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在瑶里,天青色,终于等到烟雨

2019-08-30 14:36:08旅游攻略
在瑶里,天青色,终于等到烟雨

去瑶里,在烟雨的四月最相宜。

因着一抹茶香,经景市,过浮梁,循瑶河,便来了古镇。

遇 茶

微雨,汪湖道中,热情的向导告知,已约了茶民从山上下来,在家中等候。

一路的绿,新鲜而不单调,过黑瓦的老桥,白墙黑瓦的徽式民居散落在瑶河两岸,静谧而安详。

趁着访茶的人细细品着高山的嫩绿,细雨中,去到门外的瑶河边。

只见远处深绿的山,把酝酿了一整个冬天的千言万语,化作清凌凌的瑶河水,一路低吟浅唱,瞬间唤醒两岸的长柳短树。

在瑶里,天青色,终于等到烟雨

生命从脚底开始,浓淡不一的绿,就这样不经意的渲染,把一首万物生长的歌,从春,唱到夏,又由夏,流转到秋和冬。

河水溅起雨花,雨渐大,折回茶民家。

门外墙边的篾箏正用火醺着笋尖,微火的笋香让人忍不住猛吸了几口。

进得屋里,桌上一溜的玻璃杯,或淡绿或微黄的茶汤,以它朴质清雅的透亮,正等着懂它的人细心品咂。

很难细辨出,晴茶被阳光触摸的温暖,雾茶经云轻绕的缠绵,也不能悟尽,雨茶曾有过的湿湿的心事,但那种直抵心房的清鲜和暖意,自是十分清晰明了。

看得出,好客的女主人,拿出了这个春天采摘的所有品相,宾主之间,似乎并不是单单就茶的价格各自掂量,更多的,是对茶的前滋后味的品谈了。

这个你很乐意多呆一会的农家小楼,吸引人忍不住好奇地多打量。

案几上大小不一的采茶篓,结实而记忆深厚,傍边矮凳上篾铺篮里,是刚采回的一捧二芽新绿,桌上的篾托篮盛放着成品茶。

在瑶里,天青色,终于等到烟雨

这些篾器,无一例外都泛着熟透的深红,问过才知是她的嫁妆。

不知,当她独自一人在那高高的山上,面对满坡的茶山,无边的林海,是否有过孤独,或许也曾有过吧,这些承载亲人信息的器物,于她,或许是那时那地最好的陪伴。

主人说,需三斤多新芽,才可制一斤成品茶。就问她一天可摘得多少,她说,一整天才可采得一斤多。这不由人不感叹,得茶的不易。

且不说新芽采来后,经杀青揉捻渥堆压制,种种细致繁复的制茶过程。单看茶民独自于高山之上,择时采选,晨前午后,日光阴雨,雾霭山岚,精挑汲天地精气,于静寂清旷中,呈端肃之姿的茶蕊,就有一种说不出的辛苦,因此,对这些透着焙火清香的山之精灵,内心会有一份更多的懂得。

宾主尽欢,出门的时候,不觉雨已小了,我们携茶于细雨中继续前行。

茶人瓷话

在瑶里,天青色,终于等到烟雨

青瓦寂寂,白墙斑驳,古镇就在瑶河岸边。

不是旅游旺季,街巷中的游人并不多,但在这雨里,青石板的小巷中,走入一段没有尽头的历史,倒是别有一番情味。

一路徜徉,不经意,瞥见一家高高门槛的老屋,门槛内桌子上张罗着茶,就进去了。

主人正在炒茶,见我们进去,并不停下手中的活,一派淡然。

一丝冷幽的茶香和着潮湿的空气,缓缓钻进鼻子,便蹲下来看他炒茶。

一身有点褪色的迷彩装,脚上是半旧的解放鞋,清清瘦瘦的,怎么看都不像地道的茶民,特别是他的手,手指沾了茶汁,呈微褐色,但不能掩盖它的白皙修长,茶尖就在他的手里快速地翻卷,渐渐地就把春天的生机,藏进了怀里。

他说,这瑶里,他的手工茶可算是数一数二,那语气不张扬却满是自豪。

访茶的人来了兴致,便与他攀谈起来,或许是客人少,也或许是谈得投缘,这位吴姓茶主人边炒茶边打开了话匣子。

山多林深,远离兵燹,自春秋始,瑶里就为很多避战祸的人们,准备了一方世外桃源。至唐代,就有迁入的居民烧窑制瓷。

而元代高岭土与普通瓷土混合制胎的配方发明,也使得瑶里成为瓷都景德镇的发祥地。

明代无锡吴程二姓迁入,聚族繁衍,成为瑶里最大的两姓,及至清代延至民国,吴姓家族对瑶里秞果业的生产,都处于垄断地位。

在瑶里,天青色,终于等到烟雨

得上天所赐,瓷土源源不断运往瓷都,一时之间,漕运繁忙,各地奔赴瑶里淘金,觅取商机的人们络绎不绝。

垄断秞果旳十五户人家,其中十三户皆属吴姓,那些淘金的人们,大多做了吴姓人的窑工差役,欲觅商机的人们,大多要看吴姓人脸色,以便分得一杯羹汤,这祖上的辉煌是何等骄傲和荣光。

在瑶里,天青色,终于等到烟雨

然而风云难测,富庶东移,瓷都取而代之,风水轮流,各种运动接踵而至。

窑充公了,厂合并了,趋之若鹜的人们,瞬间作鸟兽散去,面对静静流淌的瑶河,指望什么安身立命?

