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万石楼、瑞丰亭、耕牛碑…带你走近梁平农耕时代的文物世界

2020-07-30 22:31:12旅游攻略
梁山熟,川东足。农耕时代的梁平,是一个风调雨顺、物丰人阜之地。万石坝、福禄坝、百里槽、太平槽、扈家槽、坝槽相间的平旷原野在山多地少的巴渝地区显得十分罕见,为梁平的农耕文明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

梁山熟,川东足。农耕时代的梁平,是一个风调雨顺、物丰人阜之地。

万石坝、福禄坝、百里槽、太平槽、扈家槽、坝槽相间的平旷原野在山多地少的巴渝地区显得十分罕见,为梁平的农耕文明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

❖万石坝

❖扈家槽

❖百里槽

龙溪河、波漩河、新盛河、普里河、汝溪河、黄金河,六水纵横,蜿蜒外流,让肥厚的平坝和槽地更加土润田膏,为梁平的农耕文明奠定了源源不断的水源基础。

❖龙溪河

❖汝溪河

❖黄金河

史载梁平“稻田繁芜,民力于农。”梁平农耕文明之发达,除了表现为丰富的农副产品,殷实的农村生活,灿烂的非遗文化,还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珍贵文物。走近梁平农耕时代的文物世界,足以让我们坚信,梁平的农耕文明,确实是一道人文风景。

万石楼与瑞丰亭

万石楼与瑞丰亭,是梁平农耕时代的两大标志性建筑,成为梁平农耕文明悠久而发达的缩影。万石楼,是一个令梁平人感到自豪的名字。

《梁山县志》记载:“万石楼,县东北正阳寨,背城外数十步,宋知县李中孚建为省耕处。”说明万石楼是古时官员视察百姓春耕,鼓励农业生产的地方,早在宋朝就已经建成。由此可见,历史上的梁平,对农业生产之重视。万石楼上省耕,省的是“万石耕春”的农耕场景。“万石耕春”这个景观名称,南宋初年就已正式确立。

万石楼和万石耕春,何以名为“万石”?这当与万石坝的名称有关。我们今天常常引以为豪的梁平坝子,在历史上曾经名叫万石坝。南宋孙应时《梁山刘制参园亭》有“眼明此邦万石壩,况逢好事空徜徉”的诗句,让我们知道梁平坝子曾经名叫万石坝的史实。这里的“万石”,并非实指,而是虚数,是对梁平坝子粮食丰产的形象比喻。

源于万石坝的“万石耕春”,是著名的梁山八景之一,其标志性建筑为万石楼。1939年5月29日,日军飞机空袭梁山,万石楼与垂云楼同被炸毁,成为梁平永久的痛忿与遗憾。而今,通过《梁山县志》收录的老地图,还能有幸看到万石楼的模样。前些年,由中国著名雕塑家王官乙教授创作、指导完成的“万石耕春”大型浮雕景观,开始在梁平新城区的正龙寺公园亮相,浮雕再现了梁平千年农耕文化、民风民俗民艺、生产生活的壮丽画面,从此,万石楼模糊的历史影像,又变得清晰起来。

如果说万石楼是梁平重视农业生产的标志,那么,瑞丰亭则是梁平庆祝丰收的象征。

800多年前,南宋大诗人陆游,途经梁平时写下了《题梁山军瑞丰亭》一诗,让我们知道了瑞丰亭的存在。

瑞丰亭上一尊酒,渺渺郊原水初白。

正值隆冬时节,陆游受到知梁山军史姓官员的热情接待,置酒于瑞丰亭上,凭栏远望,渺渺郊原,流水泛光,梁平农耕条件之优越,让陆游大感惊喜,进而发出了“都梁之民独无苦,须晴得晴雨得雨”的赞叹。“史君心爱稼如云,时上斯亭按歌舞”,这位史姓知军也是重农爱民之人,看到禾稼如云的丰收景象,时不时登上瑞丰亭,以歌舞庆贺丰收。而歌阑舞罢之际,史姓官员已经大醉,醉的是酒,醉的更是丰收,难怪父老乡亲也结伴同登亭上,感谢上苍丰年之赐。

