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黄林刚:《沙牌往事》

2020-08-04 11:54:45旅游攻略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站在红尘路口,回眸来时的路,那些曾经的过往,那些经年的记忆,总会在心里留存下一些感慨,一些美好的回忆。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站在红尘路口,回眸来时的路,那些曾经的过往,那些经年的记忆,总会在心里留存下一些感慨,一些美好的回忆。尽管也会有一些挫折,一些风雨,但不管是怎样的一种结局,那都是人生路上,一次难忘的经历,一段成长的印记……

沙牌,四川省汶川县草坡乡一个偏远原始的山村地名,说它原始,是因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羌族藏族同胞,每一天推开门除了看山而外,他们看不到多少与现代化有关的东西。从成都出发,沿着老川藏线顺着岷江逆流而上,那沿江公路蜿蜒曲折,时而九曲十八弯,时而在悬崖边穿山而过,让人无形中产生一种随时有可能掉入山涯的危机感,行进到一处叫做“117”的地方,那里一条支流汇入岷江主流一路奔腾咆哮着,如千军万马一般一路向着成都平原奔涌而去。一座宽约5米的钢索斜拉吊桥连接着两岸,后来才知道之所以叫做“117”,是因为川藏线从成都出发,到达这个地方正好是一百一十七公里的距离。

黄林刚:《沙牌往事》

记得那是1997年的6月份,作为沙牌项目第一批进场人员,我们一行六个大货车,拖的全是推土机装载机和一些机电设备,到达117就下川藏线过索桥,桥头有一家宾馆,说是宾馆,其实也就是规模稍微大一点的五层民房,带队领导说天黑了看不清道理情况,晚上走山路不安全,住一晚明天一早出发……第二天天刚亮,吃过早餐我们就发动起车子,一行浩浩荡荡在山间羊肠小道上蹒跚着行进,那是我有生之年走过的最危险的公路,4米左右宽的沙石路面,要是碰上对向来一个车,就得找一块稍微宽点的路倒过去会车,稍有不慎,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好在我们的司机师傅们都是南征北战久经沙场的人,艺高人胆大一次次的化险为夷。

好容易到了项目所在地,那地方四面环山,中间一条大峡谷,谷底峡长地带星星点点散居着七八户羌族人家,房屋大多依山傍水而建,木质结构的吊脚楼,楼下养猪羊,楼上住人。由于刚进场,一切工作都得从零开始,没有营地,项目就租用村民的房子作为临时办公室兼营地,食堂就是村民的灶房,由于离城镇比较远,买不到液化气,村里民用电源不能大功率用电,烧菜做饭只能和老乡们一样用干木材生火,天气晴朗的日子还好一点,袅袅炊烟一柱冲天,碰上阴雨天气,烟雾根本就不出门,食堂做饭的大姐经常被呛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我们常笑话她做的是“黯然销魂饭”。

那时正值夏天,早晚温差却特别大,早上和晚上可以穿秋装,而一到中午阳光明媚的时候,又得回到夏天的状态。在阳光的“温柔以待”之下,楼下的猪粪羊粪便蒸腾着“醉人”的“芬芳”,让人不堪忍受。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坚持了差不多5个月,终于,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了自己干净整洁的办公室和营地。生活条件的艰苦仅仅只是一个方面,更艰苦的是,这里不通网络,不通电话,仿佛与世隔绝一般,与外界唯一的联系方式只有最原始的信件往来,还有工会的图书室。

黄林刚:《沙牌往事》

记得那时她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圳,一边是繁花似锦的大都市,一边是绿水青山的大山沟,那一封封信件,就这样传递着彼此的思念与牵挂,后来,搬进新营地后,为了办公需要,项目上投入资金安装了一部程控电话,出于对员工的人文关怀,项目工会及领导特批在中午下班后12点到下午2点,晚上6点到9点这个时间段允许全体员工与外界联系通话。高峰时期400多号人的项目,这部小小的电话承载着多少人的思念与牵挂,但这已经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了,思念不再仅仅只是那一排排冰冷的文字,还有深情的话语和熟悉的声音……

