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泾县记忆——那时繁荣的赤滩古镇

2019-09-07 17:42:08旅游攻略
泾县记忆——那时繁荣的赤滩古镇
泾县记忆——那时繁荣的赤滩古镇

青弋江从黄山脚下一路逛来,汇集众多溪水涧流以后,在这里猛地一个转折,洋洋洒洒地坦荡而北,直奔长江。

先人赋于这地方一个美丽的名字:赤滩。

繁荣的商业活动

解放”前泾县不通公路,行旅多为徒步,俗称“起旱”。少数宦绅富商则坐轿代步。货物运输主要依托青弋江航道,木帆船运载为主,上行至县西小河口,下行至芜湖。而赤滩濒临青弋江,主要码头之一,其货物运输量名列全县三甲。商贾云集,作坊棋布,热闹非凡。

赤滩位于琴溪河与青弋江交汇处,一片沙洲。青草萋萋,晶亮翠绿。夏初梅雨季节发大水的时候,则是颇为浩淼的,一片汪洋。甚而洪水上岸淹浸街道。

泾县记忆——那时繁荣的赤滩古镇

汛期将至,两河水涨。舟楫排筏满载着各种山货随流而来,将岸边河面铺排的满满当当,如古时候的水军营寨一般。山里的竹木柴炭、药材蚕茧、干果土产经由这里源源不断地交易出去,运往南陵、湾沚乃至芜湖等地。外地客商同时由下游带来京广百货,布匹盐糖,批发给众多店家。

泾县记忆——那时繁荣的赤滩古镇

青石砌成的街道两边一家挨一家地铺排着各样店面,有王氏澡堂旅店,有吕氏卫氏茶馆饭店,有董氏药材铺和布店,有刘氏杂货店和王氏糟坊高氏商行,以及其他黄烟店,理发店,包子油条烧饼店……

私人诊所乃至烟馆当铺。大坑王府人王寿山,聘请焦石埠糕点师傅开设的“同庆和”、“三一”糕饼店则闻名大半个泾县,产品销往芜宁沪等地,常供不应求,颇有名气。延续至今的“桂花灌心糖”,花生酥,芝蔴花生片,仍为县城人首选的赤滩名产。

泾县记忆——那时繁荣的赤滩古镇

鱼市十分诱人,是别地方所不及的。都是刚刚打捞上来的活蹦活跳的鲜鱼,就地开卖。黄尾,鸡头,翘嘴白,青,鳜,鳊,虾,水族齐全。而今我们常食的鲫鱼鲢鱼是很少有人问津的,嫌其剌多肉少腥味重。

泾县记忆——那时繁荣的赤滩古镇

店铺生意兴隆,老板则越发热脸相迎。乃至茶饭招待不分商绅佣工。朝奉伙计必客客气气,忙碌服务唯恐不周。

街面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吱吱呀呀的独轮车十分“霸道”地将街道中心占为己有,大有当仁不让之势。挑京货担子的总是那样悠哉悠哉地走街串巷,不紧不慢。

而挑驮货物运粮负水者又总是那般风风火火,且不停地吆喝:“哎——碰哪!”“让开让开……”“哎——开水来哪!”行人急忙让过,回首一望,乃一负重之人急冲冲直奔而过,并不见所谓的“开水”——“狼来了”而已。

卖眼镜的高淳人,卖天竺筷的浙江人,卖牙刷的苏北人,各色掮客小贩,操各种口音,执拗地挤杂在市面上。

泾县记忆——那时繁荣的赤滩古镇

丰富的文化生活

经贸繁荣的同时,文化生活也随之丰富起来。赤滩许家是本地有名的书香门第,出过不少名医名士。特意在上街头店面附近建五间三进的青砖高樑大瓦房,取名“培元堂”。为本地或外地慕名而来的儒商名绅文士才子学究们开设,供他们品茗聊天,操琴唱戏,吟诗论文,交流逸闻,相知相识,各得其乐。有如今日之“沙龙”。谈至高兴处,堂主会吩咐伙计买来本街名糟坊的醇酒,五香豆腐干花生米,以及“同庆和”糕点,为他们助兴。

泾县记忆——那时繁荣的赤滩古镇

当然,文士名流们是要自掏腰包付费的。经常来这里的有本地许啸天,黄田朱理生等。王季桢兄弟得闲时也来此凑热闹。京剧票友中,他的旦角是有名的。老大王栋廷则自恃清高,轻易不临此堂,多在家中朗诵英文诗,或悄悄地浇菜喂猪。偶而大声地唱上一段京剧,是稀罕事情。

