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成都观行丨四圣祠的前世今生

2020-07-02 14:24:51旅游攻略
四圣祠西街四圣祠街,百年前的风云激荡中,它曾傲立潮头、引领风骚。如今的它看上去像个耄耋老人,垂垂朽已,西街四合院倒塌的房梁、洋楼里岌岌可危的木楼梯……似乎处处显着四圣祠的落魄。然而细细观察,四圣祠自有它的骄傲。1.

四圣祠西街

四圣祠街,百年前的风云激荡中,它曾傲立潮头、引领风骚。如今的它看上去像个耄耋老人,垂垂朽已,西街四合院倒塌的房梁、洋楼里岌岌可危的木楼梯……似乎处处显着四圣祠的落魄。然而细细观察,四圣祠自有它的骄傲。

1.

1892年的冬天,加拿大基督教卫斯理会派遣的宣教团抵达成都,他们由温哥华出发,在上海短暂停留后乘船逆长江而上。到达成都后,宣教团将四圣祠街——一个在古代祭祀先贤、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作为教会的活动中心,似乎想藉此证明他们布道的决心。

宣教团从温哥华出发前的合影,后排左起为何忠义夫妇、启尔德夫妇,前排左起为赫斐秋、布朗小姐、史蒂文森。

初到成都,宣教团的传教事业举步维艰,关于西方的一切都被妖魔化,教会被歧视、排挤、打压,在教案中屡次遭受暴力。传教士们顽强抵抗,坚持行善,于逆境中求生,最终求得安稳的立身之地。大致在五十年后,教会的事业随着共和国命运的逆转戛然而止。

如果以世俗标准评价,宣教团取得的传教成果或许算不上成功,加之创业未半、中道而止。但几十年间,在只有几百米长的四圣祠街上,传教士们创办仁济医院(华西医院与市二医院的起源之一)、仁济牙科诊所(中国第一家现代牙科诊所、华西口腔医学的源头)、华英书局(成都印刷一厂前身),修建恩光堂、小洋楼,引入西方医学、科学、教育等,使四圣祠成为成都最早接触现代化的地区之一,成都的近代化之路在此由星火走向燎原。

19世纪末,四圣祠北街的福音堂(即恩光堂前身)

2.

走在四圣祠街,很难想象一百年前的风云激荡中,它曾傲立潮头、引领风骚。如今的它看上去像个耄耋老人,垂垂朽已,西街四合院倒塌的房梁、洋楼里岌岌可危的木楼梯……处处显着四圣祠的落魄。

四圣祠西街的清末民国民居建筑群

恩光堂是四圣祠唯一的“门面”,高耸、精致且富贵。它最初的名字是福音堂,1892年由宣教团的主持者赫斐秋集资修建,两年后,另一位传教士启尔德在教堂一旁建起仁济医院。福音堂与仁济医院,二者同源,最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然而五十年后,他们的命运走向两极。仁济医院由政府接收,改为市二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恩光堂则长期处于废置状态,一度成为危房,特殊年代中许多无房居住的市民挤在其中。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后,教堂得到重生,修缮一新后,甚至比从前更加宏伟。隔壁的四川神学院被衬得有些破旧且寒酸,这是一所由云、贵、川、渝四省市教会联办的神学院,他们看起来似乎毫无联系,其实内部相连通。

恩光堂与市二医院

恩光堂与四川神学院

教堂的对面有一栋洋楼,现在似乎被用作教会信徒的餐厅。八九十年代的造城运动中,四圣祠街区的绝大部分古老建筑被夷为平地,连启尔德花费1500两黄金修建的那栋哥特式医院大楼也未能幸免。几栋洋楼却得到保留,据说是因为当时教会与医院在洋楼的产权归属上争执不下。

临街的这栋洋楼,砖是青灰色的,连带着它的木窗、栏杆、小门,也一并被漆成了淡绿色,搭配着屋檐上的黑瓦,看着赏心悦目,这样的建筑在成都绝无仅有。我站在门口,其中的守门人和信徒瞧过来,那绝不是一种很热情或是友好的目光。“这个没啥子看头了,都是危房了。”“我看到这不是挂着保护的牌子吗,怎么没维修呢?”“哪个出钱修嘛,你是不是愿意出钱?你们看着好那你们出钱嘛。”我被呛得哑口无言,它既是政府认定的“优秀近现代建筑”,同时也是危房。或者自始至终,它只是一种财产,可以被争夺的不菲的财产。

