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探秘工布藏区:雪山碧湖最美村落 最朴素的人类信仰 从此内心安定

2020-11-23 10:42:34旅游攻略
飞雪同舟(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错高村)(一)2018年10月,受《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之邀,作为摄影志愿者前往工布藏区的错高村采风,在那里呆了一个星期。那一次的停留,错高村的风土人情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更是深深地触动了我。

飞雪同舟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错高村)

(一)

2018年10月,受《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之邀,作为摄影志愿者前往工布藏区的错高村采风,在那里呆了一个星期。那一次的停留,错高村的风土人情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更是深深地触动了我。一年过去了,当时的感触慢慢沉淀,逐渐融入我对人生的理解之中,于是我根据记忆写下这篇文章,以兹纪念。

(本文笔者与工作人员在错高村寺庙用餐举杯相庆)

工布藏族是对现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一带藏族同胞的称呼,按地理划分属于卫藏区域。一说到林芝,很多人就联想到“整蛊”一事,说这里的藏族老乡会给外来的人下毒:他们将毒粉藏在指甲里,倒酒水的时候伺机弹进杯子里,这种毒不会立即发作,而是会让人慢慢消瘦然后无疾而终。所以我们去的时候,同伴提醒我们不要轻易喝老百姓家里的水,吃他们家的食物,小心被下毒。带着这样的疑虑,我们一行开始了错高村之旅。

藏语里音译的“错”,是指湖(湾),比如人们熟知的“纳木错”、“巴松措”都是藏区有名的湖泊。“高”汉译为“边”或“尽头”。显然,错高村的意思就是一个“湖之尽头的村庄”。事实上,错高村就是巴松错东北端的一个小村子。这个村子有多小呢?只有57户人家!

巴松错已经是一个成熟的5A级景区了,但是在进入景区大门后,须经过一个叫“结巴村”的湖边小村才可以到达错高村。由于从结巴村到错高村的交通十分闭塞,使得能自行前往错高村的人非常稀少,所以错高村一带还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全村尚无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客栈可供游人住宿。就是这样一个交通不便、游人稀少的小村落,《西藏人文地理》杂志这次却派出了一支采访队伍,那是因为错高村的名头可不小。

(巴松措风光)

2012年,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全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的建议,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评选出了第一批共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错高村榜上有名。

生活在工布江达县境内的藏民被其他藏区人民称为“工布人”(意为生活在凹地里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服饰、独特的建筑、不同的节日,甚至语言都与其他藏族不同。2014年,错高村又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该名录评价错高村是工布地区唯一完整地保持了工布藏族传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格、习俗、文化和信仰的村落。在“2014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推介活动”中,错高村又被选为全国10个最美乡村之一。作为西藏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全国5A风景区巴松措湖区的村落,错高村可谓集人文风情之美和自然景观之美于一体,是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暮色错高村)

对于错高村为什么那么小,当地人有一个解释:据说60年前,这里的村民达到100多户,期间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山洪,冲毁了这个美丽的村庄,自那以后,村子就形成一个规矩,凡是人家超过100户时,就必须一分为二。但是据我观察,错高村的民居,既有四百余年历史的石砌房,也有几十年前修建的木结构民居。那么,60年前的山洪冲毁村子的事,该如何解释呢?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不过下毒的疑虑倒是解开了。我特地询问一位藏族驻村干部,他笑着说:如果哪个藏民能把毒药的剂量掌握得如此精到,那他早就被藏医院聘为高级人才了。看来,这个传说需要考究,最起码现在是没有这种担忧的。事实上,我们在错高村就居住在藏民家中,并与他们相处非常愉快。

(二)

我们在错高村借住在白玛赤列家。

(从赤列家阁楼看雪山)

