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山河地理——说唐之五山一脉唐山源

2020-12-14 08:07:34旅游攻略
有5座低山,一是弯道山,海拔约30米;二是大城山,海拔122米,是市中心区最高山峰;三是贾家山,海拔80 米;四是凤凰山,海拔88米;五是小山,海拔17米。



在唐山市区有燕山余脉5个山丘,是市区的发祥之地,是近代工业文化、商业文化、演艺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中心。对唐山市区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唐山市区的南部是平原,北部和东北部是海拔不高的山地丘陵。有5 座低山,一是弯道山(原名豌豆山),海拔约30米;二是大城山(原名唐山,俗称北山),海拔122米,是市中心区最高山峰;三是贾家山(原名晾甲山),海拔80 米;四是凤凰山(原名双凤山,俗称铁菩萨山),海拔88米;五是小山(原名小南山),海拔17米。五山是燕山余脉,自东北向西南一脉相连,可谓“一脉五山”。所以唐山人又称大城山为北山,而称小山为小南山。



唐山一些耆老曾记得“70年前还曾见大城山与凤凰山相接,中间只有一条通行马车和行人的狭窄小路,即至今发展成龙泽路的大通道。当年从凤凰山东南经今龙泽南路、乔屯至小山也是一条小小丘陵地带。”可以说老唐山市区就是以乔屯为中心,向南、向北,沿着这5座山的走向发展起来的。研究唐山市区历史文化要从“一脉五山”说起。


大城山唐山市中心区历史文化的根,唐山近代水泥工业的发祥地,唐山宗教胜地大城山有东西两峰,东峰二城山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距今约4000 多年,属于冀东滨海地区龙山文化类型。山上可穴居,山下有龙鲜水(陡河,今唐河) 供养。大城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磨制石器和细石器,有了原始的锄耕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了轮制陶器和纺织手工业;并且发现了两件采用冷锻法制成的有薄刃的红铜刀具,这是目前国内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很少的几件铜制工具之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大城山遗址出土了玉圭、穿孔蚌壳等饰品;还出土了4块卜骨,反映了原始宗教的萌芽。大城山遗址是唐山市中心区历史文化的根。唐山市中心区的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都是大城山遗址文化的延续。唐山市中心区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伟哉,古老的唐山!


大城山文化遗址,不仅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还有商代、周代和汉代遗存。大城山北部的雹神庙发现有属于周代用于铸造铜器的石范;与大城山隔河相望的贾家山之西坡高地上曾发现古墓群,出土上至战国燕国的青铜器、陶器,下至新莽时期的陶器、钱币等遗物。说明大城山这里长期有先民居住。明朝初年移民屯田,在大城山脚下形成了许多社屯。大城山是唐山市中心区的发祥地。唐山得名也与大城山相关。唐太宗贞观年间曾统兵东征高丽(朝鲜半岛北部和辽河以东地区),往返两次途径今唐山地域,期间唐军在今唐山市区大城山屯驻,以后此山遂名“唐山”。山下龙鲜水名“唐溪”(陡河,今唐河),溪上建桥名“唐山桥”(毁于明末清初,原在今市区陡河钢厂桥至华新桥之间)。据明万历版《永平府志》卷二《津粱》载:“唐山桥在州(指滦州——引者) 西一百里,唐太宗建。”另清乾隆《大清一统志》、乾隆《畿辅通志》、嘉庆《滦州志》、嘉庆《大清一统志》、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志乘中,也均有唐山桥建于唐太宗时的记载。又相传后唐明宗李嗣源曾屯兵于唐山,筑石城200余丈,以御契丹。故此后唐山又名石城山。唐山桥头有一荒村,名“桥头屯”。清朝光绪年间,直隶总督李鸿章命唐廷枢建开平矿务局,开采的第一座煤矿在唐山(山名) 附近的桥头屯,定名为唐山矿。以后桥头屯简称“乔屯”,即今路北区乔屯。逐渐发展为市镇,称乔屯镇。但“唐山”之名因唐山矿比“乔屯”更为出名,遂改名唐山镇,时在清朝末年。20世纪30年代后,为区分唐山(山名) 与唐山镇(地名),于是将山名改称大城山,缘后唐明宗李嗣源在山上筑石城防御契丹;沿用至今。


