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北京胡同记忆多!初冬研学京城胡同,感受温暖人文风情

2020-08-17 08:49:04旅游攻略
无论你是北京土著、还是来到这里的外乡人,或许你只是想在这里驻足片刻;我们每个人对于北京的胡同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情怀。北京的胡同,布局上大多正东正西或正南正北,走向横竖笔直;从而构成了十分方正的北京城。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反映出不同的人文风情。

无论你是北京土著、还是来到这里的外乡人,或许你只是想在这里驻足片刻;我们每个人对于北京的胡同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情怀。

北京的胡同,布局上大多正东正西或正南正北,走向横竖笔直;从而构成了十分方正的北京城。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反映出不同的人文风情。

从菜市口出发


菜市口名气大多是因为那曾是杀人的地方,是刑场,有不少名人都是被斩首在此。无数个电视剧中都会提及菜市口,因为这里在旧时曾经是皇城的刑场。

现在的菜市口,早已和刑场没了关系,但它周边的胡同却是老北京南城的经典。整个片区以寺院和会馆文化为主线,将胡同生活与历史联系在一起,意蕴非凡。

该区的西侧,有享誉佛教界的法源寺,它不仅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因此在其周边的胡同里,也充满了浓郁的寺院文化气息。法源寺的西侧有著名的牛街清真寺,还有清真女寺。这些寺院不仅是难得的历史建筑遗存,更重要的是,它们至今仍然发挥着寺院的重要作用,传播着佛教和伊斯兰教。


此外,会馆文化也是这一片区的看点。像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珠朝街的中山会馆、烂缦胡同的湖南会馆等,都是在北京胡同历史上数得着的建筑;会馆文化充满在该片区的若干胡同中。虽然这些会馆大多已成为居民院落,但很多建筑保存完好,它们依旧在时代的变迁中忠实地记录着历史。

从东单出发

东单是北京的一处地区,位于东城区长安街、东单北大街、建国门内大街之间的十字路口。因昔日在那里有一座牌坊而名。

在东单的过街天桥上,有两个烫金大字“银街”。这“银街”显然是相对于附近王府井地区的“金街”而言的。尽管是“银”不是“金”,但能称得上“银街”这个称号,也已经很了不起了。这里的商业味道自古有之,它和西单一起成为长安街沿线上对称的两大商业区。

东单片区的胡同因为历史上的繁华,因此这里的深宅大院也相对较多,而且绝大多数胡同都很规范、笔直、宽大;派头十足。东单的胡同,可谓街巷够老,院子够大,老树够粗,门楼够精,雕刻够美。


礼士胡同、演乐胡同、史家胡同、干面胡同、禄米仓胡同、东堂子胡同、外交部街……这些胡同构成了东单胡同区的精髓。当我们漫步其中,此处不仅讲诉着既往的故事,也展示着胡同鲜活的现在。

东单地区的胡同,从北向南好像是一部演变史,从古代讲述向现代。北部的礼士胡同等多是清朝时的遗存,而南部的外交部街、赵家楼等胡同,则记录了近代史上一个一重要时刻。

来到东单,除了购物,别忘了到附近胡同转转,那里的街巷深处珍藏着老北京的一串串故事。

从东四出发

东四,位于北京东城区中部,东四北大街东侧。元代称十字街。明代于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楼式木牌楼。又因位居皇城之东,故称东四牌楼,简称东四。牌楼随时间消失后,东四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而东四地区的若干胡同就排队叫做东四头条、二条、三条……一直到东四十四条。东四的十条的东口就是原来东四牌楼的位置,后来城市改造把这里拓宽了,十条就成了大街。

现在,那些精美的牌楼都不在了,但东四地区的现存街巷依然是北京很“牛”的胡同:这些胡同里深藏着经典的老院及名人故居,还有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说起东四地区最经典的胡同,那非东四三条到八条莫属,同时这里也被认定为北京胡同保留最完整的传统居住区。

此外,在东四十四条以北,还有新太仓、九道弯等胡同,相比而言,这里则显得“乱”了很多,可有意思的很,有些胡同绕来绕去,进去就再难出来,可以去九道弯走上一次,体验下“找不到北”的感觉。