瑞丰亭的名字,饱含着梁平官民对农业丰收的期待和喜悦,它的位置大约在梁平城东的东山之腰,原址早已不存。近年,梁平人民先后在安胜和合兴建起了两座瑞丰亭,虽然亭非原亭,但却是梁平重农传统的继承弘扬。

老县城的农耕建筑

梁平重视农耕的文化遗存,除万石楼、瑞丰亭之外,老县城的一些建筑,也与农耕息息相关。光绪《梁山县志》收录的梁平县城地图,清晰地标明了社稷坛、先农坛、常平仓等建筑的存在。

社稷坛位于梁平县城东侧外数百米的山坡上,这与中国古代“左社右祖”的布局传统有关,因梁平县城之正门为南门,而东门正好位于县城之左。社稷坛,是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坛。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中国古代,凡京师必设社稷坛,明朝时候的北京和南京,都分别设置有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谷之神、祈望五谷丰登的场所。而各个州县,都有祭祀社稷的场所。梁平城外的社稷坛,民国时期尚存,过去春秋二季,梁平县令都会带上属僚,前去行礼祭祀。

先农坛,位于梁平老县城东门外侧不远处,是祭祀先农的地方。先农,是古代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农神,有人说是神农,有人说是后稷。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举行。三国曹魏时开始,先农与风伯、雨师、灵星、社、稷为国之六神。到了唐朝,正式确定先农坛之名,祭祀先农正式定为一种礼制。明清两代,祭祀先农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仲春春耕之前,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更换亲耕礼服,随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称为行藉田礼。礼毕,登上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梁平的先农坛,每年都要举行数次祭祀活动。

常平仓,位于梁平老县城内,在县衙门之西南侧,是古代官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常平仓的作用除了平抑物价,还包括出借给农民作为种籽口粮,以解决一部分青黄不接时农村发生的困难,同时达到仓谷出陈易新之目的。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

福禄坝的耕牛碑

梁平优越的农耕条件,决定了农耕历史的悠久。梁平博物馆展陈的远古石斧、汉代铁制农具、明代谷仓罐等,见证着梁平农耕文化的发展轨迹。

梁平农耕文明的典型区域是坝槽地带,位于梁平南部的福禄坝,就以农耕属性的文物众多闻名。福禄四周环山,中间是平坝,汝溪河及其支流由北向南穿境而过,形似葫芦,故称葫芦坝。民国初年,取谐音改名为福禄坝。

福禄坝的建筑文物,以慈麟阁、大同桥、天香塔最为著名,而这三个建筑,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清朝道光初年,葫芦坝天鼠泛滥,庄稼到处遭灾,一仙道降临指点迷津,和只有建起一尊顶天立地的天猫方能捕鼠消灾。于是,葫芦坝古街汝溪河边建起似猫头的慈麟阁、如猫身的大同桥、像猫尾的天香塔,形成了一个山水为形、塔桥相依、楼阁相承的巨无霸天猫建筑群,从此葫芦坝鼠患不再,常年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

不过,福禄坝与农耕有关的文物,最有名的非耕牛碑莫属了。福禄坝曾经发现过两块清代咸丰九年(1859)三月二十七日立的“耕牛碑”(告示)。当时,梁山县隶属忠州(今忠县)管辖,而梁山县葫芦坝私宰耕牛之风盛行,严重危害农业生产,随后竟有四川湖北等五省首人和州县官员齐聚葫芦坝开会,公议禁宰耕牛条规而立下此碑。古碑将“保护耕牛,发展生产”和“邦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非牛则不得耕,非耕则不得食”等内容写进乡规民约。

来源:梁平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