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贵州碧江国家湿地公园:喀斯特地区特色复合型湿地保护利用生态样板

2020-11-15 22:06:58旅游攻略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王小勇)高峡出平湖,飞瀑落碧潭,百鸟鸣空谷,群山醉碧江。山寨村庄错落河边、飞禽走兽悠居林里,上游峡谷风光旖旎,下游清溪映衬田园……共同绘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王小勇)高峡出平湖,飞瀑落碧潭,百鸟鸣空谷,群山醉碧江。山寨村庄错落河边、飞禽走兽悠居林里,上游峡谷风光旖旎,下游清溪映衬田园……共同绘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群山环绕下的湿地公园

在受喀斯特地貌特性影响的贵州,有很多由河流、库塘、森林形成的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贵州碧江国家湿地公园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

近年来,通过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碧江湿地水质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更趋丰富,湿地资源得以有效管理,形成了以资源禀赋良好、保护管理功能优先、全面保护为特色,湿地保育、科普宣教、生态游览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贵州重要的实地科普宣教基地和黔东北典型的自然河流型实地保护示范基地。

村民参与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极具贵州喀斯特地貌特点的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

贵州碧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黔东中低山水源涵养功能区,是长江流域沅江水系的二级支流,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成员单位,铜仁市的重要饮用水源。同时还处于我国三大候鸟迁徙路线的中部鸟类迁徙通道,生态区位极为重要。

贵州碧江国家湿地公园:喀斯特地区特色复合型湿地保护利用生态样板

湿地公园包括后洞河水库及下游的后洞河至清水塘电站以及周边一定缓冲区域,包括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和库塘湿地,是极具贵州喀斯特地貌特性的库塘—河流—森林峡谷型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自2013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碧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制定了《贵州碧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3-2020)》,对公园内湿地生境、生物多样性、特色湿地文化进行科学合理保护。

清除地笼、渔网

同时,碧江区政府于2015年成立了贵州碧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负责湿地公园的建设、保护及日常管理,2016年出台了《碧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确保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有法可依。目前,已基本完成了试点建设各项任务,建立起了以典型湿地保护恢复为核心,兼顾湿地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湿地保护管理新模式,初步打造成了一个保护保育、科普宣教、生态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湿地公园。

“经过近年来的一系列恢复保护工作,湿地的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Π至Ⅲ类水标准。”贵州碧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龙水群说,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设对控制锦江流域源头污染、减少流入锦江的泥沙含量和保障后洞河流域的水质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能进一步提升沿河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污染、调节气候等功能,对保障铜仁市饮用水安全,构建全省湿地保护网络体系、维护水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科普馆

因地制宜打造融合科普宣教的特色生态旅游

碧江湿地公园沿河呈带状,峡谷临深涧、碧水依绝壁,草木丰茂,瀑布飞悬,自然景观旖旎多姿。加之生态环境良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鸟翔深涧、鸭戏河滩、鱼游浅底,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依托高峡平湖、峡谷峭壁、飞瀑山泉等湿地景观,是当地极具盛名的生态旅游、人文体验、户外休闲旅游目的地。

贵州碧江国家湿地公园:喀斯特地区特色复合型湿地保护利用生态样板

为保护湿地生态、加强湿地资源管理,按照生态功能优先原则,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活动,一方面通过完善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修缮公路和游步道系统,配备环卫、通信、标识、监控等基础设施,形成统一的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结合湿地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建设湿地科普馆、湿地科普长廊、湿地自然学校等宣教设施,扩展公园的科普宣教功能,丰富园区旅游业态。

科普馆内,志愿者向游客讲解湿地知识

湿地科普馆位于公园门口,馆内有湿地知识展示和野生动植物标本,进园前,先进馆参观,可对湿地及相关野生动植物有一个大致了解,增长见识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

走进景区,沿途有很多野生动物简介的展示牌,方便大家辨认在园中看到的野生动物,提升广大游客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同时,公园还与周边三所学校合作建立湿地学校,多次组织开展“湿地进学校”“世界湿地日”、“贵州湿地宣传周”等活动,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湿地宣教体系。

“受生态保护制约,湿地公园的旅游开发有限。因此我们在对公园进行旅游开发时,融入了很多与湿地相关的科普项目,让游客在欣赏湿地美景的同时,增长见识,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以此丰富公园的旅游价值。”龙水群说,这样,不仅有效发挥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功能,还对当地旅游类型进行了有效的扩展和补充,对丰富铜仁市旅游资源具有很大意义。

巡护员日常巡护

贵州碧江国家湿地公园:喀斯特地区特色复合型湿地保护利用生态样板

社区联动人人参与湿地的生态保护

为保护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公园依据《总体规划》和《验收标准》,先后开展了植被恢复、水质保护、环境综合整治等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实施湿地公园恢复工程。

