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山丹军马场的历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山丹马有2000匹

2019-08-27 05:24:06旅游攻略
焉支山下踏雪寻马,山丹马场沧桑巨变撰文/路远在妩媚的焉支山下,镶嵌着一块“丝路绿宝石”——美丽的大马营草原。
焉支山下踏雪寻马,山丹马场沧桑巨变

撰文/路远

山丹军马场的历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山丹马有2000匹

在妩媚的焉支山下,镶嵌着一块“丝路绿宝石”——美丽的大马营草原。

在辽阔的草原上,驰骋着成千上万匹骠悍的骏马——山丹马。

山丹马场,是世界第一马场。在她的怀抱中,不仅奔腾着汹涌的马群,飘动着醉人的青稞酒香,还有珍珠一般撒落草原的鹿群、牛群和羊群。

中国西部广袤的原野上,横卧着绵延千里的祁连山脉,当她用宽广的胸怀多情地拥揽妩媚的焉支山时,孕育出一颗被世人称为丝路绿宝石”的大马营草原。世界最大的马场——山丹马场,犹如颗熠熠生辉的塞上明珠,就镶嵌在这片神秘的河西大地上。世纪之交,山丹军马场移交中牧集团,实现了“军转民”的历史性转折。

山丹军马场的历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山丹马有2000匹

世世代代的牧马人与这片故土相依相伴了53个春秋,他们将青春、智慧和汗水奉献给了这片多情的土地,奉献给了国家军马事业。如今,新一代牧马人依然在草原上谱写着新的牧歌,经历着马场转制后的阵痛。

一场大雪之后,我走入了皑皑白雪中的焉支山脚下,去寻觅神骏飘逸的马群,感受了牧马人如诗如歌的草原生活。

山丹军马场的历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山丹马有2000匹

夜色中踏进牧马人的故乡

2002年11月19日,我从山丹县城乘车,向雪霁后的祁连山深处走去。莽莽苍苍的原野上闪动着耀眼的雪光,牧羊人赶着白云般的羊群走向温暖的山坡。偶然看到几匹黑马站立在洁白的雪地里,给这片厚重的土地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

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我来到了山丹马场总场,在工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又驱车驶向了寒气逼人的草原深处,去寻找向往已久的马群。这时,天色已近黄昏焉支山下,空旷寂静的草原上漫生着一望无际的牧草,在雪色映村下显得枯黄干涩,但却顽强地在寒风中挺立着。汽车在冰天雪地的草原公路上疾驰,偶然有赶着驴车的牧人从我们身边静静地过,很快又消失在茫茫雪原上。同行的人告诉我,冬天的牧场很荒凉,如果是夏秋季节,这里碧草连天,菜花金黄,天高云淡,马群游动景色十分美丽迷人。

山丹军马场的历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山丹马有2000匹

车至一片楼群时,牧马人的雕塑进入我的视线,马背上的牧人扬鞭纵马,骏马前蹄腾空,仰天长啸,象征着牧马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行车途中,我在马场的菜籽油加工厂和酒业公司稍事休息片刻,沁人的油香和浓浓的酒香浸润着草原冬日的寒气。

落霞在祁连群山巅乍现,暮云笼罩着整个草原,夕阳的余辉斑斑点点,牧人的住房在苍茫辽阔的天地间寂静安详。这时,我走到了马场二场二队,来到了牧马人的家,也看到了在草地上悠闲游动着的马群。

匹匹高大的骏马匆匆地向我们走来,在落满白雪生着长草的大地上时隐时现,像一个个黑色的精灵,让草原的夜色充满了神秘。几匹马看见我拿起相机抓拍镜头,便昂着站立,仰天长鸣,似向我极力表现自己的神武英气。渐渐地,它们向远处游去,漫成了一片黑色,消失在焉支山脚下。

我走进了牧人老何的家里,他的老伴告诉我,老何去放牧了,还没有回来。他的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女主人已经将晚饭做得差不多了,臊子面的味道飘在小屋里,平常人家的温暖和谐淡淡地勾起了我的思家心情。

山丹军马场的历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山丹马有2000匹

正好,我碰上了二队队长韩其新,他决意让我留下来吃晚饭。在他简陋的办公地点,我跟他聊了起来。他说,他是马场子弟,父辈们是牧马人,在军队保障时期,他们队上三四百匹马,高峰时达到1000匹,牧工们都要背上皮袄在冬夜里去放牧,现在队上都是家庭牧场,60%的人家养羊,有的养些牛,种点油菜。

饭菜端了上来,青稞酒斟满了大杯子,热情豪爽的牧马人坐了大圈,把我当作稀客招待,每人先敬了我两大杯,不胜酒力的我醉在了草原上。陪同我采访的马场总场工会工作人员即兴唱起了草原牧歌,悠扬的歌声飘荡在草原的夜空,激发着我对草原的热爱,感受着草原人的那份纯朴之情。

