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走在西城的这条街上,你一定会分不清方向...

2020-07-06 20:37:43旅游攻略
点击右上方“关注”游遍北京,带您游遍北京北京人有句谚语,说“出门奔斜街,不走正路”,还甭说,北京“斜门弯道”胡同还真不少,为何道是斜的,缘由不可得知,但斜有斜的好处和意味,其中的“名堂”更是不少!今天,小编就带您游览西城的一处红墙记忆——东斜街,回顾在这条街上曾经发生过的趣事。

点击右上方“关注”游遍北京,带您游遍北京

北京人有句谚语,说“出门奔斜街,不走正路”,还甭说,北京“斜门弯道”胡同还真不少,为何道是斜的,缘由不可得知,但斜有斜的好处和意味,其中的“名堂”更是不少!

今天,小编就带您游览西城的一处红墙记忆——东斜街,回顾在这条街上曾经发生过的趣事。

1

2001年 东斜街全景图

东斜街原是条河道,干淤后形成胡同。

因胡同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又位于甘石桥东部,在清代的《京师坊巷志稿》中记载为“甘石桥东斜街”,民国期间简称为东斜街,并延续至今。

东斜街东北起于西黄城根南街,西南至灵境胡同,中部与大酱房胡同、小酱房胡同、西单北大街相连,全长659米,均宽4米。1990年门牌为1—67号;2—76号。

2、东斜街故居的大枣树

“过去老北京四合院中,多种有枣树,它也是老四合院的一个标志。

一九二八年,我家就住在西单甘石桥东斜街的一座四合院里。门口两扇大门上,分别写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幅对联,门楣的一端,挂着一个写有“高宅”的小牌子。

推门进院首入眼帘的是一排明亮宽敞的五间大北房,更抢眼的是在方方正正的院中央,有一棵绿荫如盖的大枣树。

大枣树下是我的一方乐土,更是我少儿时代成长的基石。

大枣树下,除了冬季一直摆放一个大方桌和周边的藤椅。

放学了,来到大枣树下,书包一扔坐在藤椅上,先看看枣树上的枣儿是不是又长大了一点儿,或是不是又红了一点,这才拿笔写作业。

作业完成便和妹妹在树荫下拍皮球、踢毽子、跳绳。

我总赢,妹妹总输,妹妹抹眼泪,我哈哈笑。

于是哄妹妹一起唱着“暖和的太阳太阳”,边歌边舞,我们一同欢快起来。

最使我醉心的是大枣树日新月异的生长变化,因为这充满了我的期待——大枣树的开花、结果,特别是那又甜又脆的大枣。

终于盼到了打枣的那一天。妈妈让我戴上小草帽手提一只小竹篮捡枣。

枣哗啦啦一片片地砸下来了,伴着快速地捡拾和收获的喜悦,很快地装满了大筐和竹篮。这时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把枣往嘴里塞,那甜啊脆啊。

忽然妈妈一手提着一竹篮枣儿,一手把我拽起来说:“别光抢着自己吃!知道先人后己吗?枣树是房东家的,这枣儿理应有人家一份,走,跟我一块儿把枣给隔壁张家送去!”从此我懂得了先人后己、大家共享的道理。

经常晚饭后,一家人团聚在大枣树下。

爸妈摇扇话家常,我常和妹妹各拿一只小玻璃瓶在花丛中捉萤火虫。那些能发光的小精灵可爱极了,它能把瓶子照亮,而且我又用它印证了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的“集萤读书”的故事。

更多的时候,我愿独坐静观星空,湛蓝而深远的夜空缀满了繁星,挂着一轮明月,使我神往。于是父亲便给我讲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随即又引导我寻找北斗七星,并连线把它们画成一个勺子,太神奇了!后来又曾引导我寻找天上的银河,告诉我这边的一颗叫牵牛星,那边的一颗叫织女星,随后母亲又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向我娓娓道来……这一切让我产生了无边的遐想:我要长上一双翅膀,飞向星空去探望广寒宫中寂寞嫦娥,要去抚慰可怜的牛郎织女,还要把王母娘娘狠狠的揍一顿。但更期待的是用我的一双翅膀遨游浩瀚宇宙,探寻未知的一切奥秘。

大枣树下啊,植下了我的根,留下了我的魂……

东斜街故居老照片。拍摄于1935年,躺椅上最高的那一个是我,中间是小妹,最下面的是小弟

七七事变日本侵占了北平。在辅仁大学任教的父亲必须立即与新组成的西北联大撤出北平;母亲也必须带领我姐弟避难于异地的外祖母家。也就是说我们一家必须马上离开东斜街的这座四合院。

在告别的最后时刻,我抱着这棵大枣树,抚摸着、痛哭着,围着它转了一圈又一圈……在抗战的八年流浪生活中,我时时的思念着它,期望回来拥抱它的那一天。

时光荏苒,八年之后一家人终于回到了北平,搬住在宣武门内石驸马大街的一处新居。但我们仍急于去寻找东斜街的故居,特别是那座四合院中的大枣树。然而早已易主无法闯入,只可无奈的在墙外张望。大枣树依然健在,相见的刹那,我的脑子突然一片空白,不知是喜是悲,我垂下头不敢再看它一眼,怅然离去。

又七十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东斜街的那座四合院及院中的那棵大枣树的终极命运早已料知,从此我不再想它,但却永远忘不了它,因为那里曾留下了我的根,留下了我的魂。

——华高百年 2017年8月于天津

作者“华高百年”是位年龄超过90的老人 ,思路清晰,回忆动人 ,现虽然身居天津,但对北京的热爱却跃然纸上,对儿时的住地东斜街故居记忆犹新...

