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一座西藏边境小寺里,留存着一段屈辱的记忆

2019-08-11 04:09:04旅游攻略
噶居寺位于西藏亚东县下亚东乡仁青岗村,离亚东县所在地下司马镇约10公里的乃堆拉山北侧半山上。寺院规模不大,东西长50米、南北宽29米,四周砌以3米高的土坯砖墙。
一座西藏边境小寺里,留存着一段屈辱的记忆

噶居寺位于西藏亚东县下亚东乡仁青岗村,离亚东县所在地下司马镇约10公里的乃堆拉山北侧半山上。

该寺始由噶举派僧人珠旺阿达和贡玛丹增建于1747年(清朝乾隆十二年)。寺院规模不大,东西长50米、南北宽29米,四周砌以3米高的土坯砖墙。

大殿平面呈“凸”字形,经堂面阔3间进深3间,主供莲花生大师泥塑像,两侧为护法神殿,东西两壁绘有金刚持、依怙神、吉祥天母等神像。经堂东侧有护法神殿,大殿上层为噶举颇章及活佛住房。

在西藏众多寺院中,噶居寺不论在寺院规模、传承影响力,还是历史年代,都属于寂寂无名之辈。

但这座寺院中保存的一块匾额,却留存着一段中华民族屈辱的记忆。

一座西藏边境小寺里,留存着一段屈辱的记忆

1、卖国贼的“大放光明”

噶居寺里有一块残损的匾额,匾额上书写着“大放光明”四字。匾额一头的题款已经锯掉,钉在二楼地板上,上面的“大清光绪”四字,只剩下了“大清光”。

这块残匾是当年驻藏大臣升泰所书,字体倒是雄健有力,只可惜字不如其人。

升泰题写此匾,既不是为噶举寺专门题写,也不是因为寺里菩萨显灵而献。

此匾是为他自己表功,仿佛他做了一件足以光宗耀祖、让世间“大放光明”的伟业。

然而他所以为“大放光明”的伟业完成后,招来了全国人民的唾骂,一直影响到了今天。

一座西藏边境小寺里,留存着一段屈辱的记忆

升泰(?—1892年),字竹珊,卓特氏,蒙古正黄旗人,大学士富俊之孙。升泰曾出任过山西汾州知府,河东道道员,浙江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等职。

1888年(光绪十四年)11月,接替文硕担任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是清朝驻西藏的最高行政长官,早期称“钦差驻藏办事大臣”,后提高职权改称为“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设正副大臣各一名,副职称“帮办大臣”。

该职务从清雍正六年(1728)始置,至宣统三年(1911),历经184年。共有驻藏大臣83任,共计57任(含二认及三任),帮办大臣共52任,49人。

清朝之所以用升泰替换文硕,还得从对西藏蠢蠢欲动的英国殖民者说起。

一座西藏边境小寺里,留存着一段屈辱的记忆

2、西藏军民对英国侵略者的抗击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先后将尼泊尔、哲孟雄(今锡金)、克什米尔、不丹纳入其殖民势力范围,并在大吉岭(今属印度)设立军事基地,准备入侵中国西藏。

1884年,一支英国军队从锡金偷偷侵入西藏。1886年,英国又出动军队在西藏亚东以南的边境地区,对西藏地区进行武装骚扰。

为了保境安民,西藏地方政府派兵200人在隆吐山(今锡金龙头山)设卡戍守,但英国却以藏军侵犯边境为由,要求限期撤卡。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3月20日,英国侵略军在精心准备之后,悍然发动了对隆吐山的武装进攻,西藏第一次抗英战争爆发!

