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想不到山海关也有王家大院,还跟吴三桂与陈圆圆有故事

2020-11-26 15:25:11旅游攻略
海纳百川,大海是何等的包容,又有着怎样高尚的品格。尽管在汪洋深处依然会有惊涛骇浪,但在亲水的海边,总是会让人们称她为乐园。银白色的浪花轻轻梳理着沙滩,,阳光照在波光细细的河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

海纳百川,大海是何等的包容,又有着怎样高尚的品格。尽管在汪洋深处依然会有惊涛骇浪,但在亲水的海边,总是会让人们称她为乐园。银白色的浪花轻轻梳理着沙滩,,阳光照在波光细细的河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不时几只海鸥从海面上掠过,这是一幅经典的海滨画卷。

眼前最为普通的日常景色已然令人心醉,更不要说看那云卷云舒与霞光万丈了。闭上双眼,听海风习习,闻海浪阵阵,心绪就已经跟随他们出海去了,成了遨游大海的舵手,成了乘风破浪的水兵。若不是调皮的浪花溅湿了我的裤管,也许我还会沉浸在这蓝色的梦幻中。

山海关的美食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它有别于东南沿海一带,也有别于东北三省。火锅每一个中国人都热爱的一种美食,但地域辽阔的中国却有着很多火锅的种类。山海关的火锅,是将东北人最爱的酸菜与渤海盛产的海鲜相结合,配以海带、肉丸、猪头片、焖子而成的最为独特的海陆什锦火锅。浑锅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的普通,它的普通是山海关全民化的普通,也真因为如此,它才变得特别。热乎乎的浑锅上了台面,码的满满当当的食材在火锅沸腾的汤汁中上下起伏,服务员会拿着一个深盘从火锅中夹出一部分食材,这时你才发现浑锅用料之丰富,用料之富足。即便是最简单、最小的锅也要有至少九种的食材在里,如果你更喜欢吃海鲜或更喜欢吃肉,则更有多种多样的搭配与选择。两人份的锅底就足以够三个人吃了,这才是最亲民,最有特色的本地美食。

从清和浑锅店出来,过马路就是山海关古城了。山海关古城主要指山海关关城和东罗城,总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其中关城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东罗城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东罗城系山海关关城的前卫城,是关城城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翌年竣工。城周长2040米,设东、南、北三门,东门之上建有两层城楼,南北门之上建有单层城楼。东南、东北转角之处建有角楼。建城用砖多模印“万历十二年真定营造”万历十二年滦州造“等11种铭文,被专家评定为价值非常高的文物城。城外东南北三面设有护城河。明代建有关帝庙、天齐庙等庙宇及”辽海咽喉坊“华夷坊”等牌坊;清早期建有放关公厅。罗城城墙除局部破损外,大部较完整。 2005年为迎接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到来打造河北省精品旅游同时为了复建山海关古城作为河北省一号工程耗资14.72亿元项目正式启动2007年7月全部竣工,竣工后的山海关古城建筑风格主要为明

山海关古城并不收取门票,但想参观里面比较著名的王家大院、闯关东等景区则是需要单独购买门票的,不过别担心,在进入上述景区,只要提前购买了北方旅游卡,都可以扫描卡卷码从vip通道进入。

说起王家大院,可能很多人会马上联想到山西灵石的那个王家大院,殊不知在远隔千里的山海关古城内也有这么一座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是一个民俗类专题博物馆,占地十余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分三个套院,18个展厅,是一个典型明清四合庭院。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建筑布局非常严谨,风格典雅别致。“清砖铺地叠瓦房,花格窗户映回廊,翠竹摇曳青草绿,燕语蝶舞花凝香。”王家兴盛于咸丰年间,到了光绪年间已成为富商巨贾,占据了山海关的“半壁江山”。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与山海关民俗博物馆的展品,真实再现了古城文化发展的美丽画卷,是滔滔历史长河形成的宝贵财富。

除了主人王老太爷,相传,吴三桂在镇守山海关时,曾经与一代佳人陈圆圆在这个大院里小住过。但据史料记载,李自成兵临京城之时,吴三桂正在驰援的路上,明朝就已经灭亡了,原本他是想向李自成投降的,但当他听说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占有后,就怒向满清投降,引清兵入了山海关,而陈圆圆来没来过山海关还可能是另外的一说。

颇具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王家大院,不仅外在有着独特的魅力,内在同样引人入胜。细细品味,每一间房舍都有特别陈列,那些木质家具、生活用品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几百年前那个时代,屋顶瓦片上长出的枝叶,砖墙篱笆上挂满的爬墙虎,那些隐约在叶影后的痕迹都是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盛宴。

18个展厅展出不同的内容,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明清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以及那战火纷飞中的悲壮故事,大到床铺家具小到针头线脑,从金银首饰到衣裳布匹、烛台灯火、床橱柜桌、枕箱被帐、冠巾鞋袜、铜盆器皿、瓷漆杯盘梳洗用具到珠宝珍玩、文房四宝......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亲身体验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方春凳、八仙桌、呷老酒、品新茗、啖名吃、聆丝竹、人生悠哉尽在百年王家大院......

