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瞩望广阳山

2020-08-09 11:12:35旅游攻略
1独特的名山广阳山位于渡口村北,渡口川之隘口,扼丘陵入山之要,当沙邑丘山之中,山体雄奇,景色优异,远近知名,独具特色。广阳特色,首在山名独特。广阳山之名,由来已久。是山雄居渡水之北,崇隆百仞,盘礡高耸,而东西绵延,诸峰联排,广袤几二十里。

1

独特的名山

广阳山位于渡口村北,渡口川之隘口,扼丘陵入山之要,当沙邑丘山之中,山体雄奇,景色优异,远近知名,独具特色。

广阳特色,首在山名独特。

广阳山之名,由来已久。是山雄居渡水之北,崇隆百仞,盘礡高耸,而东西绵延,诸峰联排,广袤几二十里。沙河志书载,该山自晨至晚,山之左右上下广受阳光,故名广阳山。

以广阳名山,有很文雅很贴切的意蕴。在广大北方,背阴向阳、避暗喜光,是典型的雅居之所,乐住之地,我们的先人没有将这座东西一道,峭壁直立的山体,以贯常的象形方式命名,而起了如此温舒的山名,确有韵趣。

韵味之道,在于广阳山之状貌、之体态,有普被光照的山形地势。

从御路远眺广阳山

有一年早春,微风轻寒,晴空万里,笔者从五里碑经御路回程,车辆驶过将军墓,渐近御路,偶然举目窗外,发现西部山峦磅礴壮阔,峰岭毕现,卓然可观。而广阳山体与视界平行,阳光氳氤,全然目中。广阳山之顶,不是寻常所见的模样,如民居歇山顶脊,由中部向两侧倾斜,而是两峰恰在山阴起脊,坡势自西北向东向南漫衍开来,均匀降阶,山顶全然而为向阳的一坡,与整个山体一同沐浴在春晖之中。

为了验证那一刻的远距离印象,我与好友相携,先后两次攀爬广阳山,攀绝壁,历蹬道,绕诸峰,自罗汉洞登顶,东北迄称湾而西,出两峰如墙之背,达渐凹,经寺庄沟谷,绕回至渡水畔岸,广阳山脚,察山观势,深入体悟“广阳”之意。


广阳山顶之白崖怀

广阳山“广受阳光”,的确准确之至。除了山顶的大幅滩面向阳倾斜,广阳山东部山体侧向东北,而西部自谷口起始,沟壑一道斜向西北,直达渐凹村,整个山体东西大致呈“凵”形散布,即使太阳西斜,也不会影响阳光对山体的播照。

“自晨至晚,广受阳光”,那个冠名“广阳山”的先人,真是纯粹之至!雅致之至!高明之至!

广阳山的特殊,还在于区位独特。

在沙河地理中,渡口与广阳山的地理位置相当特殊,太行山脉在此与丘陵交汇,错壤衔接,稍为留意,则可知以此为界,东西两向地貌大不相同。其西皆高岸深谷,峰峦叠嶂,悬崖峭壁,沟壑纵横,乃典型之太行山区。迤东则丘陇漫衍,坡岗错列。故此山做为沙河东西地形地貌的自然分界,尤为显著。渡口川水,是沙河上游主要支流,六千~八千多万年前,随着燕山、太行山造山运动结束,“渡水”在太行腹地蜿蜒形成,澎湃至此,西来北折,被广阳所阻而东,谷口所缚,渐趋稳流,形成沙河唯一的一条可供舟楫往来的的河段,“渡口”由此诞生,成为沙河中部沟通东西的首要通道。广阳与渡口辅车相依,互为表里,早已作为沙河地望的一个显著标志,载入史册。

古代摩崖诗

人们给予广阳山更多钟爱的另一个原因,是其雄拔的山体,这个特点使广阳山从古时起,就获得了它应有的荣耀。在沙河乃至冀南,广阳山以山势雄奇、环境幽静、风景优美,闻名远近。渡水于山脚东去,日夜奔湧,仰面而视,峭壁直立,排列如墙,即山之向阳正面。一年四季,景随时移,都有引人入胜的风景。阳春时节,暖日浴山,草木先芽,涧花报晖,青鸟对鸣,生机勃发。炎炎夏日,绿树映潭,清嵘峻茂,山幽峰静。河水漂疾,泠泠作响,清风徐来,崖壁生凉。序至三秋,长烟一空。天地壮阔,山水涵情,西望山峦雄峻,镇若城垣,东眺丘溪漫衍,梯田层叠,禾稼毕登,铺展锦绣。冬季到来,寒气弥野,大地清肃,而此处背风向阳,日光普照,温煦如春,别具风味。自古以来,远近宾朋、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慕名前来,到此登高望远,寻幽揽胜,留下了许多春花秋月、状景咏怀的诗词歌赋。

