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入乡随俗的佛教:莫高窟与龙门石窟所见的佛像中国化

2019-09-22 01:12:05旅游攻略
入乡随俗的佛教:莫高窟与龙门石窟所见的佛像中国化

导语:如果各位仔细观察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些微的差异。前者高鼻深目,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而龙门石窟佛像则慈眉善目,与内地的汉人长相无异。如果仔细思考,为何同样都是佛像,在两地却呈现不一样的表现。其实,细究其中原因,我们发现背后蕴藏的则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

1.佛教东传的路线与敦煌的独特历史地理环境

早期佛教传入中国取两道:一为从古印度大陆浮海,相继经过东南亚诸国,然后在广东沿海登陆,自南向北传播,其中著名佛教人物有菩提达摩祖师。另一条自古印度大陆向西北方传播,经过今天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然后从阿富汗,翻越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经西域(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传入内地,进入内地的第一站就是敦煌,著名佛教人物有西域人鸠摩罗什和小月氏人支谦。两途中,因为古代航海技术较为落后,而且海浪巨大而危险,而以陆路为主。

入乡随俗的佛教:莫高窟与龙门石窟所见的佛像中国化

佛教传播路线

位于河西地区的敦煌,地处祁连山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水草丰美,原本是大月氏人游牧的区域。匈奴人强大后,击走大月氏人,又成为了匈奴人游牧的区域,因此此地戎风兴盛。汉武帝北伐匈奴,夺取了河西地区,汉武帝元狩、元鼎年间相继设立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此时敦煌才正式始隶华夏版图。

入乡随俗的佛教:莫高窟与龙门石窟所见的佛像中国化

河西四郡

从地图上看,敦煌作为中原王朝西部的边疆之地,历来华夷交错,阳光、玉门关均设在此地,有诗云“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说明这里环境恶劣,虽然武帝在敦煌设郡后,中原文明逐渐传入,来自内地移民来此开垦,但仍以本地人为主。这就造成了生活和交往的惯性,也因为远离内地来往不便,交往的对象更多的是西域诸国。

入乡随俗的佛教:莫高窟与龙门石窟所见的佛像中国化

敦煌石窟

西域诸国在人种上与古印度比较接近,古印度此时主要为雅利安人,而西域甚至河西地区多粟特人,塞种人,据荣新江研究表明,粟特人分布非常广泛,从西域到内地的长安、洛阳都有分布。

入乡随俗的佛教:莫高窟与龙门石窟所见的佛像中国化

塞种人装饰品

我们知道,宗教是对现世生活高度凝练,作为佛教在人间祭拜的佛像,实际上对人世长相的反映。所以说当古印度的佛教传往敦煌时,佛像不需做过多的改动,只需保留原有的特色,这既有敦煌是佛教传播的重镇,来自古印度高僧传教的因素,也与本地的人种长相类似、深受古印度文明影响相关。所以,西域乃至敦煌的佛像与古印度的佛像极为相似,较多保留的原始了面貌。

入乡随俗的佛教:莫高窟与龙门石窟所见的佛像中国化

犍陀罗风格的佛教造像

2.龙门石窟与中原佛教的改良

洛阳的龙门石窟则不同。洛阳被称之为天地之中,历朝的都城,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这里儒学兴盛,又是汉人的核心区,外来文化在此传播非常困难。因此,佛教在此处传播,要想获得统治阶层和普通百姓的接受,必须进行本土化,用汉文化中接近佛教的话语释读佛教的经文,放松排斥心理,取得统治阶层乃至普通百姓的认可。佛教自从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原,此后历经长时期的本土化工作,儒家和佛教原本是两种对立的文化,也开始接触乃至融合。

入乡随俗的佛教:莫高窟与龙门石窟所见的佛像中国化

龙门石窟

魏晋时期,佛教接受了儒教的一些教义,开始更加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正式完成了儒释合流,此时作为一种新的佛教,中原佛教正式出现,并受到统治阶层和普通百姓的广泛接受。萧梁的皇帝萧衍就是一位崇奉佛教的皇帝,其为亡妻所作《梁皇忏》也成为佛教经典。那时,佛教真正在华夏大地实现了遍地开花,出现了第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佛教大盛的生动写照。

入乡随俗的佛教:莫高窟与龙门石窟所见的佛像中国化

梁武帝萧衍

佛教的广泛传播和信徒的增多,带动了寺庙的发展和佛像的建设。龙门石窟正是开凿于这段佛教兴盛的时期,当时洛阳是北魏的都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也开始进行了大规模汉化改革,虽然由鲜卑人统治,但是整个洛阳城确是华风鼎盛。

佛像的建设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原来坦胸露乳的菩萨,纷纷穿上了衣服;原本高鼻深目的印度人,容貌上也变得更像汉人了;原本凶神恶煞的菩萨,都变成了一个个慈眉善目的人。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观世音菩萨,其在印度的时候还是男子身,到了中国竟然出于本土化的考虑,变成了女儿身,这在唐朝时期正式完成了转换。

入乡随俗的佛教:莫高窟与龙门石窟所见的佛像中国化

水月观音青铜像,前身是男性

始于北魏年间开凿的龙门石窟,佛像竟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正是由于佛教本土化的结果。我们还可以拿北魏早期都城平城的云冈石窟进行对比,云冈石窟与敦煌石窟佛教造像比较接近,都较多的保留了古印度佛教最原始的特征,这与鲜卑人的人种和处于整体国家文化发展较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佛像可以原原本本的自古印度移植而来,而不需要做过多的改动。

入乡随俗的佛教:莫高窟与龙门石窟所见的佛像中国化

白马寺

洛阳佛教传播的最大困难便是这里文化高度发达,而且已经出现了本土宗教道教,还有上层精英的儒家思想传播。佛教若想在这里传播,必须进行本土化改造,否则很有可能水土不服。当然,也有前面提到了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等因素。只有这种经过本土化的佛教,才能在中原生存,并一直延续到今日,而原本的古印度的佛教不但在本土已经基本销声匿迹,就是在中国也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仅剩下敦煌石窟、云冈石窟这类佛像,提醒这里曾经有最原始的印度佛教传往这里。

3.蓑翁说

不单单是佛教,任何外来文明进入中原,如要传播生存,必然要经历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过程。华夏文明的张力即在于此,实际上我们今日所见的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中,以华夏文明为内核的中华文明,不断吸收诸如古印度佛教、西域、其他各种文明,最终糅合而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中华文明。佛教的造像艺术便是这一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参考文献:

1.岳钰 :《佛教造型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2.尹冰:《论佛教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

3.孙英刚、和平:《犍陀罗文明史》

4.荣新江:《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

欢迎关注头条号/微信公众号/网易号:江南蓑翁

入乡随俗的佛教:莫高窟与龙门石窟所见的佛像中国化

合作与转载,请联系:269738306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