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巢湖吟:话说古镇夏阁

2020-06-26 18:42:07旅游攻略
作者:李康满 “横岗短岫路迢迢,屹立凌云黛色饶。过到黄山分两路,行人遥指问全椒”这首佚名诗写的就是我的家乡夏阁。

作者:李康满



“横岗短岫路迢迢,屹立凌云黛色饶。过到黄山分两路,行人遥指问全椒”这首佚名诗写的就是我的家乡夏阁。这是一座被誉为巢城北大门的小镇,位于合宁芜“金三角”腹地,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合肥、全椒、含山、定远等地的交通要驿,继柘皋、烔炀之后,2016年秋,夏阁也被评定为千年古镇,是巢湖市三大古镇之一。

夏阁大地上的历史遗迹随处可见,远的有商周时代的小张遗址、谷城寺遗址,西周的城圩遗址,西晋到宋的梁黄古墓群,宋朝的塘头窑址、宋金古战场遗址,明朝的舒黄路碑和舒黄古井,清代的陶村古墓、小周村古墓等等,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夏阁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演绎了一幕幕动人的历史活剧。

夏阁又称夏皋,得名于夏朝末年,据《尚书》、《史记》、《列女传》等古籍记载,夏朝末年,桀王整日沉迷酒色,昏庸无道,百姓饥寒交迫、怨声载道,此时成汤乘虚而入,灭夏建商,为绝后患,“成汤放桀于南巢”,快到目的地时,见天色已晚,押解人员遂画地为牢,在此地逗留一宿,后人为此建阁纪念,遂有夏阁之名,细算起来应该有3700年历史,远远超过柘皋、烔炀二镇。传说和桀王同时发配南巢的还有他的爱妃妹喜,妹喜既是桀王宠爱有加的爱妃,又是成汤安插在桀王身边的“眼线”,她长得美艳超凡,时人谓之“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但同时又深明大义,妹喜与另一位装扮成御厨的间谍伊尹互相配合,传递情报,正因为有了妹喜的暗中相助,才使得成汤灭商少了诸多波折,所以有人称妹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间谍。夏是中华大地上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华夏”、“夏历”的得名亦源于此,说来也巧,夏朝的第一个王启就出生在与夏阁相距直线距离不到十公里的苏湾镇方涂巷,真是“兴于此,亡亦于此。”不知道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安排。

相传西周时期太子乔因厌倦朝廷争权夺利,无心王位,遂驾鹤漫游天下,一心修仙之道,他最后的静养修练之所就在夏阁与巢城的界山凤凰山南麓,即如今的王乔洞,稍后的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曾有“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的诗句,表达了对王子乔的景仰之意,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长年带着学生周游列国,他曾由巢城至橐皋(今柘皋)讲学,途经夏阁的古道是老夫子的必经之路,至今,夏阁境内的万家山上仍有孔子当年留下的“回车衖”遗迹。

东汉至三国时代,夏阁处于曹孙刘三方争夺的前沿阵地,刘备在此卖过草鞋,关羽在此耍过大刀,曹操也在此训过兵马,而周瑜和黄盖的故里就在离夏阁不远的庐江和定远,“乱世出英雄”,他们留下的故事至今还可以在草鞋岭、试刀山等地名中寻找到蛛丝马迹。

风雨有声,岁月无痕。从三国到宋,夏阁的大地上似乎风平浪静,再也没有留下什么可圈可点的大事,直到南宋年间,随着北方女真人的南侵,刀光箭影再次惊醒了沉睡的夏阁大地,最著名的就是姚兴父子抗金的故事,那是宋绍兴31年,即公元1161年,当时由于朝廷被主和派控制,主战派受到排挤,狂傲残暴、野心勃勃的金主完颜亮率二十万精锐铁骑一路南下,所向披靡,没想到在巢县与含山县交界处遭到了顽强抵抗,驻守此地的宋军兵马副都督姚兴以三千之众力抗数以七十倍的金兵,而宋军的主帅都统王权为求自保,置民族大义于不顾,龟缩在不远处的要塞昭关,拒不发兵支援,姚兴率部奋力冲杀,久不得脱困,在激战中与十七岁的儿子被金兵冲散,又被金兵假冒王权的援兵所惑,最终在东五里外的石桥边父子相遇,此时姚兴已战死,血染战袍,但仍稳坐马身巍然不动,直到看到儿子才轰然倒地,儿子随后也壮烈牺牲。此战异常惨烈,连金兵都说“有如姚兴者十辈,吾属敢前乎?”一向心高气傲的完颜亮也叹服“独领孤军将姓姚,一心忠孝为南巢。元戎若解征兵援,未必将军死尉桥。”战争结束后,朝廷特地破格追谥姚兴为“忠毅”,高宗、宁宗也先后追赠其为容州观察使和庆军节度使,当地百姓深为姚兴父子舍身成仁的壮烈举动所感动,筹资建庙以资:纪念,名曰姚公庙,而姚兴与儿子相遇的石桥,也改名叫遇子桥,口耳相传间,“遇子”讹为“慰子”,又称尉桥,如今,斯人已去,石桥犹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地民众在兴修水利、清理石桥时,还意外发掘出锈迹斑斑的刀剑及箭簇之物,验证了那场惨烈的战争。如今,我站在桥址旁,耳边犹闻隐隐约约的冲杀声。“喇叭声咽,马蹄声碎”,恍惚间,仿佛看到姚兴父子正打马向我们奔驰而来。

