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碗窑村 青烟远去古风依然

2020-09-15 22:01:24旅游攻略
文:包蔓萍;图:温州旅游体验师林鸿麟,网名零碎伯伯。 苍南的碗窑村,一个古老的小村落,有山有水,幽静恬适。遗留下来古戏台、古庙殿,还有古碗窑遗址,充塞着历史的厚重痕迹。我沿着石子铺成的台阶拾级而上,依地势而建清初样式房屋层层叠叠的连着。

文:包蔓萍;图:温州旅游体验师林鸿麟,网名零碎伯伯。

苍南的碗窑村,一个古老的小村落,有山有水,幽静恬适。遗留下来古戏台、古庙殿,还有古碗窑遗址,充塞着历史的厚重痕迹。

我沿着石子铺成的台阶拾级而上,依地势而建清初样式房屋层层叠叠的连着。村子里有破旧的水碓、建筑风格素雅的路廊、具浙南闽北特有的畲乡风格的吊脚楼。

每次去看老房子,总少不了怀旧的情绪,仿佛走进了古老的时光,内心瞬间多了份沧桑和懈怠。阳光下散发着质朴的光芒,雕花的窗户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推开一扇古老的木门,一声“吱呀“的响音,就是翻开一段陈旧的岁月,跨进去,就是一首意境深邃的古诗,等待我们去仔细品味。每户房前屋后,有山泉乘山势绕过,还有小院落,大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碗窑村很小,很僻静,很闲适。村里的老人悠然对棋,村民斜倚着门前懒散地晒着太阳,几家门前开着小小的店铺,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一如既往过的一种惬意自由自在的生活。

碗窑村旧称蕉滩或蕉滩碗窑,在明洪武年间,原是福建连城县一带的人为避战乱,一路内迁,至浙江省苍南玉苍山麓南坡蕉滩时,被当地的资源条件吸引,定居下来,重操原籍旧业———手工操作烧制陶瓷器皿,尤以青花陶瓷闻名。出产的陶瓷器曾一度与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两大官窑相媲美。

清乾隆年间极盛时,这里商贾云集,旗幡轻扬,客栈林立。因为手工烧制陶瓷非常慢,商人们为了屯足货,甚至一住半年。碗窑村地处偏僻,生活简单寂寞,为了留住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商客,碗窑人在村里建起了戏台,几乎天天锣鼓喧天,戏文不断。

如今依旧能有一座清同治时留下的古戏台,构筑精致,飞檐翼角,造型别致。从16旋藻井上惟妙惟肖戏曲故事的壁画中,依稀可以看出往日的辉煌来。而今演戏与看戏人又何在?落寞的戏台,沧桑的廊柱,不免心生悲凉!

戏台对面是富丽堂皇的三官殿(意谓演戏是为了祭祖娱神,以避嫌伤风化),朱栏红柱,丹青重彩,藻井层层描绘人物、花草,也有13旋。早已落满尘埃的天灯竖在三官庙旁,正对着的古戏台,仿佛照耀了碗窑曾经的辉煌。

穿过古戏台,走过卵石铺砌的古道,就是这个古村落保留到现在的最后的一条烧窑。整条烧窑沿着山坡依山造势,层层叠叠,共有17级(格)。依山势而筑的17格窑洞,都上盖木梁青瓦,下筑石板台阶,高低错落,依次连成一体,远远望去,婉如一巨龙斜卧,故称之龙窑。龙窑的每一格都有一个窑洞和两个相对的窑门。窑洞由土砖拱成,洞口高度为1.5米,窑洞深7米,洞里面分三级台地状分布。两边34个窑门明显有柴火焚烧的痕迹。

清末民初的鼎盛时期,碗窑村像这样的龙窑有18条。每条窑有的八九格,有的十几格,当地人称之为“阶级窑”。因村子里水资源丰富,当地工匠充分利用水力建成八级水碓,计有46个捣臼的半自动生产流水线,分布在下窑、半岭和上窑三个作业区。碗窑的每件成品从舂土到出窑,必须要经过舂土、洗土、拌土、制胚、画花、舂釉、洗釉、刮脚、入窑、烧窑、出窑、分级等十几道工序,全凭手工操作,这在国内已十分罕见,碗窑又以荷花盖碗最负盛名,是当时温州地区最大的瓷器生产基地。

仰头远望,一座高大的烟囱顶天而立,这仅存的烟囱俨然成为碗窑村的标志性建筑,承载了古村历史的风风雨雨。若绕过古老的村间石砌山道,沿着山路走向后山的平坦栈道,可以观赏村落的自然景观——三折瀑。水帘倾泻而下,别具风韵。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几百年的时光匆匆滑落,碗窑村的戏台息了清音,旧客店依然在村中静静地矗立。

窑是碗窑村的灵魂,窑停了,碗窑也就失去灵魂。如今的碗窑村像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静守在阳光下消磨光阴,倾听历史在水车“咿呀咿呀”的回声,向过往游人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

粗碗制作产业在上世纪70年代就衰落,尽管现在碗窑人已经不再烧制陶瓷,但是在村中央的一块平地上还保留着制作陶胚的手工作坊。游客花上十元钱,在古老的碗窑里玩一把泥巴、做一回碗,找到纯真回到童年的感觉,与泥土亲近陶醉的感觉。

本图文为作者原创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