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唐昭陵:千年岁月湮没下的历史画卷

2020-09-17 14:42:16旅游攻略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墓,位于陕西咸阳礼泉县城西北的九嵕山上。从贞观十年到开元二十九年,昭陵的建设整整持续了一百零七年之久。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墓,位于陕西咸阳礼泉县城西北的九嵕山上。从贞观十年到开元二十九年,昭陵的建设整整持续了一百零七年之久。其周长六十千米,占地面积二百平方千米,共有陪葬墓一百八十余座,被誉为关中“唐十八陵”,同时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品最多的陵墓,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选址背景】

唐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病危,临终之时留遗言要求薄葬。唐太宗遵照其遗言,在其故去后,将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的石窟内,初定陵名为“昭陵”。同时决定把昭陵作为自己的归宿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遂对昭陵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



唐太宗之所以把九嵕山作为昭陵的陵址,除了得益于九嵕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外,还有着浓郁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从自然方面来说,九嵕山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主峰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高高拱举。此等空间布局,正迎合了堪舆家认为的帝王陵必备的所有条件。



从政治、文化方面来说,唐太宗时期,正是唐朝从初唐转盛唐的时期,而位于咸阳的九嵕山恰恰离当时的长安城比较近(可谓是天子脚下),不仅便于后世子孙的安葬,更有利于儿孙辈祭祀谒陵。加之堪舆学上认为的此等上风上水之地,可以庇佑大唐基业万古长青,遂决定把昭陵选定在如今的九嵕山上。

【设计建造】

昭陵工程是由出身于工程世家,先后担任唐朝将作大匠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即政治机构),外廓城从东南北三方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太极宫。



【主陵格局】

昭陵的玄宫凿建在九嵕山主峰南坡的山腰间,陵园方圆六十千米。山峰底部建有地下宫殿,连同周围的陪葬墓在内,绵延数十里,气势巍峨,雄浑壮观。据有关资料记载,昭陵有垣墙围绕,山上有房舍、陵殿,是供墓主亡魂玩乐的地方。昭陵陵寝地下为玄宫,因地宫周围山势陡峭,沿山凿石架有栈道,栈道绕山约四百多米,全程盘曲而上,直达元宫门。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门,南曰“朱雀门”,北曰“玄武门”,东曰“青龙门”,西曰“白虎门”。



【整体布局】

昭陵主陵居于陵园最北端的九嵕山主峰,180余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为轴心,呈扇面分布在陵山两侧和正南面,犹如群星拱卫北辰一样拱卫着昭陵,恰似当年长安城的布局一样,帝王居住的大内居北,朝臣贵戚的府邸在南,象征着君主专制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陪葬墓的排列,也体现着浓郁的君主专制宗法思想。



【后世影响】

在中国古代,有向逝去的先人哭诉的传统。依照唐朝制度,臣民有冤者,可到昭陵哭诉。《唐诗纪事》引李洞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后世求进不得的志士、贤才,倾慕慕贞观之风,也常望着昭陵咏诗言志。宋陆游《遗怀》诗中就有“积愤有时歌易水,孤忠无路哭昭陵”的诗句。



唐和唐以后的历代帝王都委派官员代表朝廷祭祀昭陵,已知历代皇帝祭陵碑三十余通。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当中,唯昭陵在其以后形成了“祭坛”。这再次表明,唐太宗及其昭陵,对后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因此可以说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瑰宝。(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