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2020-01-26 09:36:10旅游攻略
恩施利川齐岳山。图/李资焰它是湖北,也是西南。谈到湖北的时候,人们想到的大多是宽阔的长江,星罗棋布的湖泊,又或者是广袤的江汉平原。长江东流到此,塑造了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武汉。 “千湖之省” 湖北。图/图虫·创意然而,在湖北省的西南部,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地方。

恩施利川齐岳山。图/李资焰

它是湖北,也是西南。

谈到湖北的时候,人们想到的大多是宽阔的长江,星罗棋布的湖泊,又或者是广袤的江汉平原。长江东流到此,塑造了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武汉。

“千湖之省” 湖北。图/图虫·创意

然而,在湖北省的西南部,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地方。它迥异于湖北省广袤的平原,反而更接近人们对湘西、黔东南等西南山区的印象,那里森林茂密,重峦叠嶂,峡谷成片,瀑布飞流,是一片真正的山地。

它就是恩施。

清江与峡谷之间的恩施

好友小曹是恩施土著,她常常对我提起自己的故乡。在她的理解中,恩施一直是那个最不“湖北”的湖北。这令我感到好奇,于是前些日子我们一起去了一趟恩施。

从北京出发,列车行驶多时,窗外熟悉的平原早已被落在身后。过了宜昌,大地开始起伏,手机信号开始频繁掉线。不久后进入了第一个隧道,穿过隧道后再往窗外看去,四处已被云雾缭绕的山岭包围。“每次看到山腰上缠绕的云带,我才感觉自己到家了”,小曹对我说。而那一刻我也真切感受到自己正在走进一个“西南山国”。

云雾缭绕的恩施山谷。图/图虫·创意

恩施实际上不难在地图上找到,如果把湖北省的地形看作一把枪口朝右的手枪,那么恩施州就是这把枪的握柄。它像楔子一般斜插入重庆和湖南之间,在延续了云贵高原东部的同时也承接了四川盆地的边缘。

恩施州在地图上的位置。制图/Paprika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任何从平原地区进入恩施的人都能立刻感受到地势的抬高。大巴山、巫山、武陵山脉在这里交织,形成错综复杂的地形。

鄂渝边界上的盘山公路。图/文林

出了恩施市火车站不久,就会看到一条将这座城市一分为二的大河——清江。它是长江的一级支流,

穿行在恩施市的清江。图/图虫·创意

《水经注》说:“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我此行所见到的清江到今天仍然是碧波清澈,不改古色。清江古称“夷水”,许多学者认为,远古时期的清江是长江的主河道。

小曹的母亲向阿姨家住恩施建始县,从出生起就生活在这里。她用介于湖北方言和川渝方言的口音对我说:“我们小时候就喜欢在那个江上耍嘛,游泳啊钓鱼啊,好耍得很。”可见对于当地人而言,清江承载更为亲密的集体记忆。

清江上的船只 。图/图虫·创意

清江恩施段两岸就是著名的恩施大峡谷,峡谷全长108公里。早在出火车站时就看到了将恩施大峡谷称为“东方科罗拉多”的宣传海报。在恩施四处行走,彷佛走进着色过的水墨画。在我看来这和粗犷的科罗拉多相去较远,反倒是让我想起一部几年前的欧洲文艺片——《锡尔斯玛利亚》。

锡尔斯湖位于瑞士东部,被尼采称为“我的应许之地”。此处因形成的云雾形似游蛇,常年游走山谷而闻名,当地人称之为“马洛亚之蛇”。在恩施,每当太阳升起,云雾就会从峡谷底部的清江上升起,接着缠绕成长达百里的蛇形,在山谷间蜿蜒盘旋,久久不散。陆游在写“寇公壮岁落巴蛮,得意孤亭缥缈间”时,身处的大概也是这样的景色。