兄长求学出门在外,自己年幼,随祖母生活,天无绝人之路,幸亏还有那一片茶山。可是,山高林密,采摘自是辛苦,但得会制茶,才可换得油盐米钱,祖母年岁渐大,无奈,自八九岁开始,便由祖母手把手教会一手制茶的绝活。

时光眷顾。学成回来的兄长,年长的曾做过这古镇的父母官,另一个则是古镇最大茶叶集团的董事长。

攀谈间,我们见不时有采茶的人,送鲜芽茶来他家,问他才知是他雇请的采茶人。后来,我们看了他的库房,茶香馥郁。某日所采,高山野生,手工亲制,一律用标签详注,唉,乃真茶人也。

如今,慕名来瑶里,重走饶徽古道,聆听骡铃马嘶,触摸那一段瓷茶历史的人,渐渐多起来,像我们这样来古镇访茶的人也很多。

访古寻幽的人们,偏喜欢这一条古街巷,所以他并没有迁到河对岸的新居,仍然在这祖居的老屋,制茶,售茶,甚至与懂茶的人品茶论道。

他拿出亲手所制的野生茶招待我们。

在瑶河水滚烫的怀抱中,那些山之精灵,舒适坦然,缓缓打开它们藏在心底的所有有关春天的故事。

那种曾经沧海,繁华过尽之后的清明碧色,和着一丝仿若淡淡忧伤的气息,微涩地滑过舌尖,经齿过喉,那风烟俱静,淡然安适的醇香,不知不觉间,熨帖了全身那三万六千个毛孔。

酒逢知己,茶遇清涧,茶人瓷话,不觉天已擦黑。

花台小屋

我们在河边的酒店安置好行李,就出来找吃的。

雨停了,街巷的灯亮了,不繁华却自有温馨与祥和。在这幽深的街巷,不时遇到学生模样的年轻人。

高处的一盏红灯笼,吸引了我们,上面写着“花台小屋”,是一家夫妻开的小饭馆。八仙桌,条凳,很朴实的农家样式,迎客不虚张,炒的菜地道而贴近家的味道,因时间晚,饥肠辘辘,都来不及细品,饱腹而出。

第二天清晨,鸟鸣清脆,拉开窗帘,雾横青山,云织春树,溪涧欢唱,春雨把一幅涤净的图画挂在眼前。

天地春景,心胸为之豁然。

雨后的瑶河丰盈润泽,却不改它的清澈。河边浣衣的古镇女子,濯笋的古镇老人,影入清流,令人遐想不已:可是武陵渔人,一脚误入了桃源?

清人李渔有言,食材中唯豆芽,山中之笋最为洁净。如今,这豆芽已然无根被废,只遗这山间之笋,又加这天赐涧水洗濯,更添一份难求。

花台小屋自制的农家小面是我们的早餐。餐毕,我们从这里出发,沿河岸而行。

春风拂面,一夜之间,这瑶河两岸多了许多青春的身影。他们支着画架,或端立挥毫,或席地起笔,或兀坐静思。问他们,才知是四川某美术院校的大二学生,来古镇写生,他们是昨晚到的。

这雨后的河,河里的小游鱼,临水俏立的春树,河上古老的廊桥,简洁原味的木桥,两岸人家晒起的青芥,空气中山花洋溢的芬芳气息,已让我们沉醉。而这群年轻的摄山水之美的年轻面庞,更吸引我们驻足欣赏。

细笔勾画,彩墨点染。竹外水声,桥头老树,山外云烟,抑或古巷老墙,石板青苔,院外篱笆无一不跃然纸上。

青山夹岸,绿水中流,河边的老水车唱起欢乐的歌。边走边看,已是日上三竿,此时,花台小屋的主人,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美餐。

餐桌就摆在屋外的空地,低处,放眼即是瑶河。

且把大火烹煮的瑶河鱼端上来,细火慢炖的老母鸡揭开了盖,山间嫩腌菜烧制的肉啊,一日仅制作三百条的碱水粑炒好咯,滑溜的苦槠豆腐,脆生生的小山笋,应时的叫不出名的山野菜,田野的风,山谷的阳光的味道,就藏在这令人垂涎的菜肴里。

斯文随风而去,只有抽空赞一声小屋主人的厨艺,菜做得好啊!看把他们乐的,那笑,多憨厚,多朴实。

饭罢,涧水淙淙,清风徐徐,绿树摇曳,画人在前,兴之所致,让人禁不住哼唱,继而引吭高歌起来。如此情景,大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瑶河作仙境之感。

的确,平日繁忙,今日,在这可以暂时放下所有俗务的山水之间,又得遇不用设任何心防的小屋主人,放浪形骸,自是应在情理之中。

茶长高山,爱茶之人遇之,才会欣喜接纳;茶人论茶,遇懂茶之人,方滔滔难绝;山水之美,在善捕捉的人面前,才显其精神;人情和暖,在彼此坦然面对时,方显其赤诚。

瑶里多瓷,天青色难遇,需烟雨中才可得其真貌。这一天,在瑶里,天青色,终于等到烟雨,茶是,山水是,人也是。

作者简介:美篆难书,汤小小轻松高效写作基础班学员。惜光阴,爱文字。观影,读书,赏景。缘深而聚,与您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