东斜街的红墙记忆,不止于此。

3

45号院(老门牌22号)被附近居民称为陈壁花园,《文化古都旧事》中曾有记载,陈壁尚书第六子陈伯早先生(字绵)毕业于北京大学,后留学于法国巴黎大学艺术学院,回国后在中法大学任教,曾翻译过《茶花女》《天罗地网》等法国名剧。

20世纪30年代前期,唐槐秋先生创办中国旅行剧团时由陈先生担任导演。为了解决剧团资金问题,陈先生卖掉了东斜街的两所房子,由此有“中旅保姆”之称。

邓先生在书中写到,陈先生卖掉的房子“在后花园北面,由东斜街开门,是半西式的砖木结构平房。至于前面尚书住的正院,那是十分宽敞考究的。不过也是西式的,大门里有二门,然后才是正院前厅,有林荫大道,有花园,这就是有名的西黄城根二十二号——陈家大院。”由于邓先生与陈家关系极好,“从‘七七事变’之前,就租陈家大院的房子住。直到解放后房子卖掉,我家搬迁,在这漫长的风雨如磐的岁月里,他一直是我的房东、邻居和老师。”

4

东斜街9号院为两进院落。一进院有东房三间;二进院有若干间平房和一座二层小楼。据此地居民介绍,从1955年开始,王克俊先生和夫人李润琳女士及其子女一直生活在这座小楼里。

王克俊(1908-1985),字明德,山西临猗王显庄人。

1930年毕业于太原师范学校后留校任教。

1932年日军入侵我国之际,毅然投笔从戎,报考傅作义将军举办的绥远省区长训练所,结业后被任命区长一职。此后,历任傅作义将军部下的机要室主任、人事室主任、十二战区长官部秘书长、华北“剿总”秘书长、政工处处长等职。

1936年冬,参加傅将军发动的绥远抗战,历经中外驰名的百灵庙大捷,以及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察、晋、绥的历次战役,并与八路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解决抗战烈士遗孤及干部子弟的教育,协助傅将军创办奋斗小学,并任代理校长一职,为培养有为青年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1950年冬,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秘书长。

1955年王先生患病住院期间,傅将军将此宅院过户到王夫人李润琳女士名下,以示慰藉感念。

5

东斜街60号曾住过著名京剧演员王琴生。

王琴生(1913—2006),京剧老生演员。曾师从于德少如、刘砚芳、张连福、丁永利等京剧名家。

1938年拜谭小培先生为师,谭先生亲自传授10余部谭派剧目。

20世纪30年代与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筱翠花、金少山、李多奎、马富禄等先生多有合作。

1946年应梅兰芳先生邀请在上海演出,自此合作达12年之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梅兰芳剧团,随梅先生赴东北、华北、华南等地演出。后应江苏省京剧团之邀担任该团主演,1960年任该团副团长。

1980年后从事戏曲教学工作。代表作有《失空斩》《打严嵩》《王佐断臂》《群英会》《桑园会》《大探二》《八大锤》《四郎探母》《打棍出箱》《打渔杀家》《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捉放曹》《五台山》等。

6

说到东斜街的来历,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甘石桥。

甘石桥又名乾石桥、干石桥,位于灵境胡同西口和西斜街东口之间,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桥。桥长约33米,桥宽12米,桥洞高2米、宽3.5米。民国时期从灵境胡同以北至羊皮市胡同西口之间曾一度叫甘石桥大街。

虽然它处于西四与西单商业区之间,却并非十分热闹,被业内人士称之为缓冲地带。清代至民国期间,这里有一座奉恩辅国公嵩椿宅第,还住有梁士诒、张百熙、曹毓瑛等活跃于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7、甘石桥的发现

1986年5月,西单北大街修下水道,从东斜街西口地下一米多的深处,发现一座拱形白石桥,此桥就是甘石桥,本叫“干石桥”。

明张爵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清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中均有记载,清吴长元《宸垣识略》的附近图“镶红旗西中南图”详细记载了干石桥的位置。此地现在“甘石桥”的名称是由“干石桥”演变过来的。

二三十年代,西单牌楼至西四牌楼铺设有电车轨道时,将干石桥埋于地下。五十年代拆除有轨电车轨道时,干石桥曾“重见天日”,后修路时,加高了路而北桥又被埋于地下。据一位市政老工人讲,在他进行下水道清淤时,曾钻进这条暗沟,他发现们于地下的石拱依然完好。

胡同,既有芸芸众生,又有达官显贵看似杂处群居,实则泾渭分明。

生活就是这样,见证世事变幻,送往迎来。

街巷在变洗去万事铅华,留存红墙记忆。

更多美文,敬请关注“游遍北京”;关注“游遍北京”,带您游遍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