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高邮,历史上的那些事

2020-08-23 14:00:33旅游攻略
高邮,就像如水的女子,流动着里下河的色调与景致。她与水灵犀,轻轻触碰,就能汩汩涓涓,细流成你心中的思绪。举手投足之间,尽情地彰显婀娜多姿,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韵味,温婉,深情。她从烟雨里走来,带着一丝神秘,承载了诸多的故事。(高邮:世界遗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高邮,就像如水的女子,流动着里下河的色调与景致。她与水灵犀,轻轻触碰,就能汩汩涓涓,细流成你心中的思绪。举手投足之间,尽情地彰显婀娜多姿,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韵味,温婉,深情。她从烟雨里走来,带着一丝神秘,承载了诸多的故事。(高邮:世界遗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1万年前,这里是一处浅海湾,而后逐步冲击成陆地。此后的3000年里,一部分陆地受到海水浸淹,成为南黄海浅海湾;另一部分陆地则逐渐成为芦苇丛生、水草茂盛、水网发达的沼泽湿地平原。7000至5000年前,先民们就居住在这片湿地平原上,他们网渔、打猎,饲养家畜,种植水稻。5000至4000年前,因海平面上升,加上大洪水爆发,部分浅洼之地再次被海水浸没,先民们开始向山东方向山丘地带和淮河的上中游迁徙。随着时间的推移,过了气候变化的节点,海水渐渐退去,陆地重现,重新有人在此栖息。

高邮,历史上的那些事

商朝末年,纣王疯狂残杀、掠夺里下河地区的东夷族人,激起族人的反抗,他们联合起来与商朝的军队进行武装斗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周武王伐纣的成功,因而在周灭掉商之后,周武王为了安抚里下河地区的东夷族人,让他们在里下河地区建立了邗国。到了春秋晚期,邗国被吴国所灭。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攻打北方的齐国,开凿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用于运送部分兵马、粮草,穿境而过。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秦国灭掉楚国,在此地筑高台置邮亭(在今九里村),境域得名“高邮”,又名“秦邮”。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第二年(前220),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其中联系关中和东南地区的滨海道途径这里,并在境内筑成驿道,高邮成了初具规模的人口聚居地。

西汉初年,允许私人制盐,诸侯王可在封地内自主经营,收入无须上缴。吴王刘濞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盐业,为了最大限度实现繁荣经济、流通物资,吴王刘濞除疏通、利用邗沟水道进行交通运输外,还新开一条运盐河,并向东延伸,高邮运盐河有了雏形,至此,境内初步形成一纵一横“丁”字形水上交通格局。同时,随着由京师长安经洛阳,循荷水,入淮泗,进邗沟而达长江沿岸的主干驿道的开通,位处主干驿道线上的高邮亭也越发重要,这些都为境内行政区域划分和地方政权的设置提供条件。

元狩五年(前118年),兼有行政和邮传双重职能的高邮亭被升为高邮县,属广陵国,并设学官教授儒家经典。同时,元狩年间境内子婴沟开凿,高邮成了江淮间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要邑,一直延续到东汉。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被镇压,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东汉王朝,加剧了政权的分崩离析。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招兵买马,他们占据地盘,争权夺利,常年战争不断,加上曹操强令境内百姓北迁,致使建安十八年(213年),高邮县废置。

高邮,历史上的那些事

三国时期,因高邮地处吴、魏的边界地带,一段时间里,高邮境内荒无人烟。直到太康元年(280年),西晋军队南下进攻建业(今南京),吴主孙皓出城请降,魏、蜀、吴相继灭亡,天下出现了暂时的统一,高邮重新置县。但西晋王朝短命,仅仅维持了五十一年(若以灭吴开始计算,只有三十七年),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东晋。

明帝太宁年间(323年~325年),幽州流民被侨置在高邮境西三阿(今属金湖县)。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东晋名将谢玄在“三阿之战”中大破前秦符坚并拉开了“淝水之战”的序幕。随着“淝水之战”的获胜,东晋乘胜北伐,收复一些失地,但因内部矛盾与权利之争,北伐成果又无法巩固,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建立了宋(刘宋),天下进入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各朝均设高邮县。此外,南刘,还划分高邮县东北地区置临泽县;后魏,曾在高邮西部、天长东部设平阿县;南梁,高邮县又划分竹塘、三归二县。