四圣祠北街沿街的洋楼,这是一栋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砖是青灰色的,连带着它的木窗、栏杆、小门,也一并被漆成了淡绿色,搭配着屋檐上的黑瓦,看着极为赏心悦目。它既是优秀近现代建筑,也是危房。

洋楼的一侧是医院在上世纪所建的宿舍,矮而旧的红砖楼,楼前是一条砂石铺的小巷,巷子尽头,还隐着另外几幢洋楼。上世纪二十年代,这些洋楼由加拿大建筑师苏继贤设计建造,作为华西协合大学的建筑总工程师,他在成都的建筑设计运用了大量中国传统元素,因而被称为“苏木匠”。

四圣祠的小洋楼采用西方建筑结构,顶部两端各有一个拱形阁楼。在装饰元素上,仍沿用中式风格,外立面虽无雕刻,但大小、形状不同的青砖层层排布,组合出堪比雕刻的效果,青砖屋檐下又有瓦当。后来小洋楼改作医院宿舍,在底部加盖了红砖屋子。

四圣祠北街,巷子深处的小洋楼

3.

四圣祠北街是“洋盘”,西街则留下了一片清末民居建筑群,这是除耿家巷——龙王庙正街以外,成都仅存的另一处清末民居群落。四圣祠西街的民居仅剩不到十座,沿街大部分是公房,再向里走才是住家的合院,常常大门紧闭。

紧贴着市二医院的地铁口,是44号院,青砖大门古朴雅致,拱形门头肃穆庄严,市区中这样的门户大致是孤本了。然而,2017年44号院失火,烧塌了几间房子,从前的住户被转移走,院子也被封锁、遭弃,只留一个门头供人观瞻。

四圣祠西街44号

四圣祠的四合院方方正正,排布非常紧凑,屋檐宽大而天井极小。作为民居,这些院子少有华丽的堆砌,材料多就地取材,院落朴素秀雅:竹篾穿插在混入稻草的泥墙中,兽面纹瓦当从黑瓦屋檐垂下,朱红的木质框架褪为浅粉色……过去一座二三层的院坝,可以生活十几户人家。由于年久失修,四圣祠的民居保存状况较差,有几座院子已被废弃。

四圣祠西街36号,据说抗战时期冯玉祥曾在此住过,解放后为谢无量家宅。

四圣祠西街民居局部

4.

西街短而窄,若称小巷则不为过。沿街的公房是 “成都轰炸”期间所建,狭小简陋。条件所限,沿街小吃铺子多数不设座位,夫妻店居多,有一家“老成都小吃”、一家“叶记锅盔”、一家“小时候的糖油果子”、一家“随意饭店”,再加上一家水果店,大致如此。

“小时候的糖油果子”是四圣祠的“网红”,在街上开了十几年,只卖糖油果子。招牌藏在院里,店家只是在墙上开了一个门洞,摆出一个窄窄的柜台,路人经过很容易忽视,但小店生意出奇地红火,常常见到顾客在街上排起长队。经年累月的烟熏火燎,使得店里的墙壁和木门都泛起了油光。招牌上的大字,是老板蘸着做糖油果子的原料写上的,上面还撒了些芝麻。

老板人称“颜二哥”,捏面团、炸面团,日复一日,几平米见方的圆桌和蜂窝煤炉,是他十数年不变的工作台。糖油果子四块钱五个,有些扁,不像其他店家做的那般浑圆,有些甚至几个粘连在一起,芝麻也只是微微一蘸。刚炸出来的糖油果子外酥内糯 ,甜而不腻,带着面团中的些许酸味,嚼起来松软但不粘牙。

四圣祠西街,小时候的糖油果子

“叶记锅盔”开在地铁站门口,老叶夫妇到四圣祠街其实还不满半年,但说起街上的事情似乎如数家珍。老叶做的锅盔像北方的馍,捏几个剂子,在案板上轻轻拍打,几下便揉成面团,再将面团按成小饼,贴到火炉的内壁上烤两分钟,而后拿到炉子上反复烘烤两面,直到锅盔表皮变成金黄色。锅盔带着炭火的焦香味扑鼻而来,嚼起来韧劲十足。天一擦黑,老叶夫妇便准备收摊打烊,他们从不做夜里的生意。

这时候,街上另一边,随意饭店里的麻将摆上桌,成都人的夜晚才刚刚开始。

四圣祠西街,随意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