恩施大峡谷风光 。图/江汉

小曹说,别看恩施地方不大,却拥有一项“地理之最”——世界上最长的地下暗河位于这里。

龙桥暗河位于恩施与重庆奉节之间,由于地下情况险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测算出它的长度。从1995年到2004年,中法联合探险队曾先后五次来到恩施大峡谷,探查这条暗河的出口。2004年7月,探险队在暗河入口处投放颜料,运用GPS卫星定位仪跟踪记录,于恩施板桥镇发现了暗河的出口,并最终测出暗河的长度——50千米。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咸丰黄金洞前捕渔忙。图/文林

然而更令人惊奇的是,这条暗河竟穿越了长江、清江流域间的分水岭。分水岭北坡的地下水没有按常理流往北部的天坑和地缝,而是向南横切,穿透海拔2000米的主山脉,形成清江支流云龙河,这是一种只有在喀斯特地区才能出现的特殊河流袭夺。

恩施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大。十月末的华北平原早已是“北风卷地”,但恩施却仍然是阴雨连绵,这给喀斯特地貌的行程提供了条件。除暗河外,大峡谷中还有石林、溶洞、天坑、地缝等地质景观。

恩施大峡谷地缝。图/郭瑞

龙桥暗河进入恩施,沉寂两三千万年的伏流顶部坍塌,形成了著名的云龙河地缝。恩施还有国内最大的溶洞——腾龙洞。腾龙洞位于恩施州利川地区的山丘地带,洞口巨大,深不见底,足以让患有“巨物恐惧症”的人感到腿软。

腾龙洞。图/图虫·创意

早先观看《刺客聂隐娘》时就对片中的景色印象深刻,后来得知此片拍摄期间曾在恩施取过大量的景。石柱、峡谷、连环绝壁、原始森林、云海、清江......恩施,仿佛就真是侯孝贤镜头下的江湖山水。

被称作“鄂西林海”的恩施,就是那个侠隐秘境。

恩施大峡谷,“一炷香”石柱。图/江汉

清江与峡谷之间

恩施不仅是中国最后一个成立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今天,这里有近一半的人口被识别为土家族,其次是汉族,再次是苗族。除此之外还有侗族、白族、壮族等西南地区的跨省民族在此世居。

自先秦以来,生活在武陵山区的人群都被冠以“蛮”的称呼。唐代及后代各朝都在武陵山区实行羁縻制度。五代以后,这些“蛮”中出现了被称为“土”的族群,他们在封建王朝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成为“土军”,脱“蛮”入“土”,成为“土人”一词的起源。

在恩施州鹤峰县、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区,曾经有一个强盛的土司王国自元到清初雄踞鄂西南数百年时间,这就是容美土司。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恩施州鹤峰县境内。图/图虫·创意

容美土司遗址所在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层峦叠嶂,溪涧交错,岩溶洼地、溶洞、暗河、伏流随处可见。清朝文人顾彩曾在此游离数月,惊呼:“呼呜!蜀道难其难,未必如屏山”,这里说的屏山便是鹤峰县境内的屏山峡谷。

明清时期容美土司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鄂西南地区势力最强大的土司。鼎盛时期东接荆楚,西连巴蜀,南达洞庭湖,北邻江汉平原。清雍正皇帝曾在奏折中写道:“楚蜀各土司中,唯容美最为富有”。

恩施州境内的唐崖土司城遗址全景。图/文林

容美土司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磐石重城”。管辖范围主体位于武陵山余脉,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善,土司充分利用了这种自然环境,将溶洞改造成生活、办公用所。它既是行宫,也是军事要塞,可用于防御外敌。遗址内洞府繁多,其中以“万人洞”为代表。今天,万人洞中的亭台楼阁、栈道、轩榭都已经难以分辨,只有一些洞口处的城门和城墙残存,墙体厚达几米,洞内空间极大,不难想象这里容纳万人的热闹场景。

鄂西南地区被山河切割成破碎的“桃花源地貌”,难以开发,加之远离中原王朝,这里长期被视为“弃壤”。尽管如此,容美土司家族却崇尚中原文化,数代人饱读诗书,工于诗文。出身土司家族的田九龄曾写道:“藏真已自依山饵,不待桃花始避秦”。因为这样,后人很自然地就把“武陵山中”的那个桃花源对应了起来。

