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成都丨土桥清真寺:大隐隐于三环

2020-08-10 16:19:11旅游攻略
土桥清真下寺西北三环以外的土桥社区,有两座建于清代的清真寺,因地处城外,而保存完好。1.小镇上的清真寺土桥社区紧贴着西三环,在磨底河东面。土桥是从前磨底河上的一座小桥,它并不是由土筑的,而是一座铁板桥,后来河流改道向南,土桥也就随之消失了。

土桥清真下寺

西北三环以外的土桥社区,有两座建于清代的清真寺,因地处城外,而保存完好。

1.小镇上的清真寺

土桥社区紧贴着西三环,在磨底河东面。土桥是从前磨底河上的一座小桥,它并不是由土筑的,而是一座铁板桥,后来河流改道向南,土桥也就随之消失了。

西三环的清水河,清水河应与磨底河同源,两条河流在西面靠得很近

早先时候,土桥镇叫作金泉乡,金泉是一口早已消失的水井,传说牛郎赶的那头老牛就被封在那眼水井中。它的面貌既不同于中国的大部分乡镇,又与无数都市边缘的小镇极其相似:正处在城市化的当口,土地与农田因城市的扩张而被吞并,新修的道路将广阔的土地分割成许多地块,变成一个个“项目”,然后建起社区、学校、医院、超市以及其他建筑;然而城市化的进程不能一蹴而就,许多土地仍荒着,一个社区或许被几块荒地包围,土桥的人并不少,有时却依然让人产生一种“荒凉”的感觉。在那些摩登建筑的衬托下,稀稀落落的旧楼与瓦房显得更加渺小。热闹的城市景象背后,土桥落寞的底色若隐若现。

金科北路·土桥社区,土桥的面貌既不同于中国的大部分乡镇,又与无数都市边缘的小镇极其相似,热闹的城市景象背后,它落寞的底色若隐若现。

因靠近水井坊酒厂,整个土桥都弥漫着极其浓郁的酒糟味道,尤其在雾气重重的阴雨天里,馥郁的酒糟气味掺杂在氤氲的水汽中,使人更加无法摆脱。

在宽阔的道路之间,大大小小的工地相连,高楼成群结队地涌出。这种场景下,突然出现一座飞檐四举的寺庙,就显得格外扎眼。寺门的牌坊乍一看应是新筑的,或者是不久前刚刚漆过,飞檐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一种惨白的姿态。凑近了瞧,牌坊上的漆画笨拙且粗糙,颜色过于浓重,又涂抹得很不均匀。牌坊上写着四个大字:清真上寺。

土桥清真上寺,始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六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土桥清真上寺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穆斯林教众集资而建。在金牛坝附近,还有一座清真下寺,与上寺仅隔一千米。上、下寺的叫法并无尊卑或等级之分,只是根据河流的流向而定。事实上,下寺还要比上寺早建六十余年。

我曾在西宁的东关清真大寺目睹伊斯兰教的礼拜。东关清真大寺能够同时容纳三千多人进行礼拜,然而每逢礼拜,数以万计的穆斯林涌入东关大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能在寺外当街礼拜,所携带的方毯相连将街道完全覆盖。因此,清真大寺周围的几条街道不得不进行交通管制,禁止机动车进入。放眼望去,整条东关大街完全被白色的礼帽占据。

土桥清真上寺

只是可惜,去土桥的那日不是礼拜的日子,未能赶上阿訇与人讲经。穿过牌坊进入清真上寺,清真寺内部古朴素净,与门外牌坊的艳丽出入甚大。寺中静得出奇,听不到一丝声响,也看不见一个人影,使来人的心瞬间平复。清真上寺的伊斯兰风情并不显著,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筑:四合院的形制,木质结构的房屋。大殿与两侧厢房由回廊连接,天井中有两条小径,交叉成十字状,将天井分隔成四块花圃。适时,阳光恰好从古柏的缝隙中漏下,同地上的阴影织出一张网,使古寺看起来更加神秘而幽静。

土桥清真上寺内部庭院,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四合院建筑,从外部几乎看不到它的伊斯兰风情。

土桥清真上寺大殿

清真上寺中有众多匾额,多由清代回族军官所赠。大殿中有“世守良规”一匾,雍正十二年,果亲王允礼奉旨前往康定处理七世达赖喇嘛返藏事宜,驻留成都时,他为鼓楼清真寺题赠“世守良规”与“世法源流”两块匾。原匾曾存放于皇城清真寺,文革期间被毁,清真上寺中的这块匾则是光绪年间由回族官员马忠龙敬立。

廊房一旁,有一副在穆斯林中广为流传的对联:当初谁解生如寄,到此方知死是归。据伊斯兰学者王孟扬的回忆,这副对联出自北京教子胡同清真寺伊玛目(阿拉伯语中意为领袖)安镜泉之手,对联的横批为“梦醒”。这副对联最早是教子胡同清真寺中南亭的柱联,为穆斯林亡者洗尸之用,说的是伊斯兰教的生死观。

