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夏日蒙辽行之二:赤峰访古辽之痕

2019-08-28 12:33:04旅游攻略
夏日蒙辽行之二:赤峰访古辽之痕

我们到赤峰市区的时候正是华灯初上时分。人的眼睛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趋光”,喜欢看亮处。我们当然也是跟着目光往亮处走,就走到了赤峰最亮的一条大街,好像是叫“西拉沐伦大街”,肯定是在新区。本街傍着一条河,这条河就叫西拉沐伦河,是赤峰人民的母亲河。我的一位同事家乡即在这个赤峰,她的名字里就有这么一个“沐”字,不用说,乃父一定打小就在西拉沐伦河上《打鱼杀家》呀。这条大街上有一排酒店,我们有点挑花眼了,最后一直走到头住进了一所叫万达的酒店。酒店当天留了不少房间,我只是知道有留给我们的一间,其余的不知道是留给谁的。酒店前台服务员特客气,办完入住以后说请我们去行政酒廊喝饮料,还请我们吃酒店的自助晚餐,都是免费的,临了还又递过来一盒月饼,说是让我们留着夜里当夜宵,而且已经把一篮子水果送到房间去了。你看看,服务相当好,超出我对地级市五星酒店的预期。

吃过网上评价超级好的地级市自助餐,我们坐在酒吧里先预习一下赤峰的历史。这个赤峰其实是文化人给起的名字,土人把它叫“红山”。说到红山,我心头一紧,这个可是年代很久远的呀!中国历史上的红山文化可是和仰韶文化一个时期的北方代表,距今已经超过五千年,是新石器时期的部落文化。红山文化是因为在赤峰附近的红山发掘出来的,以此便命名。红山文化在辽西一带持续了二千年,早期还是母系社会,就是家里当妈的说了算数;后来晚期就变成当爸的说了算数了。现在虽然街上都是男领导,可家里一般女领导多哈?这个就是否极泰来,风水轮流转,领导轮流做。红山文化遗址挖出来的宝物最出名的是碧玉龙,就是那个绿色的玉猪,号称“中华第一玉龙”,原作在国博,赤峰市博物馆只有一件赝品。

殷商之后,赤峰这里是东胡人驻扎的地盘。东胡人和红山人是不是一族的?没有考古证据。但是,东周燕国抵近赤峰修了一带长城,就是燕北长城。当时的匈奴自称胡人,所以就把匈奴以东的这些游牧民族叫做“东胡人”。据考证,殷商的崛起之地便是在赤峰的西拉沐伦河流域,所以这个东胡人就是殷商的后代,也是太昊伏羲的后人,属于华夏一族。

到了唐代,西拉沐伦河流域是大唐的疆域范围,包括现在的赤峰和通辽。这里当年居住着东胡鲜卑人的一族,叫做契丹人。唐太宗李世民在这里设立了松漠都督府,管辖这些契丹人。唐朝垮台后,出现了五代十国,中原乱成了一锅粥。契丹人首领耶律阿保机跳出来聚集了各契丹部落,自立为王,这就是辽太祖建立契丹国,公元916年的事儿,中原此时是后梁末帝朱瑱的贞明二年。看看耶律阿保机的蜡像,穿的是唐装,看不出来契丹人的模样。地上跪着的奚王是库漠奚人的头领,也是鲜卑人一族,效忠契丹王。据说现在姓奚的人是这个库漠奚人的后裔。