高邮,历史上的那些事

公元581年,北周静帝让位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建立了隋朝。开皇三年(583年),竹塘、三归、临泽三县并入高邮县。开黄七年(587年),隋文帝为讨伐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开凿山阳渎(今三阳河),境内出现两纵一横水上交通的新格局,为高邮政治地位的提升与城、镇的出现、发展奠定基础。隋炀帝为巩固隋朝的发展,于大业元年(605年)三月,征集包括高邮在内的十万余淮南民众,开邗沟,把隋文帝开凿的山阳渎拓宽取直。八月,隋炀帝坐龙船到江都,船队绵延200余里。后因隋炀帝多次发动战争劳民耗财,最终引起隋末危机,各地纷纷发动叛变,隋朝统治集团开始分裂。

大业十三年(617年),农民起义军将领杜伏威大败陈稜的隋朝禁军,攻克高邮。次年,唐国公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继隋朝之后的又一次大一统。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谷物与布帛的税收通过邗沟高邮段渡淮北上,高邮增设水驿,备有红船数只,水、马驿并行,促进了高邮的经济发展。境内开始兴土木,建校舍,设县学,作为教育和管理生员的机构,也是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

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令左卫大将军李孝逸在高邮湖西下阿攻打徐敬业,徐敬业大败,其部将杀徐敬业、骆宾王,投降李孝逸。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淮南节度使李吉甫驻节高邮侯馆(原高邮亭),他率领民众修筑富人塘、固本塘、平津堰等水利工程,并置闸门调节蓄泄,灌溉农田近万顷,还奏请朝廷,免去当地百姓数百万石欠租。僖宗年间(874~888年),僖宗弟举直禅师在高邮治所西南太平仓地基上建镇国寺并在此修行,圆寂后其弟子建镇国寺塔以藏其舍利子和经卷。

自天宝年间以后,唐王朝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朝逐渐衰落;藩镇长期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宦官专权,皇帝大权旁落;朋党之争,瓦解了统治集团的力量,最终在农民起义的爆发下,大唐帝国寿终正寝。天下随即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南吴时,设高邮县属江都府。南唐时,设高邮县属东都。后周时,设高邮县属大都督府。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北宋。

太祖初年,高邮沿河口小丁庄(在今武安姜庄、丁庄附近)设冶坊和手工作坊,铸造铜钱,制作兵器、农具。开宝四年(971年),因高邮地处军事要地,北宋朝廷置高邮军。为加强军事防御及解决治安问题,知军高凝佑始筑高邮城池,外形接近正方,东、西、南、北各开城门,四周开挖壕沟。至和二年(1055年),始建新学(荆公新学)校舍180间以及武学学堂。元佑元年(1086年),为便于东部盐场的盐运交通,境内又一道东西向的河道(今北澄子河)开挖,呈现“开”字形两纵两横水上交通的崭新格局,高邮政治、经济地位继续攀升。随着北宋的灭亡,南宋时期的高邮又成了抗金前沿的阵地,战略地位空前提升。

建炎四年(1130年),南宋朝廷升高邮军为承州,同年,金左将军完颜昌先占扬州后占高邮,包围楚州(今淮安)。南宋朝廷惊恐万分,宋高宗只得重用已被革职的岳飞,接到诏令的第四天,岳飞驻兵三墩(今三垛),一个月内与金兵交战三次,三战三捷,又沿江一路追击金兵,粉碎了金兵南下的阴谋。但金兵仍不死心,多次侵犯高邮,绍兴四年(1134年),金朝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派其子刘麟纠合金兵南下。骑兵从淮泗直插扬州,步兵从楚州进攻高邮。张浚随即派韩世忠部队驻守高邮、楚州,并亲自来高邮视察审阅,韩世忠领命,从镇江进驻扬州,迎战金兵,令解元固守高邮。解元利用高邮水网密布的地理优势,多次打击金兵,并与成闵在北门合围大败金兵,粉碎了敌军南下的进攻。战后,韩世忠又令董旼积粮筑墙,修造器械,恢复市井,保障民生。