白玛赤列今年12岁,边巴一直习惯叫他“甲娃”。边巴是白马赤列的舅舅,他说赤列小时候很胖,“甲娃”藏语的意思就是胖子。

赤列和哥哥都在县城上学。他的爸爸金巴是邻乡入赘过来的,所以一家人住在外公的老房子里,外婆已于年前去世。赤列和当地人一样,叫外公为爷爷。

赤列的外公平时多在牧场,饲养牦牛和奶牛,还生产藏民最喜欢的酥油饼。赤列的爸爸和妈妈主要从事采集虫草和松茸。赤列一家里,他和舅舅、舅妈等都会藏汉双语,外公、爸爸和妈妈除了藏语,只会简单的汉语口语。因此,赤列跟我们交谈最多。他很骄傲地指着贴在墙上的奖状说,他是学校足球队的优秀门将,还是班干部。赤列一见到笔者的相机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笔者简单调教,就拿着相机四处拍摄,还别说,他真有摄影的天赋,知道通过选择场景来进行构图。

(赤列在学拍摄照片)

赤列的家和本村其他村民家一样,都分为老房子和新房子,新房子是政府出钱修建的,目前还在修建过程中没有投入使用,目的就是要让村民们搬出老房子,将老房子保护起来。赤列家的老房子位于错高村西南面,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已经修了30多年了,分上下两层,由木石结构建成,下半部分是石料,上面搭建木料,他们村背靠林区,有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村里所有房屋一样,赤列家木制大门背面有两把木门闩,都可以从门外用手通过一个特殊的门洞打开或闩上。

进入赤列家大门后,是一个一分为二的院子,前半院晾晒着从附近山上采摘的各种山药,靠里是牲口间。进入后半院,才算真正走进了赤列的家。前后院之间有一道石砌的隔墙,正对隔墙门的是赤列的舅舅边巴的藏刀作坊,左手边是他们家用水的地方,包括洗漱、淘菜、洗衣服等都在这里,用的水是全国妇联援建的“母亲水窖”。从右手边的门进去,底层里一边是杂物间,一边通向屋外的一大片空地,站在空地里,抬头就可以看到两座雪山,一座是格辛拉拉嘎布,另一座是国王的宝座,遇到天气晴好时,落日的余晖撒在山顶,煞是壮美。

(边巴的藏刀作坊)

从楼梯上到二层,最大的一间是客厅兼厨房,这里是赤列家的主要活动场所。厨房一角布置了一座火塘,边上木柜里放满了厨具,火塘里常年燃烧着带着清香的木柴,铁制的灶塘面上要么煮着酥油茶甜茶,要么烤着土豆和面饼,香味溢满整个房间。客厅的西面摆放着铜制的生活器皿和木制的藏碗,还有一台大屏幕电视机,靠墙则摆放了五张单人藏式木床,可以供来访的客人居住。我们这次去错高村工作,就是住在这里。每天,赤列的妈妈旦增白玛就会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煮酥油茶、甜茶,烤制土豆和面饼给我们吃。他们家二层楼上面还有一层阁楼,空间比较低矮,但可以在这里一览东面的群山,山上终年白雪皑皑,绵延百里。

现实中,很多人误认为藏族同胞不讲卫生,其实不然,藏族同胞很爱卫生。

藏区普遍自然条件恶劣,海拔高、日照长、降雨少,但他她们会利用天然的温泉濯洗,我就在川西小环线上见到过“卓玛”们在路边的天然温泉里进行天体浴,人家三五成群自得其乐。

藏胞中不乏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按说迁徙过程中会在各地留下不少的生活垃圾,但我们实际很难在牧区看到这种现象。即便是藏区的农耕区域,他们也会将垃圾处理的很好。

我在拉萨一个4S店打工时,店里的清洁卫生是隔壁的藏胞白玛和阿佳在负责,她们每次将垃圾收集好后,就会高喊“给你修、给你修”,意思是让我开车装运垃圾到指定的地方卸掉。倒垃圾的时候,她们会很仔细地清理干净车上、地上遗留的垃圾,而不是倒完就走。阿佳家里也是纤尘不染,井井有条。之前我一直不明白是什么在促使他们如此讲究,现在我终于知道,这些都与小精灵“铁不让”有关。

