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苏州第一丝厂的前世今生

2019-08-22 23:30:06旅游攻略
我家巷口隔壁的苏州第一丝厂很多年来一直就是一个工业旅游的热点。既然是工业旅游的热点,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苏州丝绸闻名遐迩的大大名声。

苏州第一丝厂的前世今生

苏州第一丝厂的前世今生

图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我家巷口隔壁的苏州第一丝厂很多年来一直就是一个工业旅游的热点,在我时常走过路过,旅游大巴车水马龙码头游客络绎不绝就是个司空见惯熟视无睹。



既然是工业旅游的热点,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苏州丝绸闻名遐迩的大大名声,二是百年老厂的悠久见证中国现代丝绸辉煌历史,三是栽桑养蚕缫丝丝织的完整过程令人好奇。

南门路94号的苏州第一丝厂,还是苏州的第一家国营工厂。

此事还真说来话长。



中国近代史上,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的《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我家所在的这块青旸甸就是当时的日租界,东西从人民桥到觅渡桥,南北从运河环城护城河到南环高架稍过的那条采莲泾,方圆500亩地的范围内,苏州“贵潘”——曾经担任内阁中书已经退职回家的潘祖荫负责了勘地事宜,这是近代中国5个日租界之一,也是苏州唯一的租界。



1925年,日本蚕丝业片仓制丝公司在此建成完全由日资在华经营的第一家缫丝厂——瑞丰丝厂并投产,负责人岡野一希,资本30万银元,有日本小或坐缫机240台,招收有本地工人400多人,生产的“樱花牌”蚕丝得到日本天皇嘉奖,获赠虎头宝剑奖励;1938年,改称华中蚕丝公司苏州丝厂;

抗战结束后,由国民政府经济部苏浙皖特派员办事处、农林部及第一战区司令部联合委派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国蚕丝公司技术人员费达生于1945年12月前往苏州接收。1903年出生吴江的费达生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姐姐,14岁入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毕业后于1920年夏,去日本留学,次年考入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制丝科(即东京农工大学前身)。回国以后,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长期深入农村,从事桑蚕丝绸科学技术的推广,七十余年如一日,在中国蚕丝事业上有重要贡献。



我们家也有一老太太应该和她同学同事同仁的,是我母亲外婆的姐妹了,单身,没有结过婚,晚年生活由我妈照料,早年孩提时代我们在平江路老太太家翻玻璃书柜,都是一排排精装日文版有关桑蚕方面的书,字是看不懂,但有图有真相的比较显而易见。

后来老太太搬我们家的道堂巷,每天下午门口藤椅上晒太阳盼孩子们放学,那天我们放学回来急匆匆奔走相告大事发生,老太太“哦”“哦”了几声。待到我们进屋放下书包再出来,天不暇年,老太太已经安安静静的走了,70好几,快80岁吧。



1946年2月工厂复工,改名为中国蚕丝公司苏州第一实验丝厂。这是解放前苏州唯一的专业化较强的制丝厂:1926年全苏州有缫丝车数1268部,“瑞丰丝厂”就占了480部;到1946年,全苏州的行业有所萎缩,缫丝车数减少到496部,而第一丝厂依然保留着416部。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政府接管并改名公营中国蚕丝公司苏州第一丝厂,同年7月重新开工,首任的党支部书记竟然还是苏州市委副书记兼任,费达生留任首任厂长,但是应该时间很短,不久就回总部了。营业执照是1952年7月14日由当时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颁发,陈云签署的。也就在当年的稍后一些日子,改属地方政府管理,定名为苏州第一丝厂,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1953年,苏州第一丝厂工人张鼎贤在国内首先试制成功浸出法提炼蛹油,1958年在全国工业展览会上展出后,被全国同行运用。

我们稍稍懂事那会儿,已经是改革开放了,苏州最早的时装模特就是那的,让人好羡慕,一水的长腿美女,工作就是穿着衣光亮鲜的丝绸,T型台上伴着音乐走来走去转来转去让人目不暇接。其中一位最近两年曾有段时间短暂同事了一阵,已然当了奶奶的人了,风姿绰约身姿挺拔,秀出大长腿,依然不输当年让人眼花缭乱。