由于地理条件差,施工难度大,六、七月份的天气,在内地许多地方,正是挥汗如雨哪里凉快哪里待去的时候,这里却在经历着冰火两重天的考验与洗礼,上一刻钟还阳光明媚的日子,一片乌云飘来瞬间就爆雨如注,高高的山上,从半山腰以上,全是白皑皑一片银白的世界,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六月飞雪的情境。在丹青者的眼中,这是一幅难得一见的人间美景,然而对于工程建设施工来说,这是一道考验工程人的坎。特别是进入10月份后,这里基本上三天一小雪,五天一大雪,不管是工程前期的坝肩开挖及基坑开挖,还是拌和楼及沙石系统的安装,温差的巨大反差给混凝土及各项施工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开工短短两年时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前后已经调离了六任项目经理,项目的工作进入到了最艰难的阶段。后来又调来了一位项目经理,这位项目经理名叫朱素华,一米七几的个头,偏瘦的身材戴着一副眼镜,看见人总是笑眯眯的样子,给人既儒雅又亲和的感觉。那时正是项目最困难的时候,三个月发不出工资,前方生产工作处于半停工状态,各路供货商隔三差五堵在项目部门口催结算货款。最艰苦的时候,月底职工每人预支50元饭菜票(那时食堂就餐凭票),就是这样一个现状的时候,朱局长来了,不到三个月时间,前方生产就正常开展起来,工资也及时发放下来,朱局长的力挽狂澜,给大家带来了希望,也给项目带来希望。一次成都的召投标工作,为了节约开支,朱局长没有像别的单位召投标人员那样下餐馆,而是默默地到大排档要了一份快餐盒饭……正是水电八局人这种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奉献勇于拼搏、锲而不舍的精神,攻克了施工中的一道道难关,也勇显出了一批批可歌可泣的平凡的水电人,甚至于有些人为了工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水电建设事业。

黄林刚:《沙牌往事》

黄常平,男,时年约45岁,沙牌项目开挖队队长,工作认真负责,带领着手底下30几号推、挖、装(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兄弟,上山入地(上坝肩、石料场,下基坑、入隧洞)一次次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顺利地完成项目各个开挖节点任务。一次突降暴雨,受地理条件的影响,这里落差大,河沟里的水流特别湍急,伴随着咆哮的浊浪,几十吨重的石头在河中翻滚着一路狂奔。营地通往外界要横跨一条河,那河上有一座唯一的桥,大水夹裹着石头冲击着桥墩,那桥墩随时有被冲垮的危险,为了保住这条项目的生命线,项目领导决定给桥墩采取防护措施,就是用钢筋笼装上块石护住桥墩,由于桥墩附近没有块石,钢筋笼运到桥头后,装载机从采石场把块石转运过来装笼,然后吊车吊笼就位护桥墩。抗洪抢险,党员和领导干部带头行动冲锋在前,作为党员干部的黄队长,开着装载机一斗一斗地把块石运到桥头,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桥墩被钢筋笼结结实实地保护起来。然而,在转运最后一斗块石的时候,意外发生了,由于机械故障,装载机没有刹车侧翻了,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项目领导积极组织救人,当人们把黄队长从变了形的装载机驾驶室里抱出来的时候,黄队长已经永远闭上了双眼……

沙牌水库大坝是世界最高的碾压混凝土拱坝,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坝高132米,碾压混凝土浇筑方量38.5万立方米。在工程建设中,中国水电八局与10个科研单位和院校开展了高碾压混凝土拱坝分缝及缝面灌浆、筑坝材料、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连续强制式碾压混凝土拌和设备研制、100米级高碾压混凝土拱坝快速施工等拱坝筑坝技术21个课题的研究。其中100米级真空溜管入仓工艺、全自动连续强制式混凝土搅拌设备等项目达到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获得国家专利。2003年工程竣工,经质量检测评定:25个单位工程中,22个被评为优良工程,数控优良率88%,量控优良率91%。每年发电1.8亿千瓦时,2003年大坝钻孔取芯最长达13.15米,为当时国内最长纪录。沙牌碾压混凝土拱坝筑坝配套技术研究获2004年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汶川大地震后,在距震中映秀镇20公里的草坡河上,由中国电建集团水电八局建设的沙牌水库大坝抗击了山崩地裂的考验,大坝岿然不动、结构和坝体表面完好无损。专家们称赞沙牌大坝是汶川大地震中最"牛"的大坝。震后一年,大坝运行正常,滴水不漏。绿水常在,青山不改,那高耸雄伟的大坝见证着水电人的辛勤付出,铭记着水电人的无悔青春。“崇源尚进,弘毅共赢”,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水电人尊本崇源、秉持初心 ,不畏困难,不惧艰险,精进不止,才成就了水电建设事业辉煌的今天,大江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那些为水电事业默默奉献着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