--边疆村,村里有个“村史馆”,从当初只有一家丁姓的渔民开始,像放电影一样讲述中历史长河中村庄的演变发展过程,让看的人明明白白,也给子孙后代有个清晰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