夏日蒙辽行之二:赤峰访古辽之痕

后唐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内战而引来契丹人,割让了燕云十六州,这一事件在历史上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直到宋朝都没能收回。这个被引来的契丹王就是辽太祖的二娃辽太宗耶律德光。辽太宗侵入中原占领开封后改国号为大辽,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北宋死敌。辽国当年在赤峰附近设立了首都上京和陪都中京,那是辽国的鼎盛时期,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也葬在赤峰附近的辽太祖陵。辽国最后被女真人完颜阿骨打所灭,辽国末代皇帝天祚帝的天庆四年,完颜阿骨打在金上京会宁府自立国王金太祖,立国号“大金”,会宁府就是现在的哈尔滨阿城。次年,完颜阿骨打带兵攻克辽上京,随后占领辽中京,把天祚帝撵进了深山老林。天祚帝手下大将耶律大石带领一支残兵向西迁徙,从辽西一直翻雪山过草地到了叶米利,创立了西辽,此是后话。按考究,现在东北的达斡尔族人是天祚帝那些契丹人的后裔。看看下面这个丢了天下的天祚帝蜡像。蜡像背后的正大光明匾不可当真,它和辽国没嘛关系。真正的正大光明匾是清顺治帝所书,比天祚帝晚了五百多年。正大光明一词出自南宋朱熹,天祚帝被逐时,朱熹还没出世。

你看,赤峰这地方历史上是很多名人搞创新的基地吧?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那些“孵化基地”。殷商、耶律阿保机、耶律大石、完颜阿骨打,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中华民族首领。辽被金灭后,赤峰便逐渐消沉下去;直到1921年发现红山文化遗址,赤峰才又回到大家视线中。1971年,中华第一玉龙出土,赤峰又风光了一把。

赤峰的那条西拉沐伦河领教过了,还在河边睡了一宿。我们第二天便要去乡下看看古迹,辽上京和辽中京可以去看看?古城肯定是没得看了,但是据说辽中京遗址上还留下了一座塔,我们高低应该去看看。

这座辽塔的名字叫做大明塔,其实它应该叫“大宁塔”,东北银有口音,把大宁塔念成了大明塔。另外一个原因是被金完颜攻破的辽中京到了明代时已经基本全没了,就剩下这座塔,所以人称大明塔。这座大明塔距离我们吃早餐的酒店120公里,都是省道,比较好走。离塔很远就可以看见原野里高高矗立的塔。周围那是当年辽中京的外城墙,城砖都被老乡们拆走垒鸡窝去了,仅余夯土,成了土城。北京的土城也是残留的古城墙,那是当年金大都的外城墙遗址。

夏日蒙辽行之二:赤峰访古辽之痕

拐了二个简单的弯,就到了。说是简单的弯,可拐起来也挺不简单的,因为村里车多,还都没有牌照,你都得躲着点。

塔的下面影影绰绰好像有个牌楼,走近一看,果然是一座牌楼。

夏日蒙辽行之二:赤峰访古辽之痕

牌楼下面没有检票口,原来不收票,不是票已售罄。进了牌楼大门,看见了下面石碑上的字:辽中京遗址。辽中京据考是辽圣宗年间所筑,差不多是1007年左右,距今已有一千多年。

此塔颇高,虽远观甚宜,近看则颇难,非掉帽不可以见顶,乾隆观此塔时因此有“自远早见郁迢娆,逼近欲瞻翻不易”。

这塔看上去非常粗狂,表示是草原上的契丹文化风格。塔很高,但是粗度更大,显得特凿实。我们引来一位工作人员,她说这塔的高度在全国的砖塔里数第二,有80米高,可是体积是所有塔里数第一。

从下往上看,最下面的基础应该是当年的地面,那些台阶肯定是后修的。整个塔是八面实心砖砌,下面的基座非常高大,目测得有10米高。基座之上是一层须弥座,须弥座只有简单的立柱,没有金刚力士雕像;须弥座中间也没有佛龛,而是一圈万字图案。须弥座之上是一圈莲花瓣,表示这是莲花座,莲花座上坐着塔身。八面塔身没门没窗,连假的都没有;每面都有拱券佛龛,中间在莲花座上坐着菩萨,两边站着胁侍,佛像和胁侍上方都有砖刻的华盖,还有一对飞天。朝南的一面,经幢塔形立柱上面刻着“安罗林中圆寂塔”,下面刻着“地藏菩萨”,《华严经》里说安罗林是文殊菩萨说法的地方,不知道这里为什么和地藏菩萨焊在了一起。如果顺时针转过去,你就可以看见每一面的佛龛,还有立柱上写的塔名和佛龛里是哪位菩萨。这八位菩萨的坐姿、手势都一样;而他们两侧的胁侍却不一样。