面对侵略者,西藏军民“誓死抵御,决无二心”。驻扎在隆吐山的藏军以火铳、弓矢、石块等简陋武器奋起抵御,多次打退英军的进攻。

但随后,英军凭借炮火优势,不断摧毁藏军工事。藏军被迫后撤,临时筑起一道四五里长的矮墙防御,但终因装备、人员差距太大,撤至卓木修整。

24日,英军攻占隆吐山,进而又占纳汤(今属锡金)、对邦等地先后落入英军之手。

一座西藏边境小寺里,留存着一段屈辱的记忆

面对英军的进攻,西藏地方政府调民兵和藏军赶到亚东支援,藏军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不断袭扰英军,阻滞其向前推进。

至8月,从工布、波密、硕板多出发的援军不断赶到,在帕里到亚东一线,集结了一支人数过万的部队,和英军形成了对峙局面。

西藏军民抵抗到底的决心,得到了时任驻藏大臣文硕的鼎力支持,他奔走各地为援军筹集补给,并打开拉萨的军火库为藏军更换装备。

但文硕的主张竟招致清朝政府的责难,早就被英国人打断了脊梁骨的满清政府,担心遥远一隅战事激怒英国人,引发更大的争端。

居然以“见识乖谬,不顾大局”为由,罢免了文硕的驻藏大臣职务,代之以升泰。

一座西藏边境小寺里,留存着一段屈辱的记忆

3、升泰签署的卖国协议

升泰到藏后,秉承清政府的绥靖政策,干的第一件事居然是证明隆吐山不是中国领土,证明双方发生战争,责任在藏方而不怪英国侵略军,并以此主张同英国展开谈判。

其次,他严禁藏军对英军展开袭扰,“严束藏兵,不准妄动”,责令藏军从仁岗撤回到帕里镇一线待命,以造成与英军谈判婿和的好形势。在升泰等投降势力的压制下,藏军抗英的锐气受挫,部署也遭到破坏,捻纳(今属锡金)、咱利(今则里拉,亚东西南入锡金通道)、亚东、朗热等地相继失守,西藏军民第一次抗英战争失败。

1890年3月,中国代表、驻藏大臣升泰到印度加尔各答与英属印度总督兰士丹谈判议和。

在这次外交谈判中,升泰选择的助手和翻译居然是个英国人,清朝总理衙门专门委派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弟弟赫政。

一座西藏边境小寺里,留存着一段屈辱的记忆

这个赫政根本就是个卧底,将清朝的谈判底线,完全透露给了英属印度总督。

而升泰根本不察实情,完全为赫政左右,在谈判中不断向英国让步。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3月17日,双方签署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

此卖国条约,不但肯定了锡金从此要受英国“保护”,而且根据英国片面提出的藏、锡(金)分界线,中国失去了从隆吐山到岗巴宗(今岗巴县)南部的大片牧场和险要地带。

升泰在西藏执行的绥靖政策,深得满清政府的赏识。

光绪皇帝褒奖他“深明机要”,并于光绪十六年正月初九日谕:“驻藏帮办大臣升泰作为全权大臣,与大英国所派全权大臣立约画押。”

噶举寺的“大放光明”匾额便是他在签订卖国条约完成后,归国途中路过仁进岗时题写的。可见当时他还以为大功一件,颇为志得意满。

在他看来,订立的卖国《藏印条约》是“从此定界通商固修邻好,当可保藏中或少他故,藏事幸得挽回”的千秋大计,可保西藏“大放光明”。

一座西藏边境小寺里,留存着一段屈辱的记忆

只可惜,这个在他看来“大放光明”的千秋功业,既未得到汉藏人民的认可,也没让英国人满意。

升泰因“失信藏蕃,见好英国”,而成为全国人民眼中的卖国贼。西藏民众也坚决抵制这个条约,阻止双方划界,并坚持越过英印政府私自竖立的界碑,到原来的牧场放牧。

而升泰以为的“割一块肉喂饱了英国人,他们就会满足的想法”,也被历史证明是个彻头彻尾的蠢主意。

一座西藏边境小寺里,留存着一段屈辱的记忆

十三年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12月,英军2000余人在麦克唐纳和荣赫鹏指挥下,越过则利拉山口,占领春丕(今亚东南)、帕里(今亚东东北),第二次抗英战争爆发。

一座西藏边境小寺里,留存着一段屈辱的记忆

英军长驱直入连克堆拉(今乃堆拉)、江孜,直入拉萨。我们熟悉的江孜保卫战(《红河谷》电影的原型)和曲美辛果(雄谷)大屠杀都发生在此次战争中。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

欢迎关注“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一座西藏边境小寺里,留存着一段屈辱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