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追寻三晋文明之源,探访山西博物院,了解山西,从这里开始

2020-11-14 09:12:15旅游攻略
一座走过90多载春秋的博物馆,坐落于山西太原,它经历过“五四运动”,遭受过军阀的摧残,接受过解放战争的洗礼,风雨沧桑,铅华洗尽。现在这座博物馆中,可以看到晋魏时期的青铜器、宝宁寺的水陆画、春秋至战国的“侯马盟书”等历经岁月的文物。

一座走过90多载春秋的博物馆,坐落于山西太原,它经历过“五四运动”,遭受过军阀的摧残,接受过解放战争的洗礼,风雨沧桑,铅华洗尽。现在这座博物馆中,可以看到晋魏时期的青铜器、宝宁寺的水陆画、春秋至战国的“侯马盟书”等历经岁月的文物。跟随本文走进山西博物院,听这些文物诉说过去的繁华岁月。

1.山西博物院外观

山西博物院(图1)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经屡次更名后于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2001年该馆新馆奠基开工,2004年竣工后正式定名为山西博物院。其新馆建筑由主馆和四角辅楼组成,主馆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体现古人对建筑“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审美,亦有丰收富足、安定吉祥的寓意。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约40万件,其中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文物、商代方国文物、西周时期晋及三晋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戏曲文物、明清晋商文物等,颇具本地特色。

晋地之魂

“晋魂”主题展,可谓山西博物院筹建新馆时期策划的最为重要的展览。其根据历史上山西地区所经历的朝代兴衰与文明交替,通过梳理馆藏文物,展现三晋时期的恢宏历史和灿烂文化。展览分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七个专题,共展出4400件珍贵文物。

其中,“晋国霸业”专题是最重要、最能体现三晋文化核心的部分。诞生于山西南部的晋国,是山西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奠定了山西历史文化的基石。其中晋南是晋国的始封地和中心区域,具有丰富的遗存。例如“曲村—天马遗址”,即为晋国早期都城,早在1992年考古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发现的“晋侯墓地”震动考古学界,此墓群出土上万件文物,其中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鸟尊,便出自该墓群最早的一座墓葬即晋侯燮父之墓,也因鸟尊以及同墓出土的方鼎等一批青铜器铭文,证明了2600多年前的晋国诞生于此地。“侯马晋国遗址”是晋国晚期都城新田,其中“铸铜遗址”和“侯马盟书”名扬中外。而中部的“晋阳古城”则是晋国末期执掌政柄的赵简子的政治军事基地,后成为赵国的初期都城,“赵卿大墓”气势恢宏,新人耳目。此展区除鸟尊外,还不乏刖人守囿车、侯马盟书、铜牺立人擎盘等让人惊叹之文物,所以成为山西博物院最具人气的展厅也不足为奇。

水陆道场的圣物

山西博物院的宗教藏品也是精美绝伦,除了被大家熟知的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外,水陆画让人更为好奇。水陆画是一种传统宗教绘画,起源于三国时期,元、明、清时期盛行于佛教寺院,是为超度亡灵、普济水陆鬼神而举行的一种重要佛事。水陆画所绘主题除佛教鬼魅、天堂地狱、因果报应之外,还有少量反映当时战乱、灾荒、流离等社会生活内容的题材。

山西博物院所藏水陆画皆源自宝宁寺旧藏。宝宁寺位于山西北部的右玉县,创建于明天顺年间,保存有明代水陆画139幅。由于文献的缺乏,对于这批水陆画的由来,还未有确切的结论,但从画功来看,非一般画匠所能比拟。画中佛、菩萨、明王、声闻及各路天人、市井人物的形象及情境,妙相庄严,栩栩如生。如山西博物院所藏《大梵天无色界上四天并诸天众》(图2),共绘十人,分为两层。下层左方一人云鬟翠翘,胸垂宝饰,当为大梵天,其后三人,两人持盘,一人捧经侍立。上层六人为诸天,或捧经卷,或合十而立,似妙龄少女礼佛于香烟缭绕之中。