游走攻略


东四头条至十四条都是东西走向,很容易让游人遗忘那些连接它们的小支巷,这些小支巷虽然看上去没什么气势,甚至显得有些破旧脏乱,但一些院落及小巷的感觉还不错。下面提到的铁营胡同即使如此,此外月光胡同、月牙胡同等也都不错。

孚王府大门在朝阳门内大街上,后墙即东四三条的南墙。道光皇帝幼子奕在1850年封为孚郡王,居于此处。因其排行第九,俗称“九爷府”。府内建筑众多,大多尚存。

东四十四条65号的影壁上仍画着毛主席像,这在北京胡同中已少见了。

东四十条路口东南侧的22号还保存有南新仓,此为明清两代皇室仓库之一。其梁柱用材使用了元代仓廒旧料,保持了明初的仓廒原构,成为北京现存为数不多的历史仓廒实物。

东四六条崇礼旧宅不对外开放,而且有保安分别在几个宅门处执勤,即使拍照,有时也会被阻拦。

从新街口出发

新街口,这个名词已经成为二环内西北角地区的代名词,而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另一个名词“护国寺”的天下。如今,大多北京人都能说得上新街口的位置,但提起护国寺就哑口无言了。的确,护国寺只剩下了一座大殿,其辉煌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周边护国寺街、护国寺小吃、护国寺旅馆、护国寺副食品店等建筑的存在,依然展示着当年曾有的繁华。

如今的护国寺只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地标,除了护国寺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那里喧闹的旧事早已无影无踪了。倒是在新街口大街两侧兴起了现代商业,尤其众多的特色小店,成为众多年轻人淘宝的好去处。

和北京胡同经典的东四、西四、后海等地区相比,这个片区的建筑明显有些相形见绌,整个片区特别像样的大宅院的院数量甚至抵不上一两条经典胡同。但是,这里胡同保持着良好的原生态,尤其是护国寺大殿周围,曲曲折折的小巷子让人体会到一直以来的历史味道。那个让人浪漫且让人心动的胡同名字“百花深处”,还有深藏老舍先生故居的“小杨家胡同”,气派的“棉花胡同”……其美好的感觉不言而喻。

游走攻略

西海,也称积水潭,与后海通过德胜桥相连,这里在元代时曾设有水关,西海西北角建有镇水观音庵,后改为汇通祠。汇通祠已于修建地铁时全部拆除,现已重建。

西海周边现留有不少历史遗迹。西海北沿29、30号是三官庙,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又称三元大帝。道教称三官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即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管解厄。旧时北京共有三官庙、三元庵、三官殿等30余处,这里的三官庙保存较好,现为民居。

西海南沿48号有普济寺,也叫华佗庙。清康熙年间曾为大学士明珠家庙。现为民居,有20多间文物建筑。

德胜门箭楼,与前门箭楼一起,是仅存的两处研究古代都市布局,城防设施的实物资料。德胜门箭楼素有“军门”之称,是京师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1450年明朝民族英雄于谦在这里浴血奋战,使蒙古军溃败而逃,保住了北京。正园德胜门位于大军出发北征的必经之道,所以才被命以谐音“得胜”的吉利之名。

德胜桥建于明初,桥将积水潭一分为二,桥西称积水潭,桥东称什刹海。清代北京著名的“镇海三宝”之一的镇海神牛就在得胜桥下,镇海神牛是由德胜桥四周寺庙规制最小的永泉寺,于清同治年间联同桥西真武庙,两家集资在德胜桥西桥洞上嵌刻的迎水兽,桥存留至今,迎水兽已无存。

小杨家胡同8号是老舍故居。老舍出生在此,在《四世同堂》小说中也描写过这条胡同。小杨家胡同的西口在新街口大街上,极为窄小,注意盯好街边的路牌,一不小心就会错过。

三不老胡同6号是郑和故居。明永乐年间,“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之后,这条胡同就改为“三保老爷胡同”,后逐渐谐音为“三伯老胡同”和“三不老胡同”。目前郑和故居原貌改变较大,只有部分老建筑尚存。

护国寺街9号是梅兰芳纪念馆,是当代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1951-1961年在北京的寓所。该馆现存有剧本、图书、照片等文物。票价10元,周一休息。

