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中国首个“黄河文化之乡”,凭什么是武陟?

2020-08-17 10:36:12旅游攻略
“铜头铁尾豆腐腰”,黄河的“腰”正是在武陟。在这个危险又脆弱的转折点,黄河自古以来都不大平静。一部武陟发展史,半部黄河变迁图。2013年,武陟县荣膺“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的称号,这里的历史、地域、民风、民俗、文化基因里都浸泡着黄河的影子。

“铜头铁尾豆腐腰”,黄河的“腰”正是在武陟。在这个危险又脆弱的转折点,黄河自古以来都不大平静。

一部武陟发展史,半部黄河变迁图。2013年,武陟县荣膺“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的称号,这里的历史、地域、民风、民俗、文化基因里都浸泡着黄河的影子。


王小米丨文

黄河竟然能在武陟留下这么多痕迹

上周末,小伙伴们一起去了武陟。

带着我们玩儿的旁友老家在武陟,这次特意带我们去黄河边吃黄河鲤鱼。

此时已经是暮色四合。拐了个弯,车灯照亮了路上一块大招牌,“黄河文化之乡,武陟欢迎您。”

四周,是朦朦胧胧的夜色在逼近,而一片空旷,没有高大的建筑,不知身在何方,打开导航地图,果然已经到了黄河边。

到了一个农家院,鲤鱼上来了,味道很不错,与之前吃过的黄河鲤鱼不同的是,这条鱼烧的特别咸香,透着鲜味,一丝土腥也无。

在席间,朋友说,武陟大概有100多个地名与黄河相关。这在整个河南省是罕见的。

比如与黄河洪水有关的有“黄水”村。

武陟北面与修武县交界处的郇封岭,是古黄河的自然堤。

这一带村庄的命名多与古河道有关。相传洪洞移民因分得官府的滩地,就取村名为“官滩”,清道光年间称为“张官滩”,而此后派生出的“东张官滩”,至民国初年因梁姓居多改名“梁官滩”。

中国首个“黄河文化之乡”,凭什么是武陟?

南临黄河、东与原阳搭界的溜村,相传原为几个村落,黄河涨水时村庄被淹没,仅余一片高地,洪水退去后,人们认为是河水留下的地方,就居于其上,取名“溜村”。

还有,苏水寨、东水寨、邵水寨等等,这是因为沁河水流湍急,河岸经常塌方,危及村庄,人们就在河边筑起一道道防水寨子,才得名。

在如今远离黄河的古阳堤外,有大量村名也呈滩区特征,这因为此地是黄、沁河决流经过处。

这些叫冯庵、郭庵、毛庵的村庄,与这一带的邢庄、毛庄、小刘庄等村庄,都是熬碱人定居成村的。

“庵”字很容易理解,据说,在这里垦荒的人扯些茅草折几根树枝,就搭起一个个茅庵遮蔽风寒。

黄河对武陟的影响不仅于此。

清康熙、雍正年间在武陟堵口筑坝时,以姓秦人家的打麦场命名堤坝为“秦厂大坝”。

建于1905年的黄河上第一座铁路桥——京汉铁路黄河桥,还有人民胜利渠和共产主义渠的渠首均位于清代的秦厂大坝上。

黄河第一观嘉应观,是治河史上的标志

嘉应观被称为“小故宫”,果然名不虚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它又名“黄河龙王庙”,在当时建造的时候,就在里面设置了道台衙署,也就是治河官员办公的地方,可以说是早在清朝就设立的“黄委会”了。



大门匾额上蓝色的底微微褪色,上书“敕建嘉应观”,这是雍正皇帝亲笔题写的,据说,这个繁体的“应”少了一个单立人,是雍正故意为之,意思是一人御极,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进门后,御碑亭门上的对联昭示着嘉应观的由来和意义。御碑亭的顶上酷似清朝皇帝的顶戴,建筑别具一格。

中国首个“黄河文化之乡”,凭什么是武陟?

这个亭子里的碑文,是雍正皇帝亲手所书,不仅详细讲述了建筑嘉应观的原因,还真诚表达了敬神勤民、祈求黄河安澜的赤诚之意。


在建造嘉应观的时候,河道总督齐苏勒奉皇帝之命调来宫廷御匠和豫、鲁、晋、陕、皖五个省份的民工,四年才建造完成。

不仅如此,每年霜降之时,河道总督都会在这里祭祀河神。

为啥雍正在即位之初,国库空虚的情况下斥巨额白银如此殚精竭虑地建造嘉应观,不惜用上了皇家的规格,还亲自书写匾额和碑文呢?

当地有一个野史传说,在嘉应观里大殿里供奉的,是雍正的大爷,也是嘉应观的首任道长牛钮。

传说雍正修建嘉应观的真正原因,就是为其皇叔牛钮。

治河的钦差牛钮,在武陟河工中,功列第一,但在《清史稿》中,其他参与治河的朝廷大员均有传记,唯独没有他的传记。

史学者认为,治河的牛钮就是皇子牛钮,其为顺治与宫女巴氏所生的第一个皇子,在宫廷斗争中,母子被赶出宫。

传说出宫的皇子流落到武陟,在康熙视察武陟时,与康熙相认,但其不愿进宫;在康熙老年时才出来帮助治河。

雍正即位后,出宫的皇叔已无法恢复身份,也无法再在朝廷安置,就建了嘉应观,为其最终归宿处。

这就是嘉应观为何按照皇家的待遇建成故宫模样,而且还在中大殿彩绘65幅龙凤图的原因。结合雍正书写的少个“人”的嘉应观匾额,大概也是皇帝对皇叔的警示吧。

另外一方面,黄河的事儿是大事,尤其是在武陟这个特殊的地方。黄河安,天下宁。

嘉应观所在的焦作武陟,地理位置上处于豫北怀川平原地带,北边是巍峨的太行山,西边是有“小黄河”之称的沁河。

中国首个“黄河文化之乡”,凭什么是武陟?

