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和父母出游总闹矛盾?四个步骤跳出“自我感动”思维,解决问题

2020-11-10 09:48:05旅游攻略
随着我们踏入工作有了收入以后,明白了赚钱的不容易,总会感激父母这些年对自己的辛苦付出,想到他们大半辈子都在一个小地方默默地耕耘,就有了想趁着他们还能蹦能跳的时候,带他们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去领略世界的美好风光。

随着我们踏入工作有了收入以后,明白了赚钱的不容易,总会感激父母这些年对自己的辛苦付出,想到他们大半辈子都在一个小地方默默地耕耘,就有了想趁着他们还能蹦能跳的时候,带他们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去领略世界的美好风光。

然而,在旅游中,相信你也有过这样的想法或行为:

明明想带着父母去吃没有吃过的美食,结果总是吃到一半就因为消费观的问题吵了起来?自己辛辛苦苦做好了很多攻略,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让父母看到更多的风景,结果总是事与愿违,父母明显看起来不感兴趣还在强撑;每次问父母想吃什么?他们总说随便,结果菜上来没一个合胃口,定好的当地特色菜品一个也没有尝到。

我相信,出现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在和父母一起出游中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尤其是第一次一起出游:

就和父母养育孩子一样,父母给我们的总是他们认为好的,很少考虑我们的感受;而我们在和父母一起出游时也只是给了父母我们认为好的,也未曾考虑这些是否是父母想要的,我们给予的方式是否是他们能够接受的。

从小我们都知道父母给不了我们想要的东西时,我们的内心都是不开心的,甚至会通过耍脾气来抗议。

但是到了父母这边,他们明白工作赚钱的不易,当我们想给他好的贵的东西时,他们不想浪费这个钱,甚至通过发脾气和你抗议他们不需要这样的东西。

而我们却认为,钱没了只要身体健康就可以再赚,而且赚钱不就是用来消费的,用来享受生活的,用来体验未曾体验的经历的。而且只要合理安排,不仅可以有储蓄还可以不影响生活的质量。

正是因为这样认知的差距,加上消费观的不同,最关键的是还有你那“自我感动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原本可以圆满解决的事情,变成一个不快乐的结尾。

等到事情过去以后,你再去想这件事情,自己的初心是为了让父母在有生之年,可以好好看一看这个世界,当初为什么不能好好控制一下自己的脾气,忍一忍就过去了,不至于后悔。

道理你都懂,可为什么在旅游过程中行为却和自己的初心背道而驰呢?

我们到底陷入了一个什么样的思维怪圈呢?这就要了解自我感动思维了。

为了更深入地讨论自我感动思维,本文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什么是自我感动思维?它是如何让我们不知不觉陷入陷入自我感动的漩涡中的?在旅途中的自我感动思维有什么特征?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负面影响?自我感动思维负面影响这么大,那我们又应该如何跳出自我感动思维?四个步骤让你拥有一个快乐的亲子之旅。

01 什么是自我感动思维?它是如何让我们不知不觉陷入陷入自我感动的漩涡中的?

为了说明自我感动思维,我们来看一个很常见的案例:

某天父母不在家里,要到晚上才能回来,小雨心血来潮想为父母做一顿晚餐。小雨想象着父母回来后看到这一切的感动情形,说做就做。

小雨在厨房里大展手脚,不仅做了自己拿手的番茄炒蛋,还尝试了新的菜品,最后花费了好几个小时做出来四菜一汤,看着它们摆在桌上的整齐样子,小雨心生欢喜,还拍了照片发了个朋友圈”做好了可口的饭菜,等着父母回来“,末了还加了一个小心心。

可是当父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时,看见乱七八糟的厨房等着他们收拾,顿时火不打一处来,把小雨臭骂了一顿。

可小雨的心里无比难过,想着自己好心给父母做饭菜?辛苦忙碌几个小时,不夸一句就算了,还要挨骂。

现在,我们来分析下这个例子:

小雨辛苦花费了几个小时做了一顿饭,内心觉得自己很贴心,觉得自己做了很棒的事情,在朋友圈也收获了一众圈友的点赞和评论。

小雨在一开始就自我感动了,认为自己是个贴心的女儿,把父母对待这件事情的感动值对等上了自我感动值。

但是小雨却没有想过,自己做了一顿饭却把一个厨房搞得乱七八糟的,父母辛苦一天回来根本没有胃口吃饭,还要收拾烂摊子。

小雨在整件事件中,忽视了这件事情带来的结果,忽视了这件事情给父母带来的困扰,一心想着自己的贴心行为感动着自己。这种思维模式,我们称之为“自我感动”思维。

因此,我们可以看见:

自我感动思维,就是经常拿着自认为做的不错的事情来感动自己,从精神上得到满足。却没有考虑自我感动的行为是否会给他人带来困扰,一心认为如此感动自己的行为,他人也应该同样感动。

02在旅途中的自我感动思维有什么特征?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负面影响?

