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五台山 | 是什么塑造了“清凉世界”?

2019-08-13 04:24:07旅游攻略
台山又称清凉山,作为“华北屋脊”,纬度虽与北京大致相同,气候特征却和东北大兴安岭相近,自古是避暑圣地。

五台山 | 是什么塑造了“清凉世界”?

五台山 | 是什么塑造了“清凉世界”?


五台山的积雪


要问中国哪里最清凉,山西五台山肯定是许多人脑中最快闪过的地名之一。

台山又称清凉山,作为“华北屋脊”,纬度虽与北京大致相同,气候特征却和东北大兴安岭相近,自古是避暑圣地。它还是文殊菩萨道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清凉”在佛教话语中有了无烦恼之意,夏日来五台山,真真是“身心俱凉”。

清凉山为什么那么凉?

地传说中,五台山最初其实热得不行,文殊菩萨从东海龙宫“借”来一块本来是龙王、龙子布雨后避暑的“歇龙石”,从此才改善了五台山的气候环境,成为了清凉之山。今天在五台山清凉寺,依然保存着那块传说中的歇龙石,巨石重约60吨,烈日下依然冰凉如水。

歇龙石真是从海里来的?科学家说,还真是!

清凉寺里的歇龙石

歇龙石的本质是一块有25亿年历史的变质砾岩。早期地球上汪洋一片,五台山是最早露出水面的陆地之一,破解石头上古老的地层密码,可以看见每次海侵与升降的痕迹。歇龙石的成分主要是石英岩、片麻岩等,热容量大,触感也就凉凉。这样的石头,在五台山北坡、中台、西台等地,还能找到不少。

说还有下文,石头借走后,龙王五子前来闹事,龙尾扫平了山尖,把“五峰”变成了“五台”——五个台地。“五台”上山石散落,被当地人称作“龙翻石”。龙子被菩萨收服,现今台怀镇五爷庙里供奉的“五爷”便是,成了山里有求必应的保护神

五爷庙外,香烟缭绕。摄影

台山真是从五峰山来的?科学家又说了,真是!

五台山的五个台顶形成于6000万年前,在冰河时代的冻胀、热融和风蚀下,山顶岩石碎裂,山峰钝化成台。宛如石海的龙翻石便是冰缘地貌的表现之一。明代徐霞客游五台,记“登龙翻石,其地乱石数万,涌起峰头”,是人类对这种地貌最早的描述。

在五台山,各种冰缘地貌类型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意义,不光是龙翻石,热融湖被认为是文殊菩萨布道传教的“龙池”;佛教徒还利用石海、石环和石网等冰缘地貌产生的碎石,堆码成石塔祈福,形成了朝台路上独特的风景。

五台山冰缘地貌

古人之所以极力强调“清凉”的地理特征,不是没有道理的。晋译《华严经》中记载,“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要证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首先得证明五台山是清凉山。

既然是清凉山,那必须要清凉啊!

从鲁智深到顺治帝:五台山如何成为出家首选?


五台山黛螺顶,人间祈福的烟火反倒让这里更像仙境。摄影/自贡的黄师傅

▲ 五台山黛螺顶,人间祈福的烟火反倒让这里更像仙境。摄影/自贡的黄师傅

民间故事里,五台山绝对是主人公出家的首选之地:《水浒传》的鲁智深,《杨家将》的杨五郎,清代更是传说顺治皇帝出家五台。三千烦恼丝,一朝出家,头顶清凉,心里清凉。

然而,佛教圣地却不是一天建成的,前面那位“五爷”明显就是“乱入”佛界的民间神祇。古书上甚至说,“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似乎最早还是道家的福地。十六国时期,佛教传入五台山,名山之路这才起步

菩萨顶的五台圣境牌坊。摄影/陈彦

在唐代翻译的经典中,又有文殊道场在大振那国(指中国)五顶山的记载。唐代国师澄观根据亲身考察,结合清凉、五顶两项关键描述,最终认定文殊道场即在五台山。此后历代帝王不断有碑文诏书“钦定”,五台山的地位变得不可动摇。