土桥清真上寺中的匾额,清真上寺中有许多匾额,多为清代的驻川回族军官所赠。

整个下午,我都坐在寺里,只见过一人匆匆进来取了些东西,又匆匆离去。这种静谧在城里其他地方很难寻到,如此环境中,人的大脑完全放空,便感到无比轻松。若说有什么“打扰”,寺中有一对猫兄弟,还是半大的奶猫儿。较小的那一只极为黏人,人走到哪儿,它便要跟到哪儿,温声细语地念着“喵儿~喵儿~”,就像在恳求一般,让人不由得心生怜爱。

清真上寺中的猫兄弟,极为黏人,温声细语地念着“喵儿~喵儿~”,就像在恳求一般,让人不由得心生怜爱。

清真下寺就在上寺的东南方向,正对着金牛坝,两寺相距只有一千米,都在金牛大道的西面。我专门寻了一日去清真下寺,却发现这座清真寺已为土桥穆斯林养老院所用,平日大门紧锁,只能从外打量,看上去比上寺的建筑还要精致一些。

土桥清真下寺

2.土桥回族餐馆

清真上寺的牌坊连着一排瓦房,这是一幢看上去非常奇特的建筑,说是房子,却又像一道长长的走廊,前排没有墙,全靠廊柱支撑。

这排瓦房中,一半是卖竹制品的商店,一半是回族人开的牛肉馆子,几家只挂着“回族餐馆”或是“清真餐馆”的招牌。城里回民所开的牛肉馆,多数打着“皇城坝”的旗号,而土桥并非如此,大概是他们对自己的土桥牛肉十分自信,而无需用“皇城坝”的噱头揽生意,又或者是,皇城坝的牛肉就是打这儿传过去的呢?除了牛肉,这里的腌卤风味也十分地道。

清真上寺的牌坊连着一排瓦房,这是一幢看上去非常奇特的建筑,说是房子,却又像一道长长的走廊。

清真上寺周围的回民餐馆,卤牛肉是成都回民的一绝。

我挑了一家看上去最旧的馆子进去,比“苍蝇馆子”的环境甚至还要差些,门口摆着肉摊,大垛大垛的牛肉吊在垂下来的弯钩上,以显示肉源的新鲜。进了店,拌牛肉、卤牛肉、拌肺片、牛肉汤各要一份。这家餐馆拌凉菜,并不在后厨,就在门口一辆改装过的推车上,几个盘中放着卤好的牛肉和肺片。服务员把牛肉片捞到盘子里,再撒一把芹菜、花生和炒过的干海椒,接着浇满满一碗红油上去,这便算做好了,因此上菜的速度奇快。

四川的餐馆上拌菜或是拌面,总是习惯囫囵着端上来,将上面的料与底下的食物分开,食客要自行拌匀。在小碗中拌匀一大份食物并不是件易事,尤其是当这份菜肴还带着一些汤汁时。我曾因为拌不匀面条而被本地朋友取笑过,“一看你就不是我们四川人。”因此,当这一份满满当当、漂着红油的拌牛肉端上来时,我小心翼翼,溅起的红油可不会对衬衣留情半分。看到所有干海椒终于均匀地铺在了每一片牛肉上,这才松了口气。

一口下肚,口味比预想的要淡得多,咸辣的味道并不重。牛肉已被卤得很烂,好处是易嚼,坏处则是牛肉尚未嚼出味道,便顺着口腔和食道下肚了,嘴中满是佐料的辛味和油香。若要尝这牛肉味,需得多嚼几遍,才能把牛肉的鲜香味给榨出来,不至于被红油与佐料盖过。最好再配上熟花生和嫩芹菜一道嚼,既脆且韧,兼有花生的酥香与芹菜的清香。

回民餐馆的拌牛肉

拌肺片的味道与拌牛肉大致相同,只是口感上更脆、更有韧劲一些。卤牛肉是单一份牛肉片,再加一碟海椒面,四川人称之为“干碟”,适合下酒,单吃有些柴,比拌牛肉少一些味道。唯独牛肉汤我有些吃不惯,似乎只是牛肉片在清水中煮了一道,又放了一些芹菜,汤水显得油腻,除了略微的膻味,几乎没有任何味道。

那天是国庆节,餐馆下午要放假半日,老板心事重重,似乎着急打烊,我也就不好再多坐。客人走了,老板赶忙合上木板门,操起白粉笔写了两行字:今天下午休息,明天照常营业。

馥郁的酒糟味道穿过浓重的雾气,餐馆老板踉跄的背影渐行渐远,或许这就是土桥的浪漫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