山海关古城的中心,是享誉天下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是万里长城的东部起点,素有“京师屏障,辽左咽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山海关原属幽州,隋唐时称为“临榆关”,宋朝叫“临闾关”,元代改名为“迁民镇”,曾在此大量移民,修沟壕,筑工事,派兵驻守。为抵御来自北方残元势力的军事威胁,洪武年间大将徐达奉命前往榆关修筑军事体系,到达之后,他看中了这山海相连处的显要地势,就将历代屡修屡废的长城连在一起,建成一体化防线,筑关设防。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在山与海之间,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成为中原通往东北的咽喉要冲,也是护卫京津两城最重要的一道屏嶂。明中期嘉靖年间,戚继光出任蓟州总兵,他在此加固关隘,增修敌楼,建设长城复线,特别是把陆上长城牵引入海,修建入海长城(即现在的老龙头),将山海关一带建成水陆两栖的全封闭防线。

山海关既非最早建起的长城关隘,也非最接近京城的,是由于它为要冲,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誉。康熙帝曾有诗赞曰:重关称第一,扼险倚雄边。地势长城接,天空沧海连。山海关不仅仅是一座关隘,更是一个城池,整个山海关以城为关,是我国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长城为主线,以关城为中心,包括7座卫城,10大关隘,几十座城台、敌台、烽火台等,是一座完整、严密、科学的古城防建筑群和军事防御体系。

“天下第一关”巨匾约6米长,1.5米宽,上书“天下第一关”五个正楷大字。笔力凝重,骨气遒健,气势豪壮,应该是出自某位书法大家之手。但匾上除了五个大字外,并没有留下任何落款。有关这块巨匾的书写人,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明代成化八年进士、山海关人萧显所题。此说见于清光绪四年编纂的《临榆县志》。但书中在有关记载的前面,却加上“相传”两字,显得不十分肯定。而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有关萧显题匾的故事却活灵活现,说是他大笔挥毫之后,叫人把巨匾挂上城楼,一看,却发现“下”字少了一点,怎么办?正当围观者议论纷纷之际,只见萧显抓起一块麻布,揉成一团,沾上墨汁,往上奋力一抛,恰好就打到了点儿上,这一下,匾额就更显得气势不凡了。此说虽然有趣,但一个读书人,能否有如此精准的眼力和非凡的臂力,恐怕,只能是人们想象中的夸张与浪漫了。

二说是明代嘉靖年间武英阁大学士严嵩所题。此说见于1933年出版的《榆关抗战史》。书载明代严嵩所题的匾,每字大1.7米见方,一向藏放在关城东南角的魁星楼中。日寇攻破山海关时,将其掠往东京,并公开陈列。从当年所拍摄的老照片上看,该匾的“第”字,写成“竹”字头。而现存山海关的这块匾,其“第”字,却分明写成了“草”字头。以此推论,巨匾真迹很可能有两块,分别为萧显和严嵩所题。但有人遍查明清两代的各种地方志,全不见有关严嵩的记载。也许,因为严嵩是臭名昭著的奸相,世代精忠报国的山海关人,对此全都讳莫如深,避而不谈吧?

暮色十分,登楼望远,整个山海关古城与新城在晚霞中交相辉映。一面是现代化城市,一面是古香古色的古城,这正是山海关迷人之处。屋脊兽迎风屹立,在夕阳的面前留下了轮廓鲜明的剪影。箭窗上的鹰眼图被城墙的影子分成明暗两面,昼夜有交替,历史有轮回,沐浴在落日余晖中的山海关更加气势恢宏,令人震撼。

万里长城,以它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和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它像一条巨龙,越荒漠穿草原,盘旋在高山之上,游走于黄河岸旁和渤海之滨,它从修筑伊始到最后完成,历史两千多年。在渤海之滨、燕山之麓的长城上,有一座雄伟的城楼,依山傍海,十分壮观。这就是历史名关――山海关,世称天下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