徐悲鸿纪念馆在新街口北大街53号。此处原址是徐悲鸿的故居。目前馆内陈列着徐悲鸿的多幅名作。票价10元,周一闭馆。

西海西沿郭守敬纪念馆在汇通祠内,为社科类专题人物纪念馆。周一闭馆,票价2元。

大半截胡同17号院有棵大榆树,春天的枝丫伸出路外,触手可及,这在大都市里很难见到。

从宣武门出发

宣武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名人故居既保存了传统精华,又赋予了时代内容。这里的胡同不那么气派,但小有小的灵气;也不是特别出名,但自有韵味。

由于原处传统的居民区,所以,胡同中的遗存依然充满古老的气息。像头发胡同,胡同名称从明代起就沿袭至今;像抄手胡同,在老北京若干个以“抄手”命名的胡同中,已成为最“正宗”的“抄手”;而新文化街39号院、众益胡同的5号院均以原始的木制小楼向世人展示着历史的生存状态。

因为与长安街、西单等北京城的核心地带为邻,因此近现代的历史也在向胡同中渗透。新文化街的鲁迅中学、文华胡同的李大扎故居、文昌胡同的张雪玲行辕等,还有大街的名称“佟麟阁路”,无不通过一个个名人展现着近现代历史的一幕幕。

更值得一提的是宣武门的南堂和佟麟阁路的中华圣山会教堂。这两个教堂的存在使宣武门周边充满了西式的味道,教堂高高耸立,与传统的胡同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并交相辉映,使中西文化得到有机融合。既保留古朴风韵,又包容近代历史和西方文化,这就是宣内胡同的性格。

游走攻略


南堂,也叫宣武门教堂。它是北京历史最久的天主教堂。宣武门天主堂共有三进院落,大门为中式建筑占据了教堂的第一进院落,其后的东跨院为教堂的主体建筑,西跨院为起居住房。教堂主体建筑为砖结构,面向南方,正面的建筑立面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三个宏威的砖雕拱门并列,将整个建筑立面装点得豪华而庄严,整个建筑里面磨砖对缝,精美的砖雕随处可见。教堂建筑的室内空间运用了穹顶设计,两侧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整体气氛庄严肃穆。1996年宣武门天主教堂列名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圣公会教堂在在佟麟阁路85号,是北京地区建设较早、规模较大的基督教中心教堂。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屋顶为中国式坡顶,顶部有2个八角亭作为天窗及钟楼。2004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即文物建筑本身。

受水河胡同16号宅院内有个刘韧剪纸屋,门上有招牌,还有中英文对应的告示牌,每逢六、日对外接受参观。

从国子监出发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这里位居老北京城的最东北角,是历史留给现代人的极为有价值的胡同片区之一。这条街也是北京城最适合散步的街道之一,尤其是夏日,绿树成荫,舒适恬静。老北京的素美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与此相比,临街而居的雍和宫里更是热闹非凡,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雍和宫东侧的柏林寺以及通教寺则进一步加深了该片区寺院文化的色彩。

雍和宫建筑群的形成,在清代的历史上,前后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历王府、行宫、庙宇三个时期;时至今日,建筑历史三百一十五年(1694——2009)。

雍和宫

殿宇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礼旃檀之像”;春来丁香玉兰花影扶疏,满园芬芳;夏日盆盆荷花亭亭玉立,香气盈溢;入秋核桃银杏果实累累;冬季苍松翠柏白雪压枝,可得四时之雍和景象。

通教寺在东直门内北小街的针线胡同内,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它最早为明代一太监创建,清代明改建为尼寺,更名为“通教禅林”。1941年时,由尼僧印和为住持。这时庙已破败,殿宇倾圮,佛像残毁。1942年,开慧胜雨接管后,四处募化,对该寺进行了扩建。将山门改为坐西朝东,又迁移寺庙周围的居民,庙区扩大到4亩多地(近300多平方米),还将庙更名为“通教寺”。

雍和宫北侧,隔着北二环就是地坛公园,地坛,又称方泽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为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坐落在安定门外东侧,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地坛是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祗神”之场所,也是中国最大的“祭地”之坛。


北京胡同里弄的地方特色,大部分形成于元、明、清三个朝代,是了解北京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最好去处。

幅员辽阔的中国,还有很多风物不为人知。跟随“玉兰旅行”,带你见识地道的中国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