这个位置十分险要。



黄河沁河在此交相为祸,一度数次决口,洪水不仅可以淹没新乡、彰德、卫辉等地,而且经卫河流入海河,直逼京畿,形式严峻。

本来,黄河就很善于决口、淤积、迁徙。所以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602年的周定王五年至1946年的2548年间,黄河曾决溢泛滥1593次,大改道26次。

武陟境内的黄河流程长达近百里,河床也极易迁徙不安,泥沙经常淤积,导致河床一度大幅升高,这样很容易就崩了,所以全靠黄河大堤。

沁河是黄河的一个支流,河口就是从武陟流入黄河,也是淤积严重,水灾频繁,在武陟这个地方,人民自古就很苦。

所以,雍正皇帝才会如此重视嘉应观的建造,这也是来自上层的治理黄河的决心和表现,现在可能觉得没什么,可是在当时,对民心的教化和凝聚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黄河的安定,是武陟人自古最大的心愿

我们去的时候有些晚了,但仍旧可以看出孔雀绿的琉璃瓦极具国风,嘉应观又名“黄河龙王庙”,所以供奉的有龙王、禹王、雷公电母、风神雨神,还有风水台。

由于黄河长期以来的不平静,特别敬重神灵和祭祀成了武陟的地方特色之一。

武陟境内庙宇众多且历史悠久,比较知名的有千佛阁、妙乐寺、崇宁寺、禅安寺,吉祥寺、城隍庙、护国大寺等等。

现在想来,民俗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寺庙神祇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当人们无法抵御频繁的洪涝灾害时,只有祈求各路神灵护佑黄河安澜,风调雨顺,从而形成了浓郁地方特色的祈祷文化。

这是很能理解的,古代人民太苦了,找不到任何依靠,武陟民间几乎村村有庙,家家敬神。

解放前,武陟的大虹桥乡小官庄村,只有一户人家,可是就有两座庙,所以流传下来一句民谚“小官庄三家人,两家不说话”。

也是因为敬重神灵,所以武陟最大的村庄,大司马村历史上有三百多家生产各类香烛,也是全国香烛主要生产供应基地之一。

一进村,你就会发现满大街都在晒线香。

同时,大司马有十三座庙宇。有佛教的、道教的,像文昌阁、魁星楼这些儒教的庙宇也一应俱全。

武陟还有一个以祈雨为主题的“青龙宫”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龙宫庙会在武陟热闹非凡。

庙会以青龙宫为中心,村内各条大街,村外空地,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每年都超过十万人次。


中国首个“黄河文化之乡”,凭什么是武陟?

图片来自胖鼠


扭秧歌、踩高跷、撑旱船、舞龙、舞狮、赶“毛驴”、背桩、还有各色非遗民间艺术,杂技、变脸、剪纸、捏面人、吹糖人、糖画、皮影戏以及魔术。



又比如说,武陟人在庙会上看的盘鼓。

中国首个“黄河文化之乡”,凭什么是武陟?

自古在治理黄河的历史中,当地一直有堵口筑坝时以鼓催阵的习俗。

武陟盘鼓以大鼓大镲为主奏,表演时胸前挂鼓,手持鼓槌,持镲者分列鼓队两边,指挥者手持龙旗,其节奏变化丰富,表演行走自如。

在表演中,还加上了舞蹈、武术的动作,场面壮观、振奋人心,有着浓郁的黄河文化特色。


在武陟,现在的黄河什么样?

嘉应观后面,则是傅作义办公旧址。这里,原来是傅作义和原苏联专家治理黄河指挥部,第一任水利部长傅作义曾在这里办公。


同住于此的还有首任黄委会主任王化云、苏联住中国首席水利专家布可夫、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地质学家冯景兰。

旧址处有一块石头上,写着“人民胜利渠建设指挥部”。

1942年,日本侵略者为进一步掠夺我国物资,强迫武陟人挖渠通航,定名为引黄人卫渠。由于遭到激烈反对,未能如愿。

解放后,由黄委会规划设计,改为发展农业生产、兴利灌溉的“人民胜利渠”。该渠于1951年3月破土兴建,1952年4月12日启闸放水。


人民胜利渠位于黄河下游的最上端,与邙山黄河游览区隔河相望。

它是黄河下游创建的第一个灌区,自此,黄河终于在武陟开启了有利人民的历史,灌溉受益范围涉及武陟、获嘉、新乡、原阳、延津、汲县和新乡市郊区。

黄河安定了,因为祈祷风调雨顺而衍生出来的民俗却留了下来,如果你去武陟逛庙会,绝对很过瘾。

今年,国道234焦作至荥阳黄河大桥也已建成,即将于近日通车。这个黄河大桥横跨武陟县小董乡、大虹桥乡、北郭乡三个乡镇共11个自然村,全长26.4公里,是继运宝黄河大桥、东明黄河大桥、官渡黄河大桥通车后,今年河南投入使用的第四座黄河大桥。

届时,黄河两岸联系将更加紧密,郑焦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提速。

这些都是黄河给武陟带来的,从泛滥到安定,武陟与母亲河心心相连。


(图片来源于网络)


//////////


王小米

女,90后

豫东小地方人,摩羯座,猫奴


豫记·甄选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书微信

进入“豫记·河南好物群”,获取更多豫地风物。

(添加时请备注“豫记好物”)

THE END

欢 迎 投 稿

邮箱 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salome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