泾县记忆——那时繁荣的赤滩古镇

普通民众是不进“培元堂”的。他们既无这种雅兴,亦无这样身份,更无这份实力,而是聚集在新街广场听(看)戏。这里常有宣城、南陵以及本县的京戏班、花鼓戏班、黄梅戏班演出。一本一本的唱本,重复着一个个“公子讨饭,小姐落难”、 “陈士美不认前妻”、“王宝钏独守寒窑”的老掉牙的故事。看到动情处,少不了一些老婆婆小媳妇忍不住地偷偷擦拭眼泪。

镇上乡下,男女老幼,士农工商,呵护着这一方“下里巴人”的天地。其热心热闹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培元堂”。

泾县记忆——那时繁荣的赤滩古镇

大众喜爱的还有大鼓书。说书艺人都是外地的,走了一个来一个。他们常常于街边僻静处围上几条长凳。敲起鼓板,便开唱起来,响起嘶哑浑厚的嗓音。艺人们口才好,边说边唱,绘声绘色,常引逗得听众开怀大笑。说完一段,卖个“关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于是收钱。

坐在长板凳上的人是要交钱的,多少不拘。而站在旁边的人则可给可不给。孩子一律不收钱。孩子们喜欢听“水泊梁山”,喜欢听“薛仁贵征东”,常常听得不忍离去。月照中庭,秋风习习,猛然间飘来一声呼喊,划破夜的谧静:“平宝子哎——家来啰……”平宝子不应声。“还不家来?我拴门了啊,明朝不上学啦?”——“叫叫叫,叫魂!”平宝子低声咕哝着,极不情愿地怏怏离去。

正月里玩狮舞龙灯,是年轻人自发组合的自娱自乐活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彩狮摇头摆尾,左顾右盼,搔首挠耳,俯仰起卧。时而勇猛张扬,时而慵以小憩。猛然矗立经过某家店门口时,掌柜的常常店门大开鞭炮相迎,并以竹竿挑起封好的彩礼,引逗狮子跳衔。或迎狮进店堂舞动一周,送上红包与“万字糕”。舞狮人则倒退着颌首致谢,再往下家走去。

泾县记忆——那时繁荣的赤滩古镇

元宵节舞龙灯,舞彩灯。有“云灯”、“竹马灯”、“花篮灯”、“八仙过海”灯……均为竹扎纸糊彩绘,以蜡烛照明。赤滩王氏家族的王文富擅长这门手艺,在当地数一数二。他夫妻婚后多年未育,那一年特意扎了个“麒麟送子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都说象真的一样——真麒麟又是个什么样呢?谁也没见过。说来也怪,当年秋末,妻子便生下一胖小子——如今也年过半百了。

泾县记忆——那时繁荣的赤滩古镇

诸多花灯在街上起舞,形成光与影的流动,闪闪烁烁,煞是壮观。走在前面的是八副白底蓝纹云灯,由八位头扎红巾,身着白褂黄裤,腰系红丝带的壮小伙,一手持一只,上下翻飞,并围绕一高大灯柱边转边走。其后为一副副花蓝灯,舞灯人以一根十分柔软的竹扁担挑着,一步三荡,悠悠晃晃。再后是“竹马灯”,“马头”与“马尾”以绳吊挂在舞灯人身前身后,走动起来马头马尾颠颠颤颤。再后是“八仙过海”灯,一人撑起一竿八仙人物灯,旋转舞动。有扮演“跳加官”者,手舞足蹈,动作夸张地杂于队伍之中,逗人发笑。

泾县记忆——那时繁荣的赤滩古镇

还有人装扮成红脸关公,持刀周仓等“三国人物”。威风凛凛,英气逼人。队伍最后是一位挑着两箩筐备用蜡烛的人,随时更换将要熄灭的灯内蜡烛。有主人迎接彩灯时,“关公”与“周仓”便步入堂屋,手持“青龙偃月刀”挥舞一番,持刀立定。

这家主人便对刀叩谢,奉上礼包。以感谢关圣驱魔。扮“关公”者自画脸开始到缷妆为止,始终不得开口说话,作威武状,显得肃穆庄严。否则有损圣威,据说是要遭煞气的。

泾县记忆——那时繁荣的赤滩古镇

所有彩灯队伍走完长街,最后来至青弋江边,将数十盏脸盆大小的荷花灯一一点亮蜡烛,置于河水之中。荷花灯便慢慢地向下游飘去。远远望去似银河一样星星点点,美丽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