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追根溯源:一支塔影认通州 三庙相邻呈品字

2020-09-05 08:13:39旅游攻略
通州是京城的东大门。清朝,王维珍有诗《古塔凌云》: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秋高云淡之际,来到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西畔的通州“三庙一塔”,跨过棂星门,泮桥、戟门率先映入眼帘。儒家的大成殿、崇圣殿之后就是佑胜教寺和紫清宫。

通州是京城的东大门。清朝,王维珍有诗《古塔凌云》: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

秋高云淡之际,来到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西畔的通州“三庙一塔”,跨过棂星门,泮桥、戟门率先映入眼帘。儒家的大成殿、崇圣殿之后就是佑胜教寺和紫清宫。

“三庙一塔”分别指的是:儒家的文庙、佛家的佑胜教寺及燃灯佛舍利塔、道教的紫清宫。儒、释、道三家在这里互为紧邻而又相互独立,建筑结构呈“品”字形布局。以儒家文庙居中,规模也最大,体现了封建体制中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而释、道两教分列两侧,居于辅助地位。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上三教并存、互通有无的特征,也体现了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通州文庙建于元大德二年,紫清宫建于明代中期,佑胜教寺不晚于北齐,燃灯佛舍利塔约在北周时期建立。“三庙一塔”集佛塔“镇河”,道观“抗旱”,文庙“兴盛”为一体。

文物不一般!最早最大的雌狮和又重又长的皇木

元皇庆至至顺年间(1312-1368),户部京畿都漕运使分司署设于通州城东北部位,管理通惠河、坝河转漕事宜。时铸造雄雌两尊铁狮置于大门前。现存一狮为雌狮,置于三教庙院内。

通永道署铁狮,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铸造的雌狮,高1.4米,宽0.6米,蹲坐状,梗颈,头略右倾,秃顶,蜷毛覆耳披肩,口张舌卷,怒目前视,胸前悬铃,身腿无毛而光润,前右足按座,左足前屈,利爪下抚卧状昂头幼狮,铸法细腻,栩栩如生,是北京现存最早最大的铁狮。

运河出土皇木。3根皇木于2005年4月挖掘出土,其中最大的一根为格木,残长10.85米,重3吨多,截面为方形,边长均为60厘米,与金丝楠木同等质量,长成这种规模需要上千年,此木在河底埋藏了400多年。其余两根中小号的一根为7.5米,重2吨,大号的一根为8.1米,重3吨多,是2根“硬合欢”。三根皇木均质地坚硬,为当时建造北京的皇木。

老言故语:“北京城是漂来的。”指的是北京城的皇家宫殿建材基本都是从南方的江苏、安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地利用运河运来的,主要是木材河砖石。通州有两个皇木厂村,因存储建设北京所用皇家木材得名。运河出土皇木是见证了运河文化的珍贵文物。

看看佛、道、儒在通州的发展历程

佛教约东汉末年传入通州地区。东汉至曹魏时期在今甘棠乡建有甘泉寺。

北周时期,通州佛教已经有一定影响力,通州燃灯塔就建于此时。史料记载,唐代贞观年间,尉迟敬德曾督修甘泉寺河燃灯佛塔。唐中后期,在今张家湾村附近建有净业院河林皋寺,说明唐代通州的佛教十分兴盛。

辽金时期,佛教在通州有了进一步发展,寺院更多。辽代在于家务乡西垡村建有天宫寺,在宋庄镇富豪村建有普通寺,在西集镇望君疃村建有寿安寺。金代在宋庄镇双埠头村建有隆兴寺,在通州城内建有静安寺(静安寺胡同以其命名),在马驹桥建有崇觉寺,在小窦各庄建有永庆寺。

元明清时期,佛教寺院遍布通州城乡,几乎每个村都有庙,有的甚至不止一座,寺庙势力很大,拥有大量财产,十分富有。如中仓的华严寺有香火地千余亩,西营地区的王恕园有香火地800余亩,南城外的三义庙有50余亩。