唐山镇至1946年5月建立唐山市。关于大城山还有两则历史传说。一则是据《滦县志》(民国26年版) 注引元代张勖撰的《后唐姜将军墓志铭》记:后唐清泰年间有姜将军(无名,或曰姜兴)“受命持节,北镇榆关(今山海关) 碣石(碣石山),有县曰石城(治今开平),有山曰唐山(今大城山)。山麓有水曰唐溪(陡河),……将军乃建城郭而居之。唐溪之水有蛟为害,触岸崩崖,波涛汹涌,居民苦之。将军愤怒提剑,斩蛟于溪上。民咸以为神也。及将军殁,葬于山岭。阙后,唐溪之民感其功,思其德,建庙于溪侧,号其庙曰神庆,时致祭焉。”后有道人创殿于庙东,金代道士长春真人题“洞贞观”,内有姜将军庙碑。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滦州知州颜樾重新立碑于姜将军墓前,碑上镌“后唐姜将军之墓”。清末滦州人高征有《谒姜将军墓》诗:“破浪翻涛奋武难,蛟头斩落剑光寒。至今衰草斜阳里,故冢荒凉碣已残。”(《滦县志》卷二《地理·丘墓·六三》) 提醒后人不要忘记姜将军和为民做过贡献的历史人物。直到20世纪50年代,姜将军墓和墓碑尚在,而神庆庙被毁不存。唐山大地震后,在大城山重建了姜将军碑和姜将军碑亭。后唐姜将军唐溪斩蛟之说流传很广,但滦州自后唐天成初已属契丹,颇有疑问。后唐姜将军正史也无考。另一则是据王知之编《唐山事》(民国37年出版) 一书中白雪著文《唐山游记并姜将军墓》载:“姜兴本,唐时人,随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屡树战功。后摩天岭一役,以身殉国,太宗嘉其功,埋骨唐山,盖唐山之‘唐’字,始自此时也。”查《新唐书》有姜行本传,贞观中为宣威将军,辽东之役中流矢卒,陪葬昭陵。与白雪文有异。谨录于此,备考。



大城山与唐山近代工业兴起有密切关系。1889 年开平矿务局创办唐山细绵土厂(“细绵土”是“水泥”的英语译音),厂址选在大城山南麓今唐山陶瓷厂院内。主要原料石灰石在大城山开采,粘土从广东省香山县运来。后来很长时间大城山是启新洋灰公司水泥原料石灰石的采石场和唐山居民住房石料的供给地。大城山下有诸多近代工矿企业。很长时期大城山又是唐山市区的宗教中心。唐朝时在唐山(大城山) 主峰南坡建有兴国寺,是唐太宗为彰显他东征高丽“大业”而勅建的。庙址和香火地共占地约30.7公顷。殿宇巍峨,香烟缭绕。历唐、辽、金、元、明、清六代,是千年名刹。因该寺周围遍植花椒树,故俗称花椒寺。20世纪30年代因启新洋灰公司扩大采石用地,西迁至原窑神庙基址重建过。至解放后已毁。2005年后在大城山复建新寺。在古代唐山(大城山) 除神庆庙、洞贞观外,还有雹神庙、窑神庙等道教道场。解放后大城山辟为公园,几经整修,有现代园林特色。1988年在大城山建有“冀东人民抗日暴动纪念碑”,彰显了冀东20多县十几万军民抗日暴动的历史功績和爱国主义光荣传统。一个城市有了古迹名胜,就有了文化,有了历史,有了如陈酿佳醪一般令人回味无穷的荣耀。尤其是像大城山这样的文化遗址,在一个城市的中心区,4000 多年一脉传承下来,确不多见。



贾家山唐山大城山遗址文化的延续,唐山近代钢铁工业的发祥地贾家山,又称亮甲山、晾甲山。是一个80米高的低矮山丘,在大城山东1公里。传说唐太宗率军东征高丽时曾途经此地,将士遇雨,在此山晾晒铠甲,故名。后来这里的居民改山名为贾(甲的谐音) 家山。据清光绪修《滦州志》记:山上有药王庙(纪念唐朝医药学家孙思邈),前有石佛洞。贾家山与大城山隔陡河(今唐河)相望,山之东南麓有村落贾各庄。1952年考古工作者在贾家山之西坡高地上发掘了战国两汉时的古墓群36座,除人的遗骸外,出土了上至战国燕国的陶器和青铜器(有剑、戈、戟、斧、锛、凿、刀、镞等青铜兵器);下至两汉和新莽时期的陶器和五铢钱、“货泉”、“大泉五十”等圆形方孔铜币。陶器中有仿铜鼎制成的明器和圆形、圆筒形附有双耳的食器。铜器制造技术精良,器形多种多样,有容器、兵器、工具、马具等;纹饰有兽纹、龙纹、鸭纹等精美图案;剑、戟、刀、戈锋刃锐利。在贾各庄前的洼沟里,还发现了战国前用于埋葬婴儿由陶瓮套合而成的瓮棺(当地人称“鱼骨盆”,已残破),以及汉砖、汉瓦等。当年6月在唐山市文化馆举办了一次发掘文物展览会,展出重要文物百余件。这批文物又于1952年10月至1953年6月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公开展出。展览后,其中最有价值的文物收藏于国家历史博物馆,另一部分收藏于河北省历史博物馆,其余的收藏于唐山市文化馆。这里是延续了大城山的古代唐山人的居地,实证了唐山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次贾各庄发掘对了解和研究唐山市区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出土了颇为精美而有价值的战国时期的陶器和铜器,为了解当地燕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物证。一些器物证明其地方性非常明显,与中原各地差别很大。如有些陶鼎的造型和纹饰,在其他地区从未发现过。这可能是当地燕国先民除接受中原传入的文化外,还保存自己的文化传统。瓮棺的出现是又一佐证。经专家研究,瓮棺与石棺与东北地区、滦河上游少数民族墓葬有密切渊源。瓮棺的“屈身葬”为中原葬制所罕见。从这次发掘还可得知,战国至两汉时期,今唐山一带制作技术与中原同步,工艺精良,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较快;商品、货币交换普遍,物流畅通。从商周至两汉时期,唐山一带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城邑,包括贾各庄在内的今唐山市中心区(路北区、路南区) 地处土垠县辖区内。