在很多藏王的头衔中都有“赞”字,如松赞干布、木赤赞布、定赤赞布等。原来,在藏族同胞心里,“赞”即精灵,而且是大精灵,他们如果看到有与众不同的山、石、树等,就会认为内里有“赞”。既然有大精灵,就肯定有小精灵了。小精灵呢,藏族同胞称其为“铁不让”。藏族同胞认为,“铁不让”们就蹲守在世界的每个地方包括每个角落,正所谓离地三尺有神灵,就是指的这些无处不在的小精灵们了,她们的任务就是监督鞭策人们有所为有所不为,藏胞们坚信,如果自己随手抛物吐痰,就会丢到或吐到这些“铁不让”身上,小精灵们会让乱抛乱吐的人难堪甚至予以报复,代代相传下来,大家就都养成了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赤列的外公在牧场挤奶)

(三)

错高村的风景,主要是雪山和湖泊。当然这里的雪山最高处也就是6300余米的杰青那拉嘎布雪山,较之不远处高达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算不上有名气,但据说这里的雪山都还是处女峰,至今无人征服,可见其险峻。

这次我们去的湖有两处,一处是常人难以到达的钟错,另一处就是大名鼎鼎的巴松错了。

钟错,是一个真正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处女湖”。除了只有当地人不时会有人前往,游客根本无法到达,所以没有现成的交通工具,我们也只能租用当地村民的摩托车前往。

(前往钟错的途中)

一起在这里工作的藏族小姑娘一再提醒,钟错山高路远,且路况艰难,要大家注意安全。说实话,这个提醒反倒使我们感到了一丝危险。摩托车队由三辆组成,经过一道钢桥后开始进入林区,前10多公里路段路况尚可,是一条可供越野车行驶的毛坯路,后半段几公里基本没路,摩托车只能在供人行兽走的小路上骑行,有时候要在独木桥上小心翼翼越过,有时候则干脆涉水而行,还有路口甚至被倒下的粗大的树木阻拦,大家只好下车,弯腰从树下钻过去。走走停停之间,摩托车队到了一个稍显空旷的地方,剩下的路段已经无法行车,大家只好弃车步行。

(钟错流往巴松措清澈的湖水)

给我们当向导兼翻译的是一名乡政府驻村藏族干部,对森林中各种野果和药材十分了解,边向我们介绍,边摘下来吃得津津有味。我也依样尝了几颗,有的甘甜,有的酸涩,还有的带着苦味。这些野果药材中,有一种叫“阿骨朵”,型如橄榄,色泽暗红,被许多村民摘回家晾晒后作藏药之用,据说对女性身体尤为有用。


我们一行穿行在密林中,各种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翻过一处不算太高的山坡,透过树隙,一汪碧绿的湖水突然出现在眼前,我知道钟错到了!

(不轻易示人的钟错)

下到湖边举目凝望,看见钟错就像一面椭圆形的镜子静静放置在山峦间,湖水清澈透亮,伸手可掬,仿佛会照见一个人内心深处那不以示人的脆弱。世事起伏,每个人的命运不尽相同。我以为,在人间世事,有两成的人会顺风顺水,有两成的人会陷于逆境,剩下的多数,都是不温不火的,平淡无奇。能进入顺境当然求之不得,一旦遇上逆境,就像人在沼泽地行走,尽管十分小心翼翼还是会突然陷于泥淖,且越是挣扎越是手脚无措,直到被吞没殆尽。但是面对这隐秘的神山圣湖,每个人的境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成也好、败也罢,转眼都成往事消散,就像一首歌中唱到的那样,千百年之后,谁又还记得谁。

站在湖边举目遥看,远处的雪山倒影湖中,静谧安祥,没有丝毫的躁动,不管你来还是不来,他都会横陈在那里,俯瞰世人。再回头看向著名的“燃烧的火焰”雪山,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更像一尊威严的武士,头颅高昂,双目如电,守护着这片美丽的湖泊。向导告诉我们,在钟错的两腰,各有一处瀑布,飞溅的水流都源自湖边的雪山,在钟错稍作停留后便沿着溪沟流向错高村,最后汇入巴松措,滋养着湖边数以万计的各族百姓。

