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最高级的出游,是我心逍遥

2020-11-03 13:12:07旅游攻略
在城市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上班族们多向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然而,工作的繁忙、囊中的羞涩,限制了很多人出游的愿望。许多人被绑在大城市中,既远离故乡,也远离自然,想要呼吸一口自由自在的新鲜空气,竟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城市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上班族们多向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然而,工作的繁忙、囊中的羞涩,限制了很多人出游的愿望。许多人被绑在大城市中,既远离故乡,也远离自然,想要呼吸一口自由自在的新鲜空气,竟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两年前流行的那一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就唱出了人们的这种心声。

当你羡慕总有人能够自由出游,而自己却要么没时间、要么没钱时,明代的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早已给了我们启示。

宋濂,中国文化道统传承的重要一环,他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六传弟子,明代大儒方孝孺的老师。我们知道他,多是因为高中语文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宋濂讲述了自己早年勤苦求学的经历,并勉励青年马生珍惜优越的条件,专心治学。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宋濂的另一篇文章:《送天台陈庭学序》。

陈庭学是天台人,擅长作诗,曾经在四川成都做了三年官。在《送天台陈庭学序》中,宋濂描绘了川蜀山水之奇险,并夸奖陈庭学从四川回来以后“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宋濂认为陈庭学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大概得益于西南山水之助。

最高级的出游,是我心逍遥

在肯定了出游的益处之后,宋濂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他说:“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

其大意是:“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 ”

宋濂所列举的颜回、原宪都是孔子的弟子。据《论语》记载,孔子称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颜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他居住在破旧的巷子中,饮食都很简陋,但他却能保持快乐。后世人仰慕颜回的这种境界,纷纷追寻“孔颜乐处”。原宪也类似,他居处贫困,却不卑不亢,安然自乐。

最高级的出游,是我心逍遥

我们不禁要想,他们究竟乐什么呢?他们是穷乐、傻乐吗?当然不是。

北宋理学家程伊川先生作过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专门探究这个问题。他说:“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六艺,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 《诗》《书》六艺等等,弟子们并不是没有修习掌握,但是孔子唯独称赞颜回好学。为什么呢?

因为,颜回通过学习达到圣人之道,他时刻让自己“心在路上”。

最高级的出游,是我心逍遥

颜回、原宪之乐,是因为有大道存于心中。他们的快乐是由心发出的,是真实的快乐。这种快乐,不因物质的多寡、仕途的穷达、年岁的寿夭而改变。

陈庭学游览川蜀奇景,志气高壮,其诗歌水平受到山水的陶冶,也更上一层楼了。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然而宋濂却对他有更高的期许,希望他能去探求颜回、原宪那种囊括天地的浩然气概。

身在路上,可以游历山水,探访幽胜;心在路上,可以道通天地,气吞寰宇。对于那些不能出游的人来说,这也是一个极大的启发。

《庄子·让王篇》有句话说:“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今天反其意而用之,“身在魏阙之下,心居乎江海之上。”魏阙本指朝廷,在这里可以代指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即便我们的身体被环境束缚着,但我们的心灵可以保持自由、可以时刻在路上。

大家都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一步思考,“读书”也是一种“行路”,行的是经验理会之路,“行路”也是一种“读书”,读的是现实践行之书。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不管是读书还是行路,最重要的便是“心在路上”。如果“心不在焉”,那么读再多书、行再多路,也不过是虚度光阴罢了。

行路,身在路上,心也须在路上;读书,心在路上,身未必在路上。身与心一齐上路,再美不过。倘若,身不必劳顿,心就已远行,岂不也是乐事一件?

山水之外,别有洞天。让我们追随古代圣贤的脚步,探寻那真实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