恩施的春天。图/图虫·创意

在恩施停留几日对这种“桃花源地貌”深有体会。进山的路颠簸、曲折,峡谷、平地、森林、瀑布不断映入眼帘。在恩施,行人想要记住来时的路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桃花源”幻境总归是要被打破的。清雍正年间西南地区开始“改土归流”,容美土司家族传承15代近500年的统治结束。在“改土归流”的过程中,一些明代卫所军户和土司衙役流官开始隐去自己的身份,以“土家”自称,逐渐融入当地的土著群体。

建国初期,土家族曾一度被划为苗族。在土家族代表田心桃的奔走努力下,以潘光旦为主的学者开始了土家族的识别工作。经过长达65天的实地调查,潘光旦等人积累下大量关于土家语和土家风俗的田野笔记。

田心桃和她的中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

潘光旦(左二)等人在恩施巴东地区的合影。潘光旦青年时期由于感染导致了截肢,但他仍拄拐杖深入武陵山区,经过长达65天的实地调查,积累下大量关于土家语和土家风俗的田野笔记。图/张祖道

土家族被正式识别后,湘西、四川、贵州都相继设立了自治州。1980年,湖北设立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便是新中国的最后一个自治州。

不过,土家人的族源至今没有完全定论。除了流传最广的“巴人说”,还有江西说、獠人说等等。从“武陵蛮”到“巴人”,再到“土家”,土家族的族源对我来就像这里的山路一样,云雾缭绕,难以看透。但可以肯定的是,土家族的形成是多文化、多族群、多阶层不断融合的结果。这些人生于斯长于斯,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他们是武陵山土生土长的子民。

1957年恩施境内的来凤县土家族集市,尽管衣服和汉族无差别,但头上包的白色帕子显示了他们的土家族身份。图/张祖道

最不“湖北”的湖北

尽管恩施属于湖北省,但无论是地理、风俗、饮食还是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它都能轻易和鄂东广大地区分别开来,也因此总显得不太“湖北”。如果湖北的文化感觉来源于“楚”,那么恩施就是“巴”,它本身就处在数个文化带、社群之间。

恩施在夏商时期为荆梁二州之域;春秋为巴国界;战国属巫楚郡地;秦汉时期先后属黔中郡和南郡巫县地;唐时期名为施州;五代时期归蜀;明代先后属四川和湖广都司;清初属湖北荆州府;民国十六年设鄂西行政区;1949年11月解放,名为恩施县;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中国最年轻的民族自治区域。

土家族的母亲河——清江。 图/图虫·创意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楚南苗志》卷六《土志》记录了土家语词组多达

西兰卡普。 摄/左汉中,图/《地道风物·湘西》

土家族嫁女时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即哭嫁。在婚前一个月或半个月,新娘要用哭述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亲人的眷念,还有最有趣的,对媒人的不满。原以为这种婚俗已经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消失,但在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得知,今天的恩施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哭嫁的习俗,令人感叹一种传统民俗在全球化进程中展现的顽固和坚韧。

到清代“改土归流”为止,土家族服饰都不分男女,都穿八幅罗裙,这种裙子可以在今天的土家族祭司梯玛身上看到。土家人不论男女都“以布勒额”,即裹有头巾。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在恩施,吊脚楼是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这种建筑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上与正房相连,其余三边都是悬空,仅靠柱子支撑。正房和厢房(即吊脚楼)上面