塔身之上是十三层密檐,砖雕仿木,带垂脊和脊吻。第一层主檐下有砖雕斗拱,其上各层檐下没有斗拱,而是八层叠涩出檐,这在砖塔中比较常见。各层的脊端下面挂着风铃,应该叫做风铎。塔顶的塔刹也有三层基座,最上的一层还带有叠涩出檐;塔刹是一个琉璃宝瓶,虽然顶端鎏金有脱落,还是可以看出这是近年重修后的新塔刹。1982年曾对此塔做过修缮,当时的工人发现过塔上的一块砖上有字,说明此塔建于辽国第八位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寿昌四年,也就是公元1098年,这已经是辽道宗晚年,他一直主张和北宋和平相处。北宋这时是第七位皇帝宋哲宗赵煦的绍圣五年,当年北宋和西夏爆发战争,宋大胜。这是建塔时的历史背景。塔上还有文字记载说是在清代咸丰四年曾经修过,那就是1854年。

这座塔非常朴素,没有什么华丽的装饰,但是却高大、敦实,非常厚重。这个位置是在外城之内、内城之外,也就是皇宫外的京城中,它下面的寺庙应该是当年中京第一大刹,可以想象出当年一定是香火旺盛、僧尼颇众、钟声不断、诵经之声不绝于耳。可惜这寺已了无踪迹。

走到树荫下再看看晨光中的宝塔。

夏日蒙辽行之二:赤峰访古辽之痕

按照工作人员的说法,这个辽中京遗址里有三座塔,这座是大塔,另外还有一座小塔和一座半截塔。我们沿着她的手指开车就去看那两座塔。

走进一村,果然见到一座半截塔。

这座塔没有砖石基础,平地上直接筑塔,说明塔的地基相当了得。塔身之上的结构可能是因为古时候地震都已经倒塌,可是塔身依然健在。这座塔的八面实心塔身下也有一个高大的基座,它的西南面有门楣的痕迹,可能最早这里是有塔室的,里面应该供有佛像。从南面看,塔身上有一座拱圈门,虽然是砖雕门,可是结构相当完整,有门框和门簪,下面省略了门枕。门扇居然是带有门钉的棋盘门,这样的砖雕门很少见。拱券门楣里有刻花和牌匾,牌匾上的字和那些刻花都已经风化没了。门券上面有一个华盖,也是砖雕的;两侧应该有力士像,已经掉了,只剩头顶的飞天。飞天之上好像还有东西,痕迹还在,估计也是华盖。塔身上的主檐还在,砖雕仿木结构,梁枋椽瓦脊都在,还有檐下的斗拱,脊端之下过去肯定是有风铃的。这座塔看上去是经过了一些简单的修补,塔室门被封上了,基座外面贴了砖,塔身只是简单补了一下,没有恢复那些雕像。主檐之上虽然塌了,还是可以看出密檐的痕迹,估计上面的密檐应该和那座大塔一样,下面是叠涩出檐。

塔旁边的村子叫做半截塔村。我们到这里的时候,有几个半老男女村民正坐在墙根晒太阳兼捉虱子。看见我们二位观塔的稀客,他们兴奋起来,纷纷扔下手里的虱子凑了过来。这座塔远离那边漂亮的大塔,再加上倒了半截,因此观者颇不众。这几位村民今天终于抓到我们二个聆听者,便把他们关于此塔的毕生所学都告诉了我们。据他们说,这个地方已经是在辽中京城外,大约可以说是当年中京城外第一刹。按说这个村里应该有契丹人的传人,可是他们说村里一共三十八户只有一户满族,剩下全是蒙古族,看来当年蒙灭辽金这活干得是很干净彻底呀。按照他们蒙古族传下来的说辞,这座塔是建于辽道宗耶律洪基第一个年号的清宁三年,公元1057年。也就是说这座半截塔的历史要早于那座大明塔,说明当时的菩萨也是采取由外及里的方针,先拿下城外的这些村民,然后再攻进城里买地建寺。关于塔之倒塌,他们说是因为元代的一次大地震造的孽,这应该说的是十三世纪辽西的大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特大地震,是在元世祖忽必烈二十七年(公元1291年),“是岁地震,北京尤甚,地陷,黑沙水涌出。人死伤数十万。”金灭辽后把辽中京改成了北京路大定府,元忽必烈时期行政改革还没有到这里,所以还沿用金朝管这里叫北京,现在的北京在元代叫大都。所以关于地震推倒这座塔的传说应该是靠谱的。问题是这塔叫什么名字?那几个村民怎么都不肯告诉我们,算了,就剩半截了,就管它叫“半截塔”吧。