在离尉桥集不足三千米处,就是巢湖市最大的水库――下汤水库,在水库南边,有一依山而建的小村庄,名叫瓦邱村,此村得名颇有来历,相传南宋时,宋金双方在此短兵相接,从旭日初升一直打到月上中天,战死者尸横遍野,手腿相压,敌友难分,由于人数太多,又值盛夏,为防疫情,战后当地百姓以瓦片覆盖尸身,再用泥土草草掩埋,也算是入土为安吧,由于尸身累叠,葬尸处形成一个高土的土丘,故名瓦邱。

宋亡后,中原大地为蒙古人所占,广大汉人沦为三等公民,备受欺凌,至元朝末年,长期受压榨的汉人终于揭竿而起,各路英豪,纷起群涌,人们以红巾裹头,号曰“红巾军”,义军与官兵在江淮一带展开拉锯战,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地百姓壮年男子大多参加义军,厮杀在战场上,剩下的老幼妇孺,为躲避战乱、忍辱偷生,纷纷离开故土,逃往他乡,至明朝建立时,夏阁及周边地区成了荆棘丛生的荒芜之地,真正是“十里无鸡鸣,千里无人烟。”

天下甫定,明太祖朱元璋看到千里江淮,一派凄凉,决定实施大移民政策,据多家谱谍记载,今日夏阁镇二万多居民中,大多是明初大移民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多半来自江西地区,故而很多老人言必称“发脉江西”,还有一部分来自江淮周边地区,如江浙及本省的江南及淮河两岸,先民们刚来时,筚路蓝缕,备尝艰苦。如今,在夏阁一带,完整的明清建筑已不多见,但零星的存在还是不难寻觅的,最著名的要数位于国胜行政村的舒黄古井,此井位于舒黄大塘的埂边,居于两村之中,据井内铭文记载:古井始建于1632年,至今已有将近400年历史,大塘东西两头分别为舒、黄两姓命名的村庄,据他们各自的家谱记载,黄姓祖籍为江苏江浦,而舒姓祖先则来自皖南的宣城地区,两姓几乎同时来到这里,各自开荒种地,此处为丘陵地带,饮水甚为困难,初来时他们均以沟塘等地表水为生活水源,农忙时往往直接饮用,导致生病者众,两村的主事者为此坐到一起,商量挖井之事,当时完全是靠人工开挖,且为农事所困,故断断续续,经年始成,两村居民最盛时多达千人,得益此井达四个世纪,直到近年来接通自来水,此井的功能才逐渐废止。井栏上十多道光滑的绳沟,深浅不一,如同一部舒黄两村的奋斗史,无言地诉说着沧桑巨变。因为古井来历不凡,被两村村民视为无价之宝,同时也被贼人惦记,近年来就两次被人深夜盗走井栏,并运往外地,幸被公安部门全力追回,现在,为保古井安全,文物部门给古井安上高高的金属护栏,村中八十二岁的黄月胜老人还主动担负起护井任务。

巢湖有东西两座黄山,其中东黄山主要位于夏阁北部边境,当地民谣有“黄山七十二洼,洼洼有人家。”,清代诗人张邦礼在一首题为《过黄山》的诗中曾这样写道“一竿酒旌依墙角,几点溪花映水痕。隔陇鸟鸣青树柳,半山牛卧白云根。”进入风光绮丽的东黄山腹地,峰回路转,时见白墙红瓦的山里人家,恍如世外桃源,山民操着一口与山外人截然不同的方言土语,乍听不知所云,细品则回味无穷,山外人将他们称为“黄山蛮子”,他们所说的乃是一口正宗的安庆话,在这个自成一格的小天地里,“黄山蛮子”们不但语音独特,而且风俗习惯也与周边居民迥然有异,这种奇怪的文化现象近年来逐渐为世人所注目,专家称之为“皖江文化的飞地”,原来,“黄山蛮子”的祖先来自二百里外的安庆、怀宁、潜山、桐城、枞阳(2015年划归铜陵)以及太湖一带,他们为避战乱于清朝初年而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主要有李、查、汪、倪、张等八大姓,数百年来,虽然与故土水隔山阻,但他们仍然小心呵护着自己的传统文化,执拗地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近年来,终于与故乡人重续旧缘,居住在花苗地一带的李姓率先与故乡取得了联系,接上了飘荡数百年的断线。

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是最伟大的诗人”,此言不虚,几天来,为探寻先人们在家乡土地上留下的历史踪迹,我利用业余时间几乎走遍了夏阁的山山水水,亲身感受到了家乡的过往就是一部回味无穷的史诗,是越嚼越香的精神佳肴。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如今,铸剑为锄,古老的夏阁大地上到处欢声笑语,岁月静好,一片祥和,站在广阔的原野之上,放目远眺,虽然时已初冬,但带着丝丝甜味的空气却少有寒意,回首来时路,山花犹照眼。任目光翻越千年万载,任思绪穿越千山万水,任凉风吹乱我的长发,任诗意涌入我的心间。

致敬,我的祖先!致敬,我的家乡!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