为什么五台山偏偏在大唐崛起?高祖李渊起兵太原,五台山与之临近,皇帝们自是觉得承蒙庇佑。而此时的大唐辉煌灿烂,站在世界中心,宗教上也需要一个本土的世界中心,于是便有了现今世界佛教五大圣地里唯一不在古印度的外国圣地——五台山。

唐代的五台山,不仅国内朝拜者不绝,也不乏来自西域、朝鲜、日本的外国人。就连相关图像也成了爆款,吐蕃赞普曾上书向长安求《五台山图》,西北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也绘有五台山的地理与胜迹。

时人们在五台山朝圣,是要巡礼五个台的。五台中,东台供聪明文殊、南台供智慧文殊、西台供狮子文殊、北台供无垢文殊、中台供孺童文殊。后人图省力,把这五种法像集中塑在黛螺顶,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称为“小朝台”,而传统朝拜五台则被称为“大朝台”。

大朝台全程50余公里,得走2-3天,如今也是户外爱好者的最爱。历史上“五台”的具体位置曾发生过变化,比如现在的中台最早是南台,北台最早是中台。这种变化反应出唐人对五台山地理空间认识加深,但根本原因还是五台山根本不止五个台嘛!

朝台的僧人

五台山的影响力有多大?搜搜那些同名的的五台山就知道了。河北蔚县的小五台是契丹人在辽国境内设立的佛教中心;唐代时新罗僧人慈藏在长白山(白头山)余脉寻得一处五台山,在今韩国江原道;日本京都爱宕山有一座释迦堂,山门上也挂着“五台山清凉寺”的匾额,有趣的是,与它东西相对的比叡山,则是模仿自另一座中国佛教圣地——天台山。朝圣不够,还要仿制,无非是都想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吧。

如今的中台,这风、这水,想想就凉快。摄影/王牧

五台山的影响力有多大?搜搜那些同名的的五台山就知道了。河北蔚县的小五台是契丹人在辽国境内设立的佛教中心;唐代时新罗僧人慈藏在长白山(白头山)余脉寻得一处五台山,在今韩国江原道;日本京都爱宕山有一座释迦堂,山门上也挂着“五台山清凉寺”的匾额,有趣的是,与它东西相对的比叡山,则是模仿自另一座中国佛教圣地——天台山。朝圣不够,还要仿制,无非是都想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吧。

金光闪闪的显通寺。摄影/王牧

而在中国,信众们也开始了新一轮“佛教地理大发现”,北宋峨眉山佛教逐渐兴盛,明清时普陀山、九华山先后崛起,最终形成了“四大名山”的格局。


仿佛到了凉凉的青藏高原?不是错觉!


五台山为何有种小西藏的感觉?

首先当然还是可以从自然地理上来解释,五台山的五个台顶海拔均在2485米以上,台怀盆地的海拔也有1600-1800米,堪称高原。广泛见于青藏高原的冰缘地貌,在华北却是五台独有。

人文方面更加明显。大白塔是五台山最吸引眼光的地标,为元代时尼泊尔人阿尼哥所设计,外形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相似,却足足大了几倍。五台山有不少喇嘛庙,藏式装潢、藏式塑像,还能看到像金刚舞这般极具藏地色彩的宗教仪式。


▲ 藏传佛教僧侣正聚精会神地诵读着经典。摄影/李雄


身着红衣的喇嘛们往来不绝,倒不尽是本地的,更有从青藏、内蒙过来朝圣的僧人。

藏传佛教进入五台山,起源于元代国师八思巴来到五台山巡礼修行,他的弟子在五台山建立了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寿宁寺。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兴起,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传为文殊化身,又转世五台,进一步奠定了五台山在蒙藏地区信众心中的地位。

此后,藏传佛教寺庙不断增加,甚至清代康熙皇帝曾下令将十座寺庙改为黄庙。五台山成为了汉族与蒙、藏、满等民族共同的圣地,景观面貌也呈现出很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五台山北接内蒙古高原、南临汾河谷地,地处农牧交错带的独特区位特质充分显现。每年夏天,晋蒙商道上朝拜者赶牛牵羊,驱驼载酒,络绎不绝,甚至形成了蒙汉间的互市贸易。蒙古族相信埋在五台山会得到最好的转世,不少朝山者背负着亲人的骨灰而来。

藏传佛教信众朝山


元明清都是定都北京的大一统王朝,五台山离京师近,皇帝们来朝山的不少,单康熙就来了五次,坊间传言说他是来看望出家的父皇顺治的。皇帝做事可没有那么单纯,对五台山的崇奉,其实有着连络蒙藏同胞、维持边疆稳定的战略意义。因而五台山在此三朝持续繁荣,不少寺院都拥有皇家背景。


离大唐最近的地方竟然在五台?