2.《大梵天无色界上四天并诸天众》,明,119×61.5厘米,山西博物院藏

流失海外的北魏石雕天王头像回归山西



石雕天王头像,北魏时期,高26.5厘米,宽12厘米,厚17厘米,山西博物院藏

2016年,美籍华裔王纯杰夫妇曾向山西博物院捐赠了一件云冈石窟的第19窟南壁东侧佛龛左胁侍菩萨的头像,而今年7月13日,王纯杰夫妇又向山西博物院捐赠一件北魏时期的石雕天王头像。此像保存基本完好,其面相椭圆,颈部光滑,眉眼细长,鼻高直,唇较薄,嘴角微翘,面含笑意,长耳下垂,头戴鲜卑大头垂裙帽,属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七窟主室西壁左侧天王。该头像雕刻精细,时代特征鲜明,代表了北魏皇家洞窟造像高超的艺术水平。专家一致认为,云冈流失造像近百件,而归者甚寥,此像保存完整,又为鲜卑装束,堪称云冈石窟天王像之精品,今之回归,意义非凡。

★ 重点馆藏

最萌酒器——鸮卣



商,高19.7厘米,口长径12厘米,短径8.6厘米,1956年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鸮是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此器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双鸮首,环目,尖喙,弯眉,盖中央置四阿顶方柱钮,饰雷纹。腹作双鸮身,子口微敛,垂鼓腹饰卷曲羽翼纹。身下四爪,两两相背。盖腹相合,两鸮昂首背立,显得异常可爱。

镇馆之宝——鸟尊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鸟与象,是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装饰,尤为晋人所钟爱。这件器物构思奇特,集造型与实用功能为一体,使之成为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其鸟嘴上喙在倾倒酒液时会自动开启,复位时自动闭合,设计十分巧妙。鸟尊铭“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表明此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周礼》曾记载宗庙礼器有“六尊六彝”,而“鸟彝”为其中之一。据考证,这件礼器的拥有者是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可见此件礼器的规格之高。

侯马盟书

其中一片,1965—1966年间出土于侯马市,山西博物院藏

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国卿大夫举行盟誓的文书,其文字是用毛笔书写在玉、石片上,有圭形、圆形及不规则形。侯马出土盟书总计5000余件,其中形体基本完整、字迹较为清晰者有600余件,每件一般有十余字,最多达200余字,多为朱书,少量墨书。根据内容可分为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卜筮类。此盟书的盟主是赵鞅,即赵简子。核心内容是为了壮大自己政局的力量,分化、镇压敌对力量,而进行了一系列的盟誓活动。侯马盟书对研究中国先秦时期春秋战国之交的历史,尤其是晋国末期的历史增添了实物材料,对于研究古代盟誓制度以及古代公文、古文字具有重大的意义。

龙形觥

商,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此件展品是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品。“觥”为酒器。此器呈龙形,前端为龙首,露齿昂翘,瞠目张角,龇牙咧嘴为流。盖面饰龙纹与前端龙首衔接,衬涡旋纹。腹两侧以涡纹和云纹为衬托,主纹饰鼍纹和夔龙纹,头向与龙首相反,颇富动感。一对贯耳用于悬挂,圈足饰相对的夔龙纹,更增稳定之感。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

北魏,通长82厘米,宽40厘米,厚约2.5厘米,1965年山西大同石家寨太和八年(484)司马金龙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此漆屏中间由榫卯连接。板面髹朱漆,分上下四层,彩绘《列女传》故事。其线条用黑色,人物面部和手部涂铅白,服饰器具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画风近似顾恺之。题记和榜书处再涂黄漆,其上墨书文字。题记和榜书文字介于隶、楷之间,气势疏朗,是少见的北魏墨迹。木板漆画是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山西博物院

地址: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13号

图|山西博物院

本文刊载于《典藏·古美术》中文简体版2018年8月刊。原标题:《山西博物院——晋文化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