山丹军马场的历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山丹马有2000匹

酩酊中,二队的徐锡俊书记握手向我道别,踏着草原深沉的夜色,我又走进了72岁老牧工杨生辉的家中。他19岁就开始在草原上放牧,和他一起放牧的人后来走的都走掉了,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一直坚持了50多年,是马场变迁中的见证人。他告诉我,放牧要跟狼群作斗争,他还套住过两只狼,有时天下着瓢泼大雨,他三天三夜不回家,坐在马背上守护着马群。听着他许许多多的放牧故事,我不由得对眼前这位老牧工肃然起敬。

“雪山啊,光茫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汽车里悠悠的歌曲伴着醉意中的我,一路疾驰,穿行在茫茫夜幕下的草原上,大地竟如此的让人神魂飘逸。

山丹军马场的历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山丹马有2000匹

山丹马场“军转民”

山丹马场地跨甘肃、青海两省,毗邻三地六县,总面积329.54万亩,其中草原184.54万亩,耕地40.3万亩,林地80万亩。这里水草丰美,碧野叠翠,既有辽阔壮观的北国风光,又有秀美婉约的南国景色。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军马需求量急剧减少。根据总后勤部的指示,马场人审时度势,开始了养殖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大力压缩军马养殖规模,马匹数量由1971年顶峰时期的2万多匹缩减到3000匹左右,军马生产的主要任务转向“山丹马”的保种改良为中心,马、牛、羊并举,兼养鹿、狐、藏獒等特种动物的畜牧业格局,实现了养殖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建场以来,累计出场军用、民用马骡15.2万匹,仅1976年唐山大地震,就一次性向灾区无偿援助马骡4000。现马牛羊存栏数稳定在12万个单位左右,年出栏500多匹,生产牦牛、藏羊肉125万多公斤,成为河西走廊重要的肉食品供应基地。

山丹军马场的历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山丹马有2000匹

山丹马场建场53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牧马人走出了一条艰辛曲折的创业之路,先后经历了7次大的建制变更。2001年9月10日,按照关于军队保障型企业调整改革的重大决策,山丹马场整体无偿移交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管理,更名为甘肃中牧山丹马场总场,现辖一、二、三、四场及机械厂、化肥厂、电力、酒业公司、牧业公司等11个二级企业,总人口18341人。

山丹马场移交后的首任书记兼总经理许吉设曾告诉职工,山丹马场军转民,是马场儿女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似乎在那短短的一瞬,山丹马走出神秘,走向市场,但由于多种原因,马场经营举步维艰。

山丹军马场的历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山丹马有2000匹

山丹马是马场一代精英和无数牧马人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精心培育出的优良军马,它以方正的体姿、温顺的禀性和善走耐久的习性成为大马营草原上生生不息的活力,为我国军马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为培育市场需求的赛马新品种,从1997年开始的阿拉伯马相配,山丹马已经过五年的杂交繁育,现已繁活“阿丹马”杂一代101匹,其成果获得世界华人发明创造博览会金奖。“阿丹马”在2001年中国西部首届少数民族赛马节上亮相,成为赛马场上的佼佼者。

掀开山丹马场的历史,犹如翻阅一部雄浑壮观的大型史诗,她饱尝过多少岁月的沧桑,又目睹过多少盛衰荣辱的变迁。这里的血这里的水、这里的草原可以佐证。

山丹军马场的历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山丹马有2000匹

古代官方养马之地

山丹马场历史悠久,史志典籍多有记载。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培育良骥骏马的天然牧场。

据《资治通鉴·汉纪十一》载:“(元狩二年)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过焉支山千余里。”驱逐匈奴后,即在汉阳大草滩(即今大马营草一山丹马场)开始大量电兵养马。这是中国官方设营养马的开始。从此,河西走廊就成了历代皇家养马的基地之一。

《五凉志·沿革》载:汉阳大草滩东自永昌高古城堡,西至民乐永固堡,南屏祁连,北据胭脂(即焉支山)。山丹马场正处祁连、胭脂两山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据史料载,汉初在西北边郡设牧苑36所,养马30万匹。北魏曾把河西作为它的广大牧场,“以河西水草美,乃以为放牧基地,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万匹”。那时,河西经常保持军马10万匹左右,以备京都军事警卫之需。隋炀帝时,以山丹大马营为中心,牧放官马10万匹。至7世纪唐朝初期,在西北设八坊,坊下又设牧监若干,每监养马3000至5000匹,仅在河西一带养马就达70余万匹。

山丹军马场的历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山丹马有2000匹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征西将军冯胜攻占河西后,在大草滩修筑了马营堡(现称大马营堡),并以此为中心,重建多处烽墩,向南至白蛇口(祁连山口,现称白石崖口),设7个墩台(十里墩);向东至高固城(现永昌县境),设7个墩台(五里一墩);自大马营西行设有5个墩台。这些烽墩纵横呼应,势成犄角,一且有警,守望相助,以利镇守。