到了近代,在贾各庄一带兴办了钢铁厂,贾家山和贾各庄都被包围在钢铁厂内。贾家山成为唐山钢铁工业的发祥之地。贾各庄于1958年被划入唐山钢厂(今唐钢集团) 用地,村民外迁,村庄不复存在;贾家山也已夷为平地。但是贾各庄遗存的历史文化昭示了唐山市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历史文化地位应记入唐山史册。3弯道山唐山近代陶瓷工业的发祥地弯道山位于唐山(今大城山) 北约3 公里。在六七十年前,听到民间相传弯道山原名“豌豆山”。原本是一个荒丘,明初属滦州曹家口社之地,农家在这里种豌豆,故而名豌豆山。这里地下浅层有丰富的耐火粘土,适宜烧制陶瓷。后来由于采掘粘土的场所与烧制大缸的作坊、窑地之间有一条弯道相接;又因为“豌豆”与“弯道”谐音,天长日久“豌豆山”之名遂被改称为“弯道山”了。


图为弯道山现已建成公园

弯道山是唐山陶瓷工业的发祥地。据民间相传,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 有来自山西介休县的田氏、范氏两家,一同移居豌豆山地区(即今唐山市西缸窑) 落户。两家原来都通晓制缸技术,见当地有大量陶土可以制缸,又有煤藏可作燃料,于是在农作之余,分别烧砖建窑,烧制缸、盆等粗瓷用品。属于家庭手工作坊。后来居民增多,形成村庄,乃名缸窑村;明嘉靖以后,名西缸窑。至清朝光绪年间,田家窑开始生产化妆土白瓷。光绪末年,田家的中坚人物田鹤群生产出唐山最早的细瓷用具,闻名遐迩。明成祖永乐二年,又有山东枣林庄的秦氏家族移居豌豆山以东地区落户,而后此地名秦庄。秦家以种田为生,到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 已成为当地富户。这时,有常姓人家也从山东枣林庄移居这里。常家会制作缸、盆,于是秦家出资,雇常家人做工,兴办窑厂,利用这里的耐火粘土,生产缸、盆等粗瓷制品,始名陶成局;占地20余亩,有厂房50余间,建窑炉3座。明嘉靖以后,秦庄被命名为“东缸窑”。上述史实可以从《田氏家谱》和《唐山秦氏陶瓷世家》中加以证实。陶成局兴办的时间比田家窑晚100多年,但后来居上,其成就超过田家。至清末陶成局又仿造各种细瓷,是一家规模较大的资本主义性质的陶瓷厂。1925年又有启新瓷厂率先使用机器生产出中国的第一件卫生陶瓷。1930年秦幼林在二城山北坡雹神庙旁购地建成德盛窑业厂,最先用电动机取代柴油机,生产日用细瓷和卫生瓷。唐山乃有“北方景德镇”之誉。解放后弯道山辟为公园。4凤凰山唐山宗教胜地,近代开滦矿务局的生活服务区凤凰山原名双凤山,前后双峰,“其前山如凤之展翅凌云,后山如双凤凰翘首霄汉。双凤联翩,耸然独立。”(民国27年重修庙宇碑) 故而得名。双凤山在大城山西约半公里。唐朝以前双凤山顶建有三霄宫,山腰有朝阳洞,是为道教洞观;其后兴衰情况无考。唐朝以后朝阳洞变为佛教道场,在山顶建朝阳寺。据清光绪年间《重修双凤山庙像碑记》记载:“唐山之西双凤山,朝阳寺山顶,盖有神庙三楹,相传建肇唐代。”山之南麓有莲花池,山之东麓有沣泉,景色秀丽。明朝永乐年间,以山西刘庄为首的四乡民众集资出力,治山修寺。首先于双凤山西坡建起高十余层的宝塔。以后在山顶朝阳寺内建铁菩萨殿,供奉一尊丈余高的铁菩萨,故双凤山又名铁菩萨山。又陆续修建了娘娘宫、僧房、客舍,环山修建了墙垣。在山腰的朝阳洞内安置了一座弥勒佛,乃名弥勒佛洞。由是双凤山僧尼渐增,晨钟暮鼓,响彻云空。500 多年间双凤山的香火一直不衰。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五月初五日(端午节),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以及每逢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香客络绎不绝。后来于山前广场又有庙会,有商贩摊点、说书唱戏、武术卖艺等商业和文化活动,游人云集。自清初至民国年间双凤山的琳宫梵宇又经6次重修,前后留下了5通石碑。至唐山解放前夕,双凤山的庙宇毁坏严重。