如果有机会再来,一定要在这里早晚守候,看日出日落,听流瀑潺潺,将最美的风景带出钟错,带给热爱大自然的朋友。

名气日盛的巴松措我曾经于2017年的10月底去过一次。上次我在景区大门前,出于习惯先是观看了摆放的景区图片展板,发现所有的图片无论是构图用光还是时机的把握都显得比较随意,就感觉景区在文化建设上档次不够高,不免有些失望。进景区看了看,风景也没有给我多少惊喜,总体印象是平淡无奇,甚至感觉对不起所谓5A称谓,就没有再往里走。

这次我们在巴松措景区一位负责人引领下,得以乘上一只龙型快艇,从湖心岛上船,到了另一个码头求子洞,然后在结巴村码头回转。

求子洞深藏在遮天蔽日的林荫之中,是一个令藏族村民十分信奉的地方,形如女性生命之巢的求子洞就生长在巨石上,洞边流水潺潺,林中经幡猎猎,观之神秘莫测。据景区负责人介绍,由于这个地方山高路远,以前生存条件恶劣,藏民家里的小孩不易抚养,有的甚至会不幸夭折,于是,他们就找到这个求子洞,祈求神灵保佑,能让他们再添子嗣,求子洞有求必应,远近闻名,往者日多。

快艇离开求子洞驶入湖心,一座状如莲花宝座的雪山映入眼帘,负责人介绍这座雪山叫“国王的宝座”,它稳稳地安放在群山之巅,俯瞰着湖面和大地,等待着主人临朝纳奏。在“国王的宝座”身边,还耸立着几座矮一些的山峰,说是依次站立的各位仙女,她们的任务,当然就是为国王端茶递水,掌握仪仗扇了。几分钟后,快艇从高耸入云的雪山“燃烧的火焰”前划过,停靠在结巴村码头。“燃烧的火焰”跟国王的宝座一样,得名于其山形,都是著名景点。

结巴村码头比求子洞码头稍大,到达的时候已经有很多游客在这里游览,有的静静地晒着太阳,有的忙着摆出各种姿势拍照,还有的离开码头游离到了岸上,去领略本地人文风情。几天前去错高村的时候,我们就在结巴村吃过饭,虽然觉得这个村名有些奇怪,出于礼貌也没有去问个究竟。后来才知道,村名翻译成汉语是“忘了”,还颇有禅意。

一位年届七旬的藏族大爷,不知从哪里背来一束束鲜花,整理好后插在码头栏杆上,放置在休闲桌上,在蓝天白云、雪山湖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娇艳妩媚,令人心旷神怡。

扭头抬望“燃烧的火焰”,此时愈发的高大俊俏,他傲视群山,峰巅犹如一把利剑直刺苍穹,无偏无倚,仿佛正义的化身,维护着这方世事的公平公正。本来想着能在这里等到日落雁归,待那一抹晚霞披上雪峰,在湖光山色中看到燃烧的火焰熊熊,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无奈时间催人,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码头,坐上快艇回到接待中心。

(前往求子洞的密林)

到了景区大门口,看到摆放的照片还是原来那样平淡无奇没有改变,但两次看湖,两种感受,这一次的领略可谓惊艳异常,原来风景就在那里,但能不能看到,在于你的心境。

习惯了都市繁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地奔波,特别是在领略了世间恩怨得失、荣辱成败后,令我一度对世界和人生产生了怀疑。而深山峡谷里小村落短短的七天之旅,深切感受到了藏民族那种淡漠的物质观。富贵之家,他们会将温饱之外的财富供养给信仰;贫穷人户,在求得温饱后还是会为信仰奉献自己的所得。物质终有湮灭,只有精神才能永恒。错高之旅回来后似乎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提醒:无论你去不去看,雪山就在那里;无论你怎样生活,“铁不让”就在那里。从此内心慢慢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