想要了解自我感动思维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首先要了解,当我们陷入自我感动思维时,有哪些特征。通过这些特征,我们就可以分析出自我感动思维究竟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影响。

通过对自我感动的人的心理、行为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征:

关注自我感受,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和感受放大为父母做的事情的期望值自我辩解

①关注自我感受,不在乎他人的看法:

什么是自我感受呢?

当一个人在陷入自我感动思维里时,他的关注点就会发生变化。在他眼里,自己的感受尤为重要。一心想着让自己心里好受,而他人的看法和感受,就变的不那么重要了。

回到我们最开始说的小雨那个案例,小雨没有考虑过这件事情给父母带来的困扰,想的都是自己的感受,当被父母批评的时候还是想着父母不能理解自己的好心。

小雨没有去站在父母的角度,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这件事情,在自我感动思维里面,小雨只看见了自己付出。

②放大为父母做的事情的期望值:

当一个人自我感动时,就会把自己为父母做的事情的期望值放大,可能这件事情本来只会激起一个小水声一样的回应,但在自我感动思维里,却希望得到浪花般的回应。

刚过去的国庆小长假里,我也是第一次和父母出游。当我带着父母去吃他们没有吃过的东西时,我就特别期待着父母会觉得好吃会很开心。

可是当母亲是晕着车去晕着车回来,听着他们不断说以后就在附近吃就好了的时候,我也是陷入了不开心的漩涡中,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

可这本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我们接待朋友的时候自己内心也会预先知道,总有些菜是他们不喜欢的。到了父母这,因为是第一次带他们出门,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无理想要五星好评。

③自我辩解:

当观点,意见或者看法不一致的时候,这样的矛盾就会减弱自我感动,于是我们就会为自己找理由,甚至不惜和父母吵架来肯定自己的付出,来安慰自己,这就是自我感动的辩解。

自我辩解就像是自我维护自我安慰的武器,让我们听不见他人不一样的看法和观点,甚至于无法接受他人的建议。

总的来说,自我感动思维的人都有以上三点特征,这些特征带来比较广泛的影响,而且往往是负面的:

阻碍正常的沟通;影响我们做出正确的处理方法;说出或者做出伤害父母的话语或者行为。

这些负面影响阻碍了我们和父母的正常沟通,以及在出现矛盾或者分歧的时候阻碍了我们做出正确的处理方法,头脑一热,做出了令自己后悔的事情,最终让我们的行为与初心背道而驰。

03自我感动思维负面影响这么大,那我们又应该如何跳出自我感动思维?

做好以下四个步骤,让你拥有一个快乐的亲子之旅。

这四个步骤分别是:

明确父母是一起出游的主角,考虑他们的接受速度,把握出游的节奏;学学父母为孩子付出不计回报的做法;不确定的事情,把掌控节奏的决定权交回给父母;让一切慢下来,你会发现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①明确父母是一起出游的主角,考虑他们的接受速度,把握出游的节奏

回到我前面说的,国庆和我父母一起出游的事件中来,我母亲在第一天的中午开始不舒服,原因是早上去吃早茶的来回晕车,虽然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但她还是头痛了。

等她午休起来后,再一起去逛了超市和菜市场,回来就脚痛了。第二天的行程我母亲就待在宿舍里休息了,只剩下我和妹妹带着父亲出去玩。

我们对她说,像你这样的体力哪里也不用去了,安排的景点你也是没有力气去的。

其实你可以从我们那句话听出点不满意或者不开心来,因为我们的一心想让父母在有限的时间看更多的风景。

但你也可以听出那些安排的活动是我们自己一心想要的,不是父母想要的,我们忘记了此次出行父母才是主角。

我们用自己的体力去匹配父母的体力,认为他们和我们一样,无论再累休息一个晚上就可以恢复过来。

忽视了他们的接受速度,带快了出游的节奏。

当我母亲第一天开始就不舒服我才明白,我自己喧宾夺主了,不应该凡事按着自己的想法和节奏来,不应一味想着给他们更多,而是考虑他们能接受的有多少。

于是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我们只安排了一天一个景点,也没有那种一大早就起床出发,而是考虑他们的身体,让他们好好休息,在过程中开开心心给他们拍旅游照。