据甘肃通志载,汉宣帝遣赵充国屯边而建烽墩是史籍中关于烽火台的最早记录。马场区烽墩始建于汉代,后经历代增设、修葺,至明代时成今日之规模,一墩举火,四望皆警,形成以大马营为中心的军事报警系统。1989年,山丹县公布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马场区17处烽燧名列其中。

清嘉庆六年(1801年),大马营草滩孽生马1.8万余匹。至晚清时,时局动荡,马政衰微,大马营草滩仅有马数百匹。

山丹军马场的历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山丹马有2000匹

山丹马征服“世界屋脊

民国8年(1919年),政府派人经营马场,并于次年定名为甘肃种马牧场。后因战事频仍,马场历经浮沉,于民国18年为马步芳、马步青见弟的私人牧场。直至民国29年,才复归政府经营。几经周折,组建为山丹军牧场。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完整无缺地将大马营军马场接收下来。正式接管山丹军牧场时,有官兵605人,马匹9763匹。从这时起,古老的大马营草滩成了人民军队的养马基地。

山丹军马场的历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山丹马有2000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建制经历了几次大的变更:1950年至1957年2月为山丹军牧场(后期改称为第一军马场面丹军马场)时期,先后归西北军区和总后勤部管辖;1957年3月至1961年5月为国营山丹牧场时期,归农垦部管辖;1961年6月至1966年9月恢复为总后勤部山丹军马场;1966年10月为总后勤部青藏办事处军马局和西安办事处军马局时期;1976年1月,改为兰州军区军马总场;1986年12月至2001年9月9日为兰州军区后勤部马场管理局;2001年9月10日,移交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管理,为甘肃中牧山丹马场总场。从建场至今,山丹马场都离不开“养马”这一重任。

山丹军马场的历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山丹马有2000匹

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的“山丹马”有2000匹,充分显示了它的优异性能,受到参战部队的一致好评。

1991年8月,《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通讯,题为《走马天涯》,文中讲述了南京铁道学院的一名职工吴舒里与蒙古族战士白乙拉共同从1988年12月开始至1990年7月,行程1.6万公里,历时一年零八个月,骑马环游祖国。他们骑着山丹马,从内蒙古五原县出发,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跋山涉水,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翻

越了唐古拉山垭口海拔5231米的高度,而马的自存极限是海拔3800米,因征服了“世界屋脊”,从而创造了世界最高海拔骑马的记录。“山丹马”随着主人,跨过戈壁沙漠,穿过高原冰川,越过丛林峡谷最后到达广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山丹军马场的历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山丹马有2000匹

三十多部影片在马场

山丹马场风光秀美,富有特色。这里南有“马上望祁连,连峰直插天”的青松皑雪;北有“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焉支山人文景致;东有神秘瑰丽的窟窿峡自然景观;中部是一望无际的大马营草原。极目远眺,巍巍祁连,松雪碧岭,清秀素洁。茫茫大草原广袤雄浑,丹马驰骋。悠悠大河水,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窟窿峡、大黄沟、平羌口等自然景观,山环水曲,峰崖奇秀。古城堡、明烽燧凄然耸立,令人回味悠远。这幅优美的画卷吸引了无数游客来马场欣赏千里胜景,领略马场独有的放牧情趣,不觉使人心旷神怡。

山丹军马场的历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山丹马有2000匹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影视制作者也将镜头聚集在山丹军马场,《蒙根花》《马背小学》《牧马人》《一代风流》《文成公主》《敦煌》《和平年代》《日光峡谷》等三十多部影视片在这里选景拍摄。2001年7月21日,东方时空《直播时刻》栏目对山丹马场进行了现场直播,有效地宣传了马场,宣传了牧马文化和马在当今时代的历史意义。

1993年,山丹马场成立了“飞鹰”马术团,编排各类民族马术表演项目20多个,在丰富场区旅游活动内容的同时,还赴甘肃各地市县,为当地旅游观光、节日活动表演助兴。山丹马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每年八一节期间,都要举办声势浩大的赛马节,在全国马术邀请赛中,“山丹马”表现出了其神骏飘逸的风姿。

承载着千年丰富的文化底蕴,沐浴着军队保障性企业调整改革的浩荡春风,山丹马场由军队企业转向社会化企业集团,这是投身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历史赋予近万名马场职工大显身手的一次新的机遇与挑战。

山丹军马场的历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山丹马有2000匹

(注:本文是2002年兰州晚报记者路远采访山丹马场的记述,时隔近20年,我们于去年夏季也曾于山丹马场采访,现将前文链接,以飨读者:

山丹军马场存在的意义在于:把骏马变高铁,把汗血变清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