既然不肯告诉我们半截塔的实名,我们就让他们给我们带路去看另外一座“小塔”作为赔偿,他们派了一个汉子带我们走。

这座小塔也非常漂亮。

小塔也是八面实心,但是比那两座塔都苗条。它也是平地起了一个小得多的基座,基座上也是一层须弥座,这回的须弥座更接近后来的结构了,有丢失了佛像的佛龛,佛龛之间的立柱上也有没头没脸的金刚力士。最奇妙的是须弥座之上有一圈砖雕,把角坐着金刚,中间是张着大嘴的狮子,这个在别处没见过。塔身坐在一层莲花座上,因为身材苗条,塔身的中间只够放得下一座佛龛,里面的佛像都已经丢失,佛龛上面有华盖。胁侍菩萨只能站在侧面,一边一位;还有一位是那个正面佛像的胁侍,所以看上去好像每个侧面有二位胁侍,二位胁侍上方有一个大飞天。从主檐往上的十三层密檐和大明塔一模一样,塔刹倒是很有特色。塔刹下面是一个四方基座,上面是覆钵,覆钵上面是十三层相轮,然后是华盖和宝珠。这个塔刹明明就是一座藏式覆钵白塔。

查了一下,发现这座小塔建于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比大塔和半截塔都晚。可是,即使晚于那两座塔,也还没有到覆钵喇嘛塔大兴的元代。中国最早的覆钵式喇嘛塔是元代时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建造的北京白塔寺白塔和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这是元代白塔风格。看这小塔的塔刹风格,明显是元代式样,塔脖子的十三层相轮下粗上细;后来的清代式样相轮下部没有那么粗,看上去是细长的,比如北京北海白塔。我估摸着这个小塔上的塔刹一定不是建塔时原装的,很有可能是元代特大地震的时候把塔刹震掉了,之后维修时又重新做了一个装上去的。大地震是1291年,阿尼哥建北京白塔寺白塔是1279年,建五台山大白塔是1302年,大地震之后正是时兴尼泊尔白塔的时候,因此后人做了一个类似北京白塔寺的小白塔装在这个小塔顶上了。我们问了一下带路村民这座塔的名字,他说还是没有原名,但是因为此塔建在金代,所以取了一个昵称叫做“金小塔”。

站在金小塔下,可以看见远处的大明塔。日落时在这里看远近二塔一定非常好看,小塔更比大塔大。

走这一遭看了三座塔,有辽代大塔;有辽代残塔;还见到一座金代塔。这金小塔坐在辽中京城内,说明这座城当时香火还没断。看了一下辽中京的历史,金代这里是知府之城,到元代还是知府之城,一直到明代永乐年间撤销了这里的卫所,这座城才逐渐凋零,明代的卫所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六百年了,沧海桑田,可是时间也可以把一座京城夷为平地呀!就问你刺激不刺激?

我们离开这连沧桑感都已经消失的辽中京遗址,向着下一站通辽进发。途中发现同伙妻兄静悄悄了,本以为他在回望大辽曾经的辉煌历史,结果发现他是在手机上搞创作。他的手机除了搞摄影创作,还做很多繁重的文学创作,看看作品吧:

《信天游—塞外行》

烈烈北方汉,围猎戍边,策马胜杨帆。草原安在,不见契丹,辽金都己是从前。烽烟散,水碧天蓝,一统好河山。数百里蜿蜒,万千次憾叹,今人平安有多难。秋山连绵黄花染,秋天清澈白云卷,好似江南。灯火阑珊时,人到赤峰边。这一天,人未醉,却似仙。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