道教早在西汉时就在通州流传。唐朝十分重视道教,在通州有广泛的信众。通州地区最早的道教庙宇是辽代建的隆禧观。最大的道教庙宇是元代建的里二泗佑民观。

明清时期,通州的道观很多,马驹桥地区的碧霞元君庙在当地信众中很有影响力。还有三庙一塔景区内的紫清宫。

自辽将燕京确定为南京后,通州不仅成为京师的“左辅雄藩”、“漕运重镇”,也成为文教兴盛之地。

辽代以前,与通州的教育相关的史料十分有限。辽代建立以后,将儒学确定为官学。到金代,学校教育以经、史、儒家典籍为主。金天德三年(1151年)潞县升格为通州后,通州设有州学,有专人负责教育。

明清时期,地方按照行政区域划设府、州、县学,传授儒家经典和宋明理学,统称“儒学”。“各学教官,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皆设训导佐之。”明清时期通州教育机构主要有文庙(学宫)、书院、义学、私塾四种。

通州文庙。文庙,又称孔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历史上,通州地区有两座文庙:通州文庙和漷县文庙,都属于学庙,又称学宫,是地方官办学校。

通州文庙(学宫)位于通州城北,州衙署西侧,元大德二年(1298年),知州赵居礼建。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到明嘉靖年间,文庙规制齐备,通州学宫不仅规模较大,各种礼乐器齐备,而且藏书丰富。清末随着科举制度废止,通州文庙(学宫)的原有功能不复存在,每年春秋两次祭孔仪式也逐渐远去。

文庙里的建筑多复建

大成殿,文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唐代时称为文宣王殿,宋代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下诏更名为大成殿。大成殿五间,进深三间,现里面供奉的是孔子及弟子的木质牌位。

圣训亭,始建于大德二年(1298年),2004年复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圣训”是遵从圣人的训诫,《论语》体现了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圣训亭也因此得名,是通州文庙教化学子的场所。

崇圣殿,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2014年复建,寓意为“景仰德政,崇尚圣贤”。清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上五代祖先皆为王爵,此殿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建筑。

燃灯塔上两千余铃铛随风响

南北朝时期,通州城北每逢多雨年经常受洪水威胁,于北周筑燃灯佛舍利塔以镇潞水,俗称镇河塔。历经唐、辽、金、元、明、清历代重修。清康熙九年重修时,塔座增设砖阶,且四周设八角环廊。十八年七月庚申巳时(1679年9月22日9-11时),三河、通州发生大地震,塔身圮,发现瓦砾中有数十粒舍利子,橙红色、透明,与一颗佛牙,今舍利与佛牙置塔天宫中。同治年间再予重修。1979年该塔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塔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砖木结构实心塔,全高56米,基围38.4米、对面直径11.6米,由须弥座、塔身、塔刹构成。塔身共悬铃2248枚,共置神、佛像408尊,每角梁下壁处各倾置一尊砖雕力士神像,共104尊。于第十三层西北面顶近刹座处,长有一株200余年榆树,1987年移植葫芦河畔。

民间有“先有燃灯塔,后有通州城”之说。该塔地处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巍峨耸立,镇守漕河,成为通州古城的标识性建筑,亦是历史上著名的通州八景之“古塔凌云”。燃灯塔的周边建有坐粮厅、司空衙署等众多漕运机构,是为漕运的中枢。塔北有“葫芦头”,是进京漕船朝发夕至的起始点,波光塔影,风景无限。这些古老建筑见证了京城漕运史沧桑变化,为大运河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紫清宫中的传统手工艺——花丝镶嵌厂入住

紫清宫建于明代,坐北朝南,一进院落。清同治六年(1867年)、光绪年间重修。解放后为河北省通县专区政府使用。1958年北京花丝镶嵌厂使用。在1959年6月时尚完整存在。“文革”间,拆除东配殿及山门东倒座耳房。紫者即紫府,清者即清都,紫清宫即紫府清都之宫殿,“皆是神仙所居”。

庙中主祀道教中最高三尊天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与太清道德天尊,与佑胜教寺所奉佛教祖师燃灯佛,文庙所奉儒教祖师孔夫子辈分相同。庙内曾塑有太上老君徒弟哪吒三太子像,活灵活现,引人喜爱;又因哪吒能呼风唤雨,每遇旱情,群众来此庙祭拜哪吒,下雨解除灾情,故俗称红孩儿庙,与燃灯塔镇河防涝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