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玉中之王”翡翠的那些妙趣横生的故事

2019-08-30 16:03:03旅游攻略
“玉中之王”翡翠的那些妙趣横生的故事

“玉中之王”翡翠的那些妙趣横生的故事

“玉中之王”翡翠的那些妙趣横生的故事


提起翡翠,我们多会想起缅甸翡翠!缅甸的翡翠以质好量多而闻名,与缅甸相邻的我国云南其实也是翡翠的重要产地,很多人都慕名到云南去赌石。所以,云南人对于翡翠自然是有发言权的。

翡翠作为“玉中之王”,流传下来的故事自然也是不少。就像名胜古迹因历史而厚重,翡翠也因其传奇的故事让人更加的着迷!

下面听云南人给你“款几个”妙趣横生的翡翠故事,保证让你对翡翠又会有新的认识。

传说十三世纪初,云南的一个盐商偶然的从缅甸驮了一块石头回国,那块晶莹透亮的绿石头一下子征服了爱玉的中国人,这块石头就是翡翠,因其色泽艳丽、产出稀少、具有玻璃光泽、质地滋润、韧性较强、硬度高,在玉石家族中称“硬玉”,又称“玉中之王”。

俗话说:“玉出云南”。在云南,有四大名玉,他们的来历都是一段传奇的故事。传说中,他们撒泡尿,就冲出了一块极品翡翠原石;他们骑马的马蹄都能蹬出一块天价翡翠!

故事一:马蹄蹬出的段家玉


民国年间,相传绮罗乡段家巷有个玉商段盛才,从玉石场买回一块300多斤的翡翠赌石,其外表是白岩砂,许多玉商看后都直摇头,没有人肯出价。

他泄了气,便把那块堵料扔在院门口,来客都在门口栓马,时间长了,被马蹄蹬掉一块皮,露出晶莹的小绿点,引起了段盛才的注意,于是拿去擦皮切开,竟是水色出众的上等翠玉,做成手镯,十分漂亮,通透似玻璃又飘蓝花,似绿色的鱼草在清澈的水中飘荡,几乎人见人爱,其价值逐渐上升,价格随蓝花的多寡而波动。

段家在民国期间工做了400多对手镯,最上等的一对被宋美龄收藏,其余大多流落国外。段家玉翡翠手镯的主要特征是兰水飘花、亮水绿花,随光线的强弱变化,看上去似在清澈的河里,绿色的水草有鱼有情有景,活灵活现。



故事二:老来得宝的正坤玉


正坤玉的得名相传与莲山县的老华侨王正坤有关,正坤老人是当地一个开玉工人。他辛苦了大半辈子,终于在1910年于老矿区挖得一件极大的翡翠原石,在缅甸勐拱被开成八大片,片片都是水色俱佳的翠玉,俗称“铁化水起绿丝”,美中不足的是绿色不够浓艳,做挂件和玉珠等贵重饰品略显逊色,只能做手镯等其他饰品。

王正坤曾用一大片制作了手镯,在缅甸已高价出售,其余七片运到了上海。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正坤玉。正坤玉为百年难得一见的珍品,满绿夹艳丝纹,无杂质,无瑕疵,好像人工处理过一般美的叫人难以置信。



故事三:一泡尿冲出的官四玉


官四玉的故事是一个有些辛酸却又皆大欢喜的故事。腾冲城关五街的官占吉,从20岁起就到玉石厂挖玉,在玉石场苦苦熬过了50年,连一块真正的玉石也未挖到。一天,70岁的官占吉坐在山头上遥望家乡,想到自己一生的坎坷,不禁悲从中来。想着想着,竟大哭了一场。哭够了,站起来撒了一泡尿。

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他的尿竟冲刷出一块带绿色的石头。官占吉仔细一看,竟是整块的“淡水绿”大玉石。此玉的整体都是艳夹淡水绿,质量好。

时来运转的官占吉将玉运回腾冲,荣归故里。因他排行官家老四,或称“官四”,人们便将这块玉命名为“官四玉”。为了纪念他晚年才圆的翡翠梦,感谢腾冲“白玉真人”的佑护,官占吉特意制作了一块“有美于斯”的匾额,悬挂在祖师殿内。官四玉多数加工为适合出口的手镯。



故事四:极品墨翠绮罗玉


绮罗玉,是腾冲绮罗镇人尹文达、十年前从雾露河上带回一块玉--当时他花了大价钱买了这块石头,结果切开一看,里头却乌漆嘛黑的根本不见一丝绿,只好扔在马厩里当压稻草的石头。

结果呢,扔了好几年,某一天却被马踩崩下一小片--你猜怎么着?嘿,他拾起来对光看,却发现摆在台面虽然黑乎乎的不好看,但这薄薄的小片透光一照,竟然却又透明又翠绿!

于是,尹文达请了腾冲最好的玉雕大师原重楼来雕刻。原大师冥思苦想了三天,决定把那块石头挖空,用它来做成一盏玲珑透亮的宫灯。原大师用了一年的时间雕出了那盏宫灯。在正月十五的夜里,他在灯里点上蜡烛,挂到绮罗镇的水映寺--登时满月为之失色,整个庙内都被映绿了。

尹文达本来还想将宫灯进贡给皇上讨个封赏,结果才拿到大理,镇南王一看就起了私心,说:'好是好,不过不成双,进宫恐怕不合适,不如云南货就留在云南吧。原大师是绝顶的高手,自然不会浪费一点好料子--做了那盏宫灯后,那块玉的碎料也被他做成了九九八十一对耳坠,大都被滇中的贵族老爷们收藏,听说带着能将耳根都映绿呢。



这些故事终是传奇,千百年难得一遇。但是寻找翡翠原石的艰辛却不是“传奇”。翡翠在极其艰难的自然环境中形成,又熬过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寂寞!不断沉淀,屈膝是为了跳的更高。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美玉终会闪耀于世!人生路上,有玉相伴,不断共勉!愿每一位奋斗中的勇士都拥有翡翠一样的性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