广阳山老君洞

据了解,自古以来,广阳山应该是沙河诸山中被诗词吟咏最多的名山。粗略统计达数十首。穿通天桥,上老君洞,悬崖峭壁上,不经意间,就有摩崖石刻,或绝或律,长短不一,虽时光磨沥,文字斑驳,仍轮廓清晰。这些诗词,或来自京师部寺(御史郞刘良卿),或来自名人隐士(申涵光),或来自地方长吏(顺德知府张时、沙河数位县令),皆登高揽胜,状景生情。他们的文笔,让数百年后的今天,知道了它不凡的履历,使我们不仅看到了一座自然奇山,也得到了一座文化名山,广阳山由此成为沙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重要标识。直到如今,广阳山仍是诗词书画中的重要角色,一如明代隆庆年间的县令萧泮的诗:万仞当空壁立秋,山色水声自悠悠。何如谢却人间事,赤脚骑牛洞中游,是仁人志士陶冶情操、寄情抒怀的重要场所。

萧泮吟咏之处,乃广阳山腰之老君洞,相传此洞为道家始祖老子修行之所,有人考证为老子出关后六年的最后归宿地,当代歌词作家乔羽欣然命笔,题其洞壁“老聃修行处”。老君洞下原有广阳庵,为道士修行之处,碑刻记载,广阳庵在元代天统和至正年间,为“管勾人”庞弁之、程辉之两次重建,大明天顺三年(1459年),道士常福贵重修时,增释道二家,移“太上道德天尊”神像于“殿后石室”,名“三教堂”,盖为老子修行之源,亦现代“三教堂”之渊薮。史载老子为周王室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学问该博,思想深奥,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周礼,晚年西出函谷关,为关守尹喜挽留,写了五千言《道德经》,方西奔关中(此时关中已为秦国所据)而去,不知所终。以上是史载和学术确证的老子的大概生平。其生卒早已不详,向西出关后如何转道广阳山不得而知,今人如何确证为“最后六年”也未审其祥。广阳山有圣人之迹,亦沙河之莫大际遇。

2

敇建的寺院



漆泉寺大殿遗址

如果说广阳山老子之踪尚有榷惑,漆泉寺却是无庸置疑的古代名刹,据传是沙河惟一由皇家敇建的寺院,下发诏旨的,是古代中国文治武功排名第一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而封峦寺是守仁大师凭一己之力筹资建造,之后由宋真宗在大中祥符间御赐名号,其建寺之由与漆泉寺相比,大不相同。而且,时间也晚了三百多年。这个历时一千多年的古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彻底毁坏,由于它的数十通碑碣大多毁损不存,给今天留下了一堆虽然遗憾却引人入胜的迷团。

漆泉寺位于广阳山西麓、主峰天顶山之下,今天寺庄村东一公里远的深谷台地上,座北朝南,三面环山,虽处谷地,却地势轩敞,清静优雅。根据现场遗存的基址勘查,寺院由三层阶地上的五组院落组成,即南院、东西院、北院和北西院,据说北院主殿高大巍峨,庄严肃穆,整个個寺院规制整齐,结构完备。其东南墙外一隅,凿有水井一眼,井中有泉常年奔涌,遇旱不涸,从井口望去,水色黑亮如漆,故名曰漆泉寺。

漆泉寺的创建时间,是目前无法确证的第一个问题。至少到明代中叶,即己无稽可考,成为疑案。寺内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石碑,立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由刚正倔犟、辞职回籍的解州知州沙河举人孔天叙所撰,碑文载“漆泉寺古刹也,创建不知何时,考旧记重修于大唐间,尉迟敬德监工为之尔”。上世纪三十年代王延升主笔修撰民国县志时,曾广采旧闻,留有《采访册》,明确指出漆泉寺重建于贞观五年,即公元631年,但未审何据。他记载漆泉寺有唐贞元年间的《大唐广阳漆泉寺故觉禅师碑铭记》,贞观五年说很可能来自此碑。近年来有学者研究指出,漆泉寺可能创建于五胡十六国之初的石赵时期,即石勒定都襄国(今邢台)之后,石勒和石虎都崇尚佛教,沙河恰处畿甸之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无论如何,漆泉寺属沙河最古老的寺院之例,历史相当悠久。