高邮,历史上的那些事

虽然,宋军对金兵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秦桧害怕不利于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的兵权,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削弱了抗战派的势力。最终,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换来了耻辱性的和平。但小规模的冲突依旧存在,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金兵又从扬州侵扰高邮,进城掠夺后离去。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发动“正隆南伐”再次大举南下伐宋,急于夺取江南统一全国。同年,金世宗举兵昭告金帝完颜亮罪过,率军统一华北,并且停止南征灭宋之举。此时,宋孝宗有意收复失地,发动“隆兴北伐”,宋军在取得了几次小规模胜利之后,以一场大败结束“隆兴北伐”。

“隆兴北伐”失败后宋孝宗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南宋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受此恩泽,淳熙十二年(1185年),郡守范嗣蠡建高邮四门城楼,并为门、楼命名(东门武宁门,捍海楼;西门建义门,通泗楼;南门望云门,藩江楼;北门制胜门,屏淮楼),同时开南、北水门引运河水通市河。开禧三年(1207年),高邮城四周壕沟引水注入成护城河。嘉定七年(1214年),金以南宋不再纳岁币为名,再次出兵南侵,为加强防御,知军汪纲督工重修高邮城,并在四面城门外增设库城(瓮城),因城基较高,四周低下,状如覆盂,又用北宋秦少游“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诗意,别名高邮“盂城”。绍定六年(1233年),宋理宗实现宋蒙灭金的战略,次年,金国灭亡。但随后,蒙古以南宋不讲信用为由,举兵南下。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军分兵南下,东路部队直指江淮,同年,高邮守将荣全降蒙古军,杀害不侍叛臣的官妓毛惜惜。随后李虎率宋军攻破高邮城,杀荣全等百余人。毛惜惜事迹被上报朝廷,宋理宗封其为“英烈夫人”,建祠纪念。南宋末年,高邮成了蒙宋交战的重要战场之一,为保护繁华的市井以及抵抗蒙军,咸淳元年(1265年),扬州制置使毕侯在北门外又筑新城(土城)。德祐元年(1275年),南宋江淮招讨使驻防高邮抗元,高邮成为守护南宋的前哨阵地。

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被元军围困,文天祥与元丞相伯颜进行和谈,因惹怒伯颜被拘捕,押送的过程中在镇江被救。二月,柳岳带着军械、粮草北上降元,路过高邮嵇家庄,统制嵇耸激于义愤,杀死了柳岳。三月,文天祥被两个樵夫用篑背到高邮,再雇小船行至嵇家庄。嵇耸热情接待,又命心腹护送文天祥到泰州塘湾。四月,元军骑兵将领阿术得知高邮仍向扬州的南宋朝廷交纳粮饷,速派元军苦彻、史弼部队守管高邮。随后,扬州城中缺粮,通州副都统姜才连夜赶路护送粮草,行至高邮丁庄时被元将史弼、苦彻、陈严所败,劫去大米数千担。七月,扬州被元军侵占,通州(今属江苏)、滁州(今属安徽)、高邮军等州县相继投降。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高邮军为高邮路。为适应广大领域的统治,便于高邮与中央的联系,元朝廷在高邮城西门外设高邮驿(后改名秦淮驿、秦邮驿),界首镇西设界首驿。至元十六年(1279年)随着“崖山海战”的失败以及小皇帝的溺亡,南宋覆灭,元朝实现南北统一。

两宋时期,高邮的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城内建筑设施逐渐完善,行政礼仪类的衙署、高沙馆(行衙)、文庙、明伦堂,以及元佑初年(1086年),朝廷拨款建设的官方园林——众乐园等。南北门大街(今中山路)兼作驿道,西侧的市河与其共同形成城区交通和商业中轴线,沿线民居市肆稠密。城外(北门外)为运盐河与运河的交汇之处,官仓、税务、宗教设施和居民最为密集。繁华的都酒务街(今复兴西街、东台巷)设迎华驿,街内商铺林立,多宝楼桥更是波斯客商云集,买卖奇珍异宝,一派繁华景象。

文教方面,高邮扩建儒学学宫、设立武学(1055年),创建淮海书院(1211年)。御史中丞、龙图阁学士孙觉,婉约词宗秦少游,乔竦、乔执中、陈造等文人名士辈出。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杨万里等文坛巨擘先后莅临高邮,与地方名士频繁交流。元丰七年(1084年)十一月,苏轼与秦观、孙觉、王巩在泰山庙(976年)的高台上四贤相聚,载酒论文传为佳话,泰山庙从而得名“文游台”。此外,两宋时期的医学得到重视,从医人员的地位得到提高,给人看病不仅成为一门职业,也是加官进爵的途径。政和五年(1115年),高邮始设医学教授,负责医学教育,大夫、郎中的资格考试以及出版医籍。