清末民初双凤山南麓山坡大片土地建有开滦矿务局高级别墅、俱乐部、酒店、跑马场等,是英国管理人员和中外高级员司的生活区,表现了西方的风情文化。在双凤山的西南角建有开滦公墓(“洋人坟”),表现西方的丧葬文化。解放后凤凰山辟为公园,几经整修,有现代园林特色。5小山唐山近代商业中心和演艺娱乐的中心唐山近代工业的兴起带动了商业的发展,最初的商业中心在铁道北粮市街(今建国路)。20世纪30年代以后,唐山商业中心由铁道北向铁道南转移,围绕小山形成了新的商业中心。小山是大城山余脉所形成的方园三四百米、呈龟背状的一个土丘,因形似小山而得名。富商大贾竞相在这里开设商店、饭馆、旅店、浴池,建筑民居。商人除来自唐山附近城乡外,还有广东和河北各地的商人。小山北坡先后形成小山大街、东街、西街、前街、瓦房街等商业街;小山西南形成了便宜街、东新街、新立街等商业街。其中以便宜街最为繁荣,此街长不过500米,商店林立,各类商店近百家,商品琳琅满目。1934年唐山裕丰饭店经理白月亭集资在小山的最高点,仿照上海“大千世界”的建筑模式兴建了一座大型联营商场,亦名“大千世界”,俗称“大世界”。这个建筑造型别致,气势恢宏。商场分东西两部,上下两层;楼上东西两部分之间建有天桥通道,连为一体。商场内有百货店、水果摊、大饭庄、小吃店,还有戏院和电影院等娱乐场所等。在“大世界”附近,一些楼房拔地而起,较大的饮食业和其它服务业商店先后开张。几条主要街道各类商店陆续增加,鳞次栉比,如“麻糖大王”新新公司、会德祥熏鸡店、九美斋饭馆,以及服装店、首饰店等;还有小戏院、小茶园20 余家。小山“大世界”的建成和多条商业街的繁盛,标志着小山已成为唐山的商业中心。小山在全国也颇知名,有“不到小山,枉来唐山”之说。至今历经近百年,小山的商业依然不衰。



图为1942年的小山大世界小山还集中了一批文化产业,是唐山市区演艺和娱乐的中心。随着唐山城市的兴起,很早就有艺人在小山旷地“撂地作艺”(即明地露天演出),有拉洋片的、耍猴的、变戏法的、卖艺的、唱戏的、说大鼓书的等等;后来出现了小茶园(即小戏院, 因观众边听戏边饮茶, 故名),招纳戏班定时定场演出。如庆仙、永盛、松茂、升平、权乐、四海等戏院和书馆,不下二十余家; 以后又有较大的茶园如斌乐、鸣盛、锋声、九天仙和近天楼戏院等相继出现。1909 年评剧主要创始人成兆才带领庆春平腔班进入唐山,在永盛茶园(今小山西下坡) 演出平腔梆子戏;后来评剧著名演员任善丰(月明珠) 和金开芳都在这里演出过, 一度轰动唐山。1917年后乐亭大鼓艺人胡少兰,以及后来的戚文峰、靳文然都在小山书馆演出过;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小山有书馆十多处,常年演出的曲艺艺人达五六十人至百余人之多。1918 年以后,滦州皮影戏进入唐山,由名髯张绳武领衔先后在小山庆仙茶园和永盛茶园演出。1934 年白月亭在小山建的“大世界“,东部楼上是天光皮影院和天娥大戏院,东部楼下是天宫电影院;西部小桃园饭庄以北有近天楼,后改名天乐评戏园;规模都较大,设备比较完备。1942 年前后小山永盛茶园改称唐山影剧院,既演戏也放映电影;1945 年后又改称唐山电影院。小山演艺和娱乐中心的地位经久不衰。唐山市中心区的山丘文化包含丰富的内容,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也有近现代工商业文化、演艺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既有传统文化,也吸纳了西方文化。其特征是源远流长、包容开放、劝德扬善、奋斗自强。

文/王士立,赵竞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