第二个迷案是建寺之因。当今最正统、最流行和影响最大的说法,是唐太宗李世民为超度跟随他征战而死的将士修建的,且为尉迟敬德所督造。李世民曾在沙洺一带作战,因此漆泉寺敕建说,即使缺乏直接的证据,也非空穴来风。但更多的应该是李世民继位之前在军事上的卓越表现和非凡的战绩,以及后世对他文治武功的推崇与敬仰。作为天才的军事家,李世民在削平群雄、统一天下过程中,历经四大战役,即陇西灭薛仁杲、河东击宋金刚、洛阳虎牢擒王世充和窦建德、洺州(今永年广府城)败刘黑闼,为大唐的建立奠定了磐石之基。继位之后他开创的“贞观之治”,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为帝治之典范。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他亲自指挥的最后一仗:洺州之战,对手是刘黑闼,身居主场,勇悍善斗,而李世民悬军远来,屡遭凶险。从李世民的征战经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刘黑闼应该是他在战场上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洺州之战也是他最艰苦的一仗。洺州决战前夕,刘黑闼曾设下一个圈套,佯攻李世勣大营,伏重兵于要路,“围点打援”,李世民亲自率军救援,深陷于刘黑闼重重包围之中。这是李世民第二次遇险,与上次洛阳之战中卒遇王世充不同,这次是有计划、有预谋的“围魏救赵”式“计赚”,故情势危急万分,秦王和部属左冲右突,不能脱险,关键时刻,那个在后来成为“门神”的尉迟敬德横槊而来,前遮后护,引秦王溃围而出,方脱难归营。这场并不出名的战斗,是李世民唯一的败仗,几乎改变历史的进程。洺州之役艰辛备至,方成事功,为唐太宗敇建漆泉寺的传说提供了真实的客观依据。

李世民为阵亡将士修寺超度,并未见于正史,但他敇建寺院的传说,流行全国,不惟沙河有之。最典型的是“四大昭庆寺”,分别是六安昭庆寺、洛阳昭庆寺、杭州昭庆寺和龙口昭庆寺。据传李世民作梦游历阴曹地府,被饿鬼围堵,索要钱财,因身无分文,一个叫昭庆的豆腐店主倾囊相借,方得解脱。醒来后派人四处寻找“昭庆”还债,久寻不果,遂下令建造了四个昭庆寺。现在惟一保存下来的六安昭庆寺,残碑记有“太宗敇建,尉迟敬德督造”字样。

在民间,有些人就是全能的,比如尉迟敬德,不仅是杀人如麻、大名鼎鼎的战神,也是一位建筑大师。

几块残碑,茕茕孑立

千年古刹漆泉寺一直是沙河著名寺院,历经朝代兴替,战乱频仍,屡有修造,屹立而不倒,成为上世纪中叶沙河仅存的唯一一座唐代寺庙。但它仍不可避免地遭遇厄运,它的衰败和毁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经历了渐次的过程,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1946年实行土改,渡口高小校长郝正廷响应“破除迷信”号召,率几十名学生砸毁寺内泥胎塑像,寺院庙产包括土地和房屋,随后被没收分配给附近农民,东西跨院和南跨院住进五六户贫农,寺僧大部分流散,只剩下一名小和尚(沙河蔡林村人,姓陈)。1958年9月,“大跃进运动”如火如荼,为建设渡口中学,大殿的砖石和木材被拆除,移作校资,漆泉寺作为寺院其形体从此不复存在。1964年“四清”运动时,渡口中学的革命师生“破四旧”,再次来到漆泉寺,将历代立于院内的约二十通石碑(塔幢)砸毁,残块稍大的被寺庄村民拉回用作房基或作它用,寺址遗墟留存至今。随着这些碑刻的毁灭,漆泉寺,包括它辉煌的过去、许多待解的迷团,被永远地埋进历史的烟尘。

来源:湡水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