元朝统一后,大都(北京)一跃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庞大的政治机构的运转,需要众多元素的支撑,“南粮北调”成了重中之重,开通南北向的直线运河则是必然之选,高邮仍是南北驿道和运河主航道上的重要城市。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高邮路,管辖高邮、兴化二县。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高邮路为高邮府,管辖高邮、兴化、宝应三县。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江淮元帅招讨司为上、中、下万户府,高邮为上万户府。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元朝任职的马可波罗,从运河南下来到高邮,盛赞这里城市规模大,街道整齐,人口稠密,水产、禽类丰富。到了元末,由于地位的低下,加上底层官宦的压榨盘剥,以及连续出现的严重自然灾害,南方汉人的生活日益艰难,最终揭竿而起。

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领着十八条扁担造反,杀盐吏、开府库、济乡里,队伍不断壮大。为防张士诚攻占高邮,高邮府知府李齐对宋城墙加以修筑。五月,张士诚即已率农民起义军攻克高邮,李齐进城劝降被杀。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张士诚在高邮承天寺(今复兴西街内)称王,国号大周。张士诚政权的建立,意味着即将切断元朝赖以生存的江南税赋和钱粮,元朝廷随即派苟儿、石普前来平反,但都以失败告终。不得已,丞相脱脱亲率百万兵力攻打高邮,眼看高邮外城(南宋在北门外所筑的新城)被破,城内岌岌可危,脱脱却被罢掉兵权。张士诚抓住机遇,打赢“高邮之战”,重伤元朝。

此后的两年间,高邮作为张士诚的王都,直到至正十六年(1356年)迁都平江(今苏州)。与此同时,朱元璋的起义队伍迅速发展,逐渐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徐达、常遇春、冯国胜攻下高邮,并废除高邮府保留高邮县。朱元璋随即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次年攻下平江,张士诚被捕后自尽(也说被乱棍打死),接着又灭掉方国珍。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随后,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蒙古在中原的统治就此告终。

明朝初年,元顺帝虽被驱逐北返,但是北方相对没有南方稳定,加上国家的钱粮赋税都要靠南方支撑,应天府(今南京)恰恰又是东南地区的核心,于是,朱元璋选择定都应天府。而作为紧邻应天府的运河城市,高邮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加上高邮与朱元璋的家乡凤阳仅一湖之隔,朱元璋极为重视。洪武元年(1368年),将高邮县升为高邮州,管辖兴化、宝应二县,同年,知州黄克明用大砖包砌加固城墙,城墙上增加瞭望楼和墙垛子,城底设窝铺50座,四周都有护城河。洪武四年(1371年),升高邮守御所为高邮卫,统五千户所,管辖兴化守御所。随着地方军、行政机构等级的升高,往来的官员及公文信函增多,加强驿站建设,势在必行。洪武六年(1373年)新建界首驿和界首递运所(万历年间撤所)。洪武八年(1375年),知州黄克明又在通往南京的南门外运河边(今馆驿巷内)开设盂城驿,此外还有向南、北、东的十五个急递铺,与其形成完备的邮驿网。

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将应天府作为陪都,此时的高邮扼守两京驿道,战略地位更加重要,漕粮食盐、军需物资、政令公文、官员士绅出入,大大促进了境内商贸服务业的繁荣。特别是南门外,里下河地区粮食和淮南盐场食盐经南澄子河汇集于此,再经运河转运南京及全国各地,形成沿盂城驿至南城门驿道分布的繁华商贸大街——南门(外)大街。至此,高邮南起盂城驿,沿南北大街和市河中轴线联系南、北运河码头,并向东北延伸至文游台的“十里长街”格局完全形成。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朝廷还在高邮境内设屯田、牧马草场,用于军需、税政。嘉靖元年(1522年),又置“公田”,用于填补官员俸禄及教育费用的缺口。弘治三年(1490年),户部侍郎白昂开凿康济河,明清运河高邮段基本形成。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总河杨一魁主张“分黄导淮”,高邮西部地区众湖联并成一片,形成高邮湖。