②学学父母为孩子付出不计回报的做法

自我感动思维下的人,往往希望感动自己的行为也可以感动他人,说白了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或者回报。

在旅游的过程中,自我感动思维的人就会特别希望父母看到他为此做出的付出,比如合理的旅游安排,满意的住宿条件等等,这些都希望得到父母肯定的回答。

当我们像父母一样:心甘情愿为孩子付出,只求他平安健康长大。

当我们放下“付出就一定要得到回报"的执念后,你发现你的内心好似轻松了很多。在这过程中,你只管按着父母的节奏带他们去看这个世界,带他们去吃好吃的东西,至于其他虚的东西,放下就是了。

③不确定的事情,把掌控节奏的决定权交回给父母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无论我们做了再完美的旅游攻略,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很多不可预见的事件。

比如原先计划好的行程,去到景点门口的时候,父母其中有一人身体不舒服了,或者父母在景点逛了一半以后明显觉得很无聊,没什么吸引人的;或者吃当地特色菜品的时候需要排队了等等的意外事件的发生。

这时候我们就把决定权交回给父母,让他们来决定是否继续还是回去另做打算。

在北京的时候我们就遇到一件不确定的事情,当时我们逛完圆明园,打算去附近的全聚德清华店吃烤鸭。哪知我们去到那里的时候。破天荒地需要排队至少一个小时。

为什么没有提前拿好呢?因为姐夫去过很多次的不同区的全聚德,都没有遇到过需要排队的情况,经验判断不需要排队,所以当我们去到的时候就发生意料之外的事件。

所以我们询问父母是否愿意排队,当他们说不想的时候,要先回到住宿的地方,在附近吃点就好了。

回到以后意外遇到了一家不错的粤菜,父母吃的很开心。重新安排到第二天的烤鸭之行,换了全聚德三元桥店,提前打了电话咨询,不用排队,开开心心就去了。

其实换了年轻人来说,遇到排队一个小时可能真的没什么,特别是对于一些好吃的店,在节假日更是火热爆满,所以就心甘情愿在那里排队。

但对于不在大城市生活的父母来说,可能就无法接受,所以这时候就按着父母的节奏来,不然等了一个小时都把好心情等没了,哪里还有心情享受美食。

④让一切慢下来,你会发现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明白,当我们有能力带着父母出游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再年轻了。

长期的劳作也早已让他们的身体出现了很多的毛病。当他们愿意随着我们出游的时候,也是不想辜负子女的一片心意。

但身体的接受能力却已经不是他们所想要的了,所以我们作为操持出游事务的子女,就应该尽可能按着他们平时的运动强度,让节奏慢下来,父母的身体接受得了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广州的时候,我的母亲第一天下来就因为复发高血压导致头疼,整个人啥事都不想干了,哪里也不想去了。

于是我们就一边和北京的姐姐汇报情况,把原先安排的一天两个景点改为一个,途中也是走走停停,时不时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

放慢节奏以后,母亲虽然也有在喝预防高血压的凉水,但也是没有再出现头疼的情况,饭量也是比平时好了很多。

一个星期的颠簸回去以后,我母亲当天晚上就又去厂里做工了。

总的下来,你会发现前三个步骤其实都在强调明确父母是一起出行的主角,当你把重心放在父母身上的时候,你就已经跳出了“自我感动思维”了,你这时候在乎的是父母的感受,关注的是父母的状态。

你不再遇到分歧的时候就强调自己的付出,而是不断提醒自己和父母一起出游的初心,明白了这一切其实无关对错,只不过是观念不同罢了。

你的心里也不难受了,不怨父母看不到自己的付出了,相反你心情舒适的状态也影响了父母的状态,再加上最后一步合理掌握节奏,让一切慢了下来,父母无需强撑,自然就有了一个充满美好回忆的旅程。

最后总结一下全文:

在和父母一起出游中,我们会不自觉地进入“自我感动思维”,自己在精神上得到了巨大的满足。但它却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使我们在和父母出游期间发生摩擦的时候不能正确处理,观点不一致时无法听进父母的看法或者做不到聆听他们的心声,导致原本开心的旅程有了不愉快的经历。

所以我们在文中的第三部分,介绍了四个步骤帮助跳出自我感动思维:第一明确父母是一起出游的主角,考虑他们的接受速度,把握出游的节奏;第二学学父母为孩子付出不计回报的做法;第三不确定的事情,把掌控节奏的决定权交回给父母;第四让一切慢下来,你会发现所有问题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