从最初的瑞丰丝厂,到改革后的第一丝厂,这所老厂生产过好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丝产品,诸如20年代的“颐和园厂丝”、40年代的“梅花牌厂丝”、80年代的“五爱牌厂丝”。

由于行业格局的变化,现在的苏州第一丝厂当然还在继续生产,云丝被了什么的好像还非常紧俏热销,但是实际已经转型成为苏州丝织业工业旅游的一个好去处兼带销售丝绸。

丝厂转制后,利用占地47000平米的老厂房的资源进行改造,形成了新的丝绸文化展厅、桑蚕文化陈列馆等,以老照片、老机器、女工现场展示等方式,展出了苏州丝绸的发展历史,并且完整再现了这个传统行业从栽桑、养蚕、缫丝、织造、到制作蚕丝被的生产场景。同时还有7000平方米的丝绸购物的商场兼3000平方米中西餐厅。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有两张国家名片,非瓷器、丝绸莫属,而丝绸理所当然就是苏州一张烫金的“城市名片”。苏州是丝绸的故乡,夏禹时就有丝织品土贡“织贝”一类的彩色锦帛。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扎到中原各国观礼时,曾将吴国所产的缟带赠给郑相国子产。

三国东吴时,丝帛之饶,衣复天下,苏州丝绸已发展成为“瞻军足国”的重要物资。南北朝时,有日本使者求吴织、缝织女工归,《日本书纪》亦有相应的史实记载。苏州丝织业一直延续至今,其丝绸产品一直绵延不绝。从春秋时期的吴缟,到三国两晋时的吴绫;自隋唐时期的八蚕丝、绯绫到宋锦、缂丝;宋、元、明、清时期设置官府织造局,产品更是名目繁多:主要有漳缎、织金、闪缎、妆花缎、摹本缎、贡缎、天鹅绒、高丽纱、花素累缎等。



从源头去关注这样一个过程,感受苏州独特的桑蚕文化和丝绸工业的进程,还的确很有意思。宋代以前,人们用上好的茧盐来保护茧丝质量和光泽,这种使用盐腌贮茧的方法,简称“腌茧”。元代开始,人们采用杀蛹贮茧的方法,称为“蒸茧”,这就更为简便,也能防止蛋白质变性,清代后得以推广。

秦汉以后,在唐代普遍使用的手摇式缫丝车,煮茧和缫丝同时进行;从手摇式缫丝车发展而来的脚踏式缫丝车,在宋元时期直至明代都相当普及,踏板和连杆同时作用,使得缫丝车运动连贯流畅,效率也大大提高。工厂从养蚕开始,提供良好的环境供蚕吐丝结茧,而从结下的茧,然后就进入工业制造。



首先,要选茧,这是缫丝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女工们低头仔细挑选,选出茧色洁白、光泽度好、茧层厚薄均匀、茧形大小整齐的上等茧,以此用来缫丝。其次,要煮茧。在不锈钢的循环式煮茧机旁,可以看到煮茧主要是利用水、蒸汽的作用,让茧腔吸入一定量的热水,使茧丝外围的丝胶适当膨润和溶解,建校茧丝间相互的胶着力,这样缫丝时茧丝就能连续不断地依次离解。

而后把茧变为丝的过程就叫做立缫缫丝。立缫是将煮熟的茧经过手工索绪、理出一茧一丝的正绪茧之后,根据生丝的粗细规格要求,集合若干粒茧子,将若干根茧丝抱合在一起。缫丝中,当茧子缫完活中途产生落绪时,必须及时添上已经理好的正绪茧,始终保持一定定粒,以保证生丝的规格和质量。



沿着参观线路边走边看,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浮想联翩的美妙情感,恍如陪伴一个孩子从婴儿开始的成长过程一般。或许就因为这种特殊的情感粘连,也就是工业旅游的意义所在。作为行业内开发工业旅游的“领头羊”,第一丝厂的丝绸文化工业游模式也因为其互动性和体验性,备受青睐,广受赞誉。2005年,苏州第一丝厂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每年来厂参观的客人达100万余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