漕运带来的经济繁荣,促进了高邮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洪武元年(1368年),知州黄克明在原军衙地基上兴建州署衙门,重建学宫。随后卫署、吏目署、察院、南河廊署、军器局、河泊所等官衙相继建成。隆庆六年(1572年),知州范惟恭督工扩建杏坛,建青云楼。万历四十年(1612年),知州衷诗章建成净土寺塔。“南曲之冠”王磐、“词谱鼻祖”张綖、“明朝诗学正宗”汪广洋深受文坛推崇,为振高邮文风,天启三年(1623年),乡贤王自学等自发筹款,在高邮城墙东南角上建奎楼(魁星阁)。从此,镇国寺塔、净土寺塔,文游台、奎楼,作为高邮城的制高点和标志性建筑,形成了“东西双塔、南北楼台”的特色景观。

明王朝建立时,日本正处于封建割据的南北朝时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北朝统一日本。南朝的武士、失意的政客和浪人失去了依托,于是流落海上,盘踞海岛,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不时侵扰中国沿海,造成洪武末年日渐炽盛的倭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侵犯扬州,高邮知州赵河补筑城墙缺口,抵御倭寇进犯。次年五月,倭寇侵犯高邮,东、南、北门外房舍和盂城驿被烧毁殆尽。隆庆二年(1568年),知州赵来亨在南门外按旧制重建部分驿舍和皇华厅,并在驿旁新建秦邮公馆一座。

朱元璋建立全国统一政权后,以八股文作为科举取士的依据。一批知识分子,他们排斥八股文,转而研究起医学,依旧可被朝廷所用。洪武元年(1368年),高邮州就设立了医学典科,负责为太医院选送名医、主持医药诉讼、诊治疾病、大瘟疫流行时劝募施救。当时尊崇儒学,倡导孝悌,医学又被视为履行孝悌的重要手段,洪武三年(1370年),知州赵原在熙和巷内开办济养院,收养贫病孤寡老人。在“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环境中,高邮医学取得一定成就,名医王三乐著《治闽粤蛊毒诸方》、《运气指明》,周从鲁创制五加皮酒,用于治疗风湿病,造福百姓。

纵观整个明朝,初期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到了中期,“土木之变”使得国力由盛转衰,后期虽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有所复振,但到了晚期,东林党争、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各地民变纷起。终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灭亡。同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大清成为全国的统治者。

顺治二年(1645年),高邮被清兵攻占,境内推行“剃发易服令”,同年,清朝廷在高邮设州。乾隆九年(1744年),正值天下太平,盛世昌隆,知州许松洁奏请户部拨银修缮旧城,并将东、西、南、北四门城楼分别改为挹春楼、宁波楼、朝阳楼、迎恩楼。随着“黄河夺淮”的日益严重,清朝沿用“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治理方略,黄、淮、运相交的南河一带形势复杂。洪泽湖、高邮湖和运河水位升高,成了工部的重点治理地区,并在高邮设工部分司(1678年撤销)。后续虽采取了归江、归海的系列引河工程,运河仍然频繁溃坝,造成高邮和里下河地区严重水灾。为此,康熙、乾隆年间先后在高邮城外建造护城堤数百丈,康乾二帝南巡时,还先后12次经过或驻跸高邮,督察河工视察灾情。

康乾盛世,高邮城市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内街巷格局基本稳定,人口增长,商业繁荣。在扬州等地兴筑园林风气的影响下,明末清初重臣王永吉在城内东南修建了一座占地数十亩的私家园林——蝶园,与奎楼融为一体。王府、孙府、夏府、贾府、杨府等私家花园也各具特色。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高邮的慈善机构逐渐完善,南施药局(1656年)、北施药局(1721年),相继开设。乾隆元年(1736年),知州傅椿又在南施药局开办普济堂和育婴堂,收养弃婴兼诊病施药。文教方面,顺治年间(1638~1661年),"江北名医"袁班(史可法的幕僚)著成《证治心传》(1643年)及《医学心传》传于后世。乾嘉时期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留下“高邮王氏四种”(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的)在训诂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侵占镇江,扬州地区告急,淮扬道台恩龄速派兵驻防高邮,在西门湾(今镇国寺塔所在)、三十里铺东岸、五里坝东西两岸,修建炮台4座。同年,左辉春任高邮知州,当时的高邮城垣坍塌严重急需修缮。正值“鸦片战争”的战败,清政府财政困难,左辉春拿出养廉银(俸禄)并率高邮绅富捐款重修城垣。次年,城垣修缮竣工后复立旧门额,四座城楼再次改名(东、西、南、北四门城楼更名:观稼楼、小黄楼、歌薰楼以及拱辰楼)。到了晚清,内忧外患。朝廷的衰败,太平军的起义,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逐渐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咸丰八年至十一年(1858~1861年),境内多次发生太平军与清军的交战。光绪七年(1881年),高邮运河东堤始竖电杆,用于军政通讯。中法战争,高邮军队尽调边疆。中日战争,江南转运官员在高邮设局,日夜忙于军火运输。