恩施咸丰刘家大院吊脚楼。图/周冬清

从恩施民居的内部空间划分,可以把吊脚楼分为三部分:象征空间——堂屋,精神空间——火塘屋和居住空间——卧室。

“改土归流”后,随着中原文化的进入,住宅中出现了轴对称的布局,堂屋开始成为住宅的几何中心。每户吊脚楼堂屋正中的后壁都设有神龛,供奉天地君亲师位以及祖先牌位。

湘西民居堂屋中供奉的“天地国亲师” 。摄/旷惠民,图/《地道风物·湘西》

我在恩施期间所看到的吊脚楼中堂屋祖先牌位大多挂着毛

腊肉,西南山区的典型食物 。摄/李峰,

图/《地道风物·湘西》

在建始县的河岸长廊散步时,看到岸上的工人正在拆除一栋旧楼,小曹问:“是不是很像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小曹在恩施出生、长大,也因此对三峡有我这种外人所没有的情感。三峡对我而言,已经符号化为一个宏伟的建筑工程,但小曹却在童年见到过涨水前,更为平静的三峡。

多年以前,恩施地区陆路交通不便,水路交通更为发达。行人穿行蜿蜒的河谷,总要借助纤夫的帮助,小曹童年时期便有过这样的一次体验:20多个乘客坐上船,一丝不挂的纤夫喊着船工号子,在河水中缓缓拉动行船。

“他们的体格比我后来在健身房里看到的人都要健壮,那是一种很不同的肌肉,更坚实。他们的皮肤被水打湿后整个后背都闪着亮光”,小曹说。

恩施巴东神农溪纤夫。图/文林

三峡涨水后,鄂西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生态移民。随着家园的迁移,船工号子被人们留在了过去。

但仍然有一些东西被保留到了现在,摆手舞就是其中之一。土家族人至今保留这种集祭祀、歌舞、戏剧和社交为一体的民俗活动。摆手舞有歌、有舞,也有打击乐。舞蹈开始后,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进场,高呼“耶嗬”,热闹生动。

“红灯万盏千人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摄/旷惠民,图/《地道风物·湘西》

鄂东平原饮食“无鱼不成宴”,而鄂西南的饮食则具有山区特色,以玉米、薯类为主食,土家腊肉会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恩施人喜酸嗜辣,口味接近四川,酸菜坛子是家中必备。此次在恩施尝过的美食中,印象最深的是烧饼、合渣和大锅鸭肉沫。

合渣是恩施地区最出名的一道菜,由黄豆做成,又名“懒豆渣”。制作方法简单,黄豆用水泡胀后,磨成豆浆,兑水放锅煮开,切菜丝煮开。

恩施合渣。图/DL

据说在过去,土家族人聚会时喜欢吃完饭摔碗。亲友聚餐不摔个一百只碗不罢休,摔得越碎情谊越深,没摔碎还要捡起来再摔。这种近乎暴力的饮食文化令我印象深刻。

实际上,在恩施的几日我时常能感受到当地人的“不同”。他们对人热诚,对于习惯了北上广生活的人来说,甚至有点“过度亲切”。走在路上路人会突然走近问:“妹妹,现在几点了?;和小曹到商铺购物时偶遇她的熟人,小曹喊她“姨母”,我自然就以为是亲戚,打听后才知道只是向阿姨的朋友;和小曹上坡下坡出入家门的时候遇到些熟的,不熟的人,都免不了一番寒暄,连我这个“玩伴”也几次被拉去嗑瓜子,喝茶,谈天......

白居易曾写过:“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描述了一个性情豪放的“巴蛮”儿女放声高歌,最终愁坏江楼里的忠州病长官的有趣场景。

今天的恩施是湖北省经济最欠发达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土家族人的生活方式都已和汉族无异。但我仍然在这趟短暂的停留中感受到了他们在那并不优渥的生活条件下保持的豪爽、“会耍”的性情。这,也许就是“巴人遗风”吧。

宣恩高罗清水塘风光。图/文林

参考资料

《恩施大峡谷的故事》

《土家族》

《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恩施民居》

《湖北省恩施县地名志》

感谢小曹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颠覆传统湘西印象

重释湘西山水格局

深入讨论湘西性格与文化

《地道风物·湘西》

请复制此淘口令到手机淘宝购买

¢9f91YtVs7Oc¢

- END -

文丨DL

编辑丨苏小七

图编丨HonY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