五台山作为香火旺盛的信仰中心,庙宇被信众、富商、皇家出资翻新、重修了无数次,今日所见,主要是明清以后的面貌。而在游人罕至的西南方向,却隐藏着两座来自大唐的木构建筑,历经千年,金刚不坏,堪称奇迹。

上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关野贞曾宣称中国已无千年以上的木建筑,要看得去日本。这一判断,建立在日本与西方学者数十年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却因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发现,遭到颠覆。发现者是鼎鼎有名的一代伉俪梁思成、林徽因。

五台山佛光寺

这是中国建筑史上没有硝烟的战争。其实关野贞的书里已经收录了同事所摄的佛光寺图,却因为判断失误与发现唐寺失之交臂。1937年7月5日,林徽因因患远视,望见佛光寺东大殿梁上“女弟子宁公遇”字样,与殿前石幢比对,正是857年重建佛光寺时的施主,可以断定大殿为唐物。当电报从山西发至北京,已是7日,卢沟桥事变,硝烟起了

梁思成认为,中国建筑发育于汉,成熟并呈豪劲于唐,臻于完美醇和于宋,明后衰老羁直。何谓“豪劲”?佛光寺东大殿斗拱雄大,断面尺寸是晚清斗拱的十倍,而殿檐探出达3.96米,后无来者。在梁思成看来,这种建筑结构的受力关系,充满“结构理性主义”的美感,正是唐代建筑的典范。

记载着宁公遇名字的经幢 摄影/Face

佛光寺对梁思成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当时中国发现的第一座唐代木建筑,还在于它作为唐代殿堂式高规格建筑,蕴含着梁思成对“中国风格的现代建筑”的抱负。此前梁思成修改“国博”的设计,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博物院,参照了大同华严寺大殿(辽代),如果早几年发现佛光寺,原型肯定会不同。

建国后,在佛光寺不远处,又发现了建于782年的南禅寺,比佛光寺东大殿还古老,为亚洲最古的木建筑。这是一座村庙,规格略低,却简洁有力,反映出唐代艺术的普遍高度。寺院掩映在农田与树林中,别有一种禅境,无疑是天底下最牛的村庙。

南禅寺 摄影/Face

今人想要感受大唐,或许首先想到的是去西安,而五台山这两座唐寺,却带来了更具沉浸感的体验。木结构是中国建筑的灵魂,木头会呼吸,所以千余年间历经8次有记录的五级以上地震而屹立不倒。

两殿内各有唐代壁画、塑像甚至唐代游客涂鸦。唐塑尤为难得,全国小一半的唐塑都在这两座殿内。佛像、菩萨、天王、力士……颇有人情味的是,佛光寺大殿的角落里还有那位女施主宁公遇和筹钱建寺和尚的小像,那是大唐的温度。

佛光寺唐代塑像

五台山是个神奇的地方,无论你是爱自然户外、爱历史文化、或是抱着信仰之心,都可以获得受用不尽的清凉。现在就去五台山吧,别等五一、十一!那时五台山已是“清凉”变“冰凉”——除非打算吃苦修行的,那倒是正好。

- END -

文丨Face

图编 | 袁千禧

设计丨Q年

特别鸣谢|《中华遗产》杂志社

参考资料


崔正森《五台山佛教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李晓光《五台山的造化》

胥勤勉,林晓辉《五台山地貌特征及其旅游价值》

陈金华《东亚佛教中的“边地情结”:论圣地及祖谱的建构》

圣凯《明清佛教“四大名山”信仰的形成》

赵改萍《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发展及影响》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王骏阳《“历史的”与“非历史的”——80年后再看佛光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