各种辱国条约的签订,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国库亏空,高邮境内各种税收名目、税金增加,民不聊生。如同这腐朽的清政府,高邮的驿站也逐步走向了衰亡。康熙十年(1671年),蒲松龄代笔撰写《高邮驿站》呈文,恳请挽救运转艰难的盂城驿,成效甚微。清中叶以后,驿站职能逐步改由州署行使,盂城驿站转卖给赵姓地主。清末,由于近代邮政的发展,驿站传统功能逐渐衰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高邮设轮船局,次年设三等邮局,取代了驿站多种业务。民国元年(1912年),省都督应邮传部要求下令裁撤省内驿站,次年春天,高邮境内驿站、递铺均被裁撤。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随着“武昌起义”的一声炮响,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清朝统治迅速崩溃,驻清江浦(在今淮安)的清军猝然兵变,高邮随即奉扬州军政分府之令,组织光复。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立国,颁行阳历,统一地方名册,改高邮州为高邮县,2月12日,帝溥仪被迫颁布退位诏书,清朝灭亡。

民国初期(1912~1927年),高邮境内汽车、轮船等现代运输业,邮政、电话等现代通讯业,银行等现代金融业陆续兴起,但因军阀混战,城市格局没有新的发展。民国四年(1915年)二月,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简称巴拿马赛会)在美国旧金山举办。高邮县参展的物品在会上分获二、三、四、等奖。文教方面,从清代,高邮境内先后恢复或创办了珠湖书院、致用书院、时雨书院(赞化书院)和义学。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停止科举后,高邮教育开始近代化转型,先后建立教育会,设劝学所,办师范传习所,广设学校,创办淮海、育才、赞化等三所公立小学堂和一所私立公益小学堂,再到民国时期,兴办女学、创立了县立初级中学、县立初级师范,成为高邮师范学校的前身,高邮重教兴文的传统,有了很好的传承。

民国二十年(1931年)夏季,高邮遭受罕见的大水和台风袭击,国民政府腐败无能、贪官勒索,淹死人畜、房屋无数,霍乱流行,高邮城内萧条凄凉。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十月二日,日寇侵占高邮,高邮沦陷后日寇多次轰炸,肆意烧、杀、抢、掠,任意拆毁店铺民房,还先后成立两个“统制委员会”和五十多个“洋行”,从事各种经济掠夺,城内民居简陋,道路失修,市政和共用设施停滞,百业凋零,给高邮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国难当头,中国共产党率领抗日武装和高邮民众,团结各阶层人士和国民党部队中的爱国官兵,奋起抗敌,前仆后继,一直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高邮战役”取得胜利,高邮境内获得第一次解放。

然而,还未来得及分享这胜利的喜悦,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夏天,国民党军队就在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下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随即进入战争状态,从第一阶段的战略防御,再到第二阶段的战略进攻。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一月十八日,人民解放军取得“淮海战役”的彻底胜利,驻高邮的国民党军当夜全部仓皇逃离。次日,高邮城解放。中共高邮县委、高邮县政府机关随之入城办公,高邮从此进入光明的历史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高邮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人民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城市进行改造、建设,城北及北门大街一带成为市中心。50~60年代,1956年11月至次年6月对大运河进行整治,高邮城西区部分(含西城墙)被拆,城市中心从北门大街沿人民路向东发展,人民路、珠湖路一度繁荣。70~80年代,高邮县城向东扩展,商业网点主要分布在中山路、中市口、县府街(今府前街)、北门大街和通湖路一带。90年代,1991年,高邮撤县建市,高邮市建立。城市建设及经济区继续向东、北、南方向拓展,城区经济中心东移至环城北路(商业街)、通湖路、文游路一带。新的世纪里,高邮城乡的发展仍在继续,而高邮的历史,也犹如这流淌千年的大运河,会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