在被洪水冲毁过的区域,种植垂柳、乌桕等河岸植物约6000株,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30000株,恢复植被面积10公顷。同时,还通过自然恢复方式,退耕还湿5公顷。

“自然区域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相对好做,而人居生活区域就难了……”龙水群说,湿地公园上游为河流、峡谷,下游跨环北街道办事处、和平土家族侗族乡和川硐镇13个村寨,生活垃圾、污水,以及农家乐、烧烤摊、非法捕鱼等人类活动,是湿地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

为此,湿地公园依托精准扶贫,完善园区沿线村寨基础设施,控制生活污染源。2016年以来,沿线13个村寨全部建设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修建生活垃圾智能收集池28个,排污管道通到每家每户,生活污水经集中净化处理后排放。每个村寨设置分类垃圾桶、建设智能垃圾收集池,配备垃圾车及保洁人员,实行常态化管理……一系列措施有效的控制生活污染源

同时,通过部门联合执法,开展拆除违章建筑、外围养殖场,清理沿河烧烤摊,销毁渔网、地笼等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禁止一切破坏湿地生态环境行为。

沿村建设的垃圾集中点

为提高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和居民参与湿地生态保护积极性,还采取社区共建模式,与当地乡镇街道、村组成立共管领导小组及共管委员会,将湿地公园保护纳入村规民约,从制度上进行约束和规范。同时还吸收周边居民参与到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服务队伍中。

“自己的家,自己当然要保护。”川硐街道板栗园村的陈光明,是最早的一批湿地保护自愿者,也是该村的湿地巡护员。据他介绍,曾经村寨沿河两岸遍布烧烤摊,生活污水和垃圾也是沿河乱排乱倒,对环境污染很大。“看着祖祖辈辈吃的清水被污染,心中实在不是滋味,但当初苦于没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说了也没人听,无可奈何。”陈光明说,自从湿地公园纳入国家试点以来,陆续建立了相关污水、垃圾配套设施,制定了制度、配备了管理人员,从上到下形成了一整到湿地整治管理体系,这一切都好了起来。

现在,陈光明隔三差五都会与巡护队一起走村串户,监督村民是否有破坏环境的行为。“现在人人都自觉了。爱护自己生活的家园,爱护湿地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我们巡护队的工作做起来也轻松了很多。”

同时,公园还结合精准扶贫和生态旅游发展,促进周边居民服务型收入增加,实现了湿地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共存。

贵州碧江国家湿地公园:喀斯特地区特色复合型湿地保护利用生态样板

候鸟找到新的栖息地

贵州碧江国家湿地公园:喀斯特地区特色复合型湿地保护利用生态样板

生态改善鸳鸯来此“约会”、候鸟找到新的栖息地

碧江湿地公园处于我国三大候鸟迁徙路线的中部鸟类迁徙通道,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迁徙至此过冬。

目前正值初冬,园区沿河两岸的浅滩、峭壁上,随处可见成群的鸳鸯“约会”。

“10月28日,我们在天生桥库区进行鸳鸯数量监测时,发现了70多只鸳鸯,比去年最多的时候(64只)有所增加,根据往年鸳鸯监测峰值出现于12月上旬前后来判断,今年来这越冬的鸳鸯还会更多。”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院长米小其说。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

为全面了解湿地实时生态状况,也为制定相关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湿地公园与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铜仁学院等科研院所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开展湿地生态监测活动。在公园内设有湿地监测站1个,水质监测点4个、生态监测样地6个,布设红外线监测相机数十台,对湿地公园进行全面监测。

作为鸟类研究的专家,米小其从去年起,开始从事湿地公园野生鸟类的监测研究工作。现在,他每个月都会去湿地公园一两次。

去年,米小其第一次在湿地公园发现了国家Ι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华秋沙鸭在全世界都只有几千对,极为罕见。”

野生鸟类简介展示牌

根据2018年的调查,公园内目前共有维管束植物140科376属549种(含变种),有国家Ι、Π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任豆、花榈木、野大豆等5种;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动物等野生脊椎动物42目105科266种,包括国家Ι、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鸳鸯、领角鸮、红腹锦鸡等共计11种。

“其中,仅鸟类就从最初总体规划中记录的71种增长到了114种,而且种数还在缓慢增加中。”米小其表示,越来越多的鸟类、特别是候鸟迁徙至此,足以证明,近些年来湿地公园的保护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里的生态、水质等,已经能满足很多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的野生鸟类的栖息条件。

碧江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治理取得的成功,不仅有效保护了该地的生物多样性,也为其他具有贵州特色的河流、库塘、峡谷、森林的复合类型湿地的保护提供了参考样本,其旅游与科普宣教相融合的生态发展模式,也为贵州很多生态保护区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提供了借鉴依据,很有示范意义。(视频及图片由碧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