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游奈曼】一座山的千年记忆,符号?天书?历法?

2020-06-13 13:24:31旅游攻略
奈曼旗老道山卫星图片打开2015年3月3日谷歌地球卫星图片,你会在北纬42°25′38″,东经121°04′34″上看见带有神秘“符号”的令人震惊的图案——来自远古的天文观测遗址图。这个天文观测遗址建于哪个朝代,又是何人所建呢?

奈曼旗老道山卫星图片打开2015年3月3日谷歌地球卫星图片,你会在北纬42°25′38″,东经121°04′34″上看见带有神秘“符号”的令人震惊的图案——来自远古的天文观测遗址图。这个天文观测遗址建于哪个朝代,又是何人所建呢?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走进奈曼旗老道山,走进刀耕火种的新石器时代……

老道山,地处努鲁尔虎山东段余脉,《四库全书·热河志》称为巴颜喀喇,汉名大黑山,是松辽平原至渤海湾广大区域的制高点,是一座千古祭祀圣山。老道山一带,群山环绕,地势险峻,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文明发源地。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遍布大山南北,陈述着7000年农耕文化的演变;战国燕长城从巍峨的山岭中穿过,诉说着刀光剑影的历历往事。

老道山庙刻有“皇统八年”字样的残碑老道山山顶平坦开阔,东西500米,南北300米的峰顶平台四周,悬崖陡峭。在老道山主峰台顶上,有一直径约62米,由24个石基台构成的圆环,圆环东西向中轴线环外东侧10米处,还有一个10米×20米方形建筑遗址。圆环南40余米处有红山文化时期小型祭坛,东240米处山崖下20米峭壁平台处有辽代古庙遗址和金代刻字。崖壁上刻有“皇统八年……”字样的残碑。山顶北、东部边缘有燕长城遗迹。

那么,如何才能揭秘老道山神秘“符号”来龙去脉呢?

一、蛛丝马迹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测绘技术和天文观测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了。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耕社会,人们已经掌握了通过观测天象、气象、物象来判断时令节气,并用以指导农业、畜牧业生产。《吕氏春秋·贵因》(卷十五)载:“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吕氏春秋·当赏》(卷二十四)又云:“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说明古人通过观测日月星辰建立历法的过程,以及四时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先民观看天象的意义。

传说,在五帝之首的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历法。《史记·黄帝本纪》记载黄帝“治五气”“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治五气”“旁罗日月星辰”,这说明黄帝时代已有了历法。《史记·历书》记:“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证明黄帝时代的历法已比较成熟。

到大禹时代,测绘技术已有较大发展。相传,前2000多年夏代的《九鼎》就是原始地图。《史记·夏本纪》中描写大禹治水时测量情景:“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准”是测量高低的,“绳”是量距的,“规”画圆的,“矩”是画方形和三角形的。虞舜后期,舜之重臣竖亥奉命丈量国土疆域,竖亥率领专员,踏遍了华夏大地,进行了较精确的测量,他们在测量时,发明了测量土地的步尺,为华夏民族的计量学创造了测量仪器——步尺和量度的基本单位尺、丈、里等。《淮南子·墬形训》:“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山海经·大荒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就是说:天帝命令竖亥用脚步测量大地,从最东端走到最西端,是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拿着算筹,左手指着青丘国的北面。

颛顼(前2513—434)时代,先人便开始运用当时测绘技术观测日月五星,定一年长短。通过仰观天象和精密测算,推演出365又1/4日为回归年长度,29又499/950日为朔望月长度,十九年七闰的《颛顼历》一直沿用到西汉时代。

西汉之前,各诸侯国分别使用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即人们所统称的古六历,其实都是四分历。四分历问世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历代编历家屡有改革,遂使中国古代历法不断完善,内容亦日趋丰富起来。西汉时期,武帝下令造新历,邓平、落下闳等人提出八十一分律历——《太初历》。《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记载的第一部传世历法,与四分历相比其进步之处有三点:以正月为岁首,将我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较准确,如水星为11587日,比现在测量值11588日仅小001日;采用135个月的交食周期,即一食年为34666日,比今测值只在004日。

远古时代,观测天文活动逐渐为统治者所垄断,也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左传·桓公十七年》载:“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和日御就是负责天文观测的官员。顾氏还引樊深《河间府志》说:“私习天文者有禁。”因为天文历律需要精密的观测推算,毫厘之差可成千里之谬,将延误农时,影响经济,造成社会的动乱。《汉书·律历志》记载说:“历数之起,上矣!传述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尧,复育重、黎之后,使纂其业。故,《书》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那么,古人又是怎么观天文,定方位的呢?“天文”一词,源于《易经》。《易经》里有这样一句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那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淮南子·天文训》里有这样解释:“文者象也。”也就是说,天文就是天象,天空的现象。天空所发生的现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日月星辰的现象,就是天象;一类是地球大气层内所发生的现象,也就是指气象。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实就是历象之学,一半是制订历法授时给人民,一半是观测天象、占卜吉凶。因生产力有限,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中国古人特别重视天时、地宜、人力。天时就是气候变化,中国古代先民很早就提出了二十四节气,这是天文对农学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古人认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从天象的变化可以推知人类将要发生的事情。人顺天而行,“天”就现吉象,人间必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若是逆天而为、干了坏事,“天”就降凶兆,人间就会干旱少雨、洪涝灾害、兵变民乱等。所以古人很重视对天象的观测,以占吉凶。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天文观测。古代先民的天文观测,采用了多种方法,如:立杆测影观测法(立竿见影)就是其中之一。

测定四方具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其中之一就是,只有测定四方才能观象制历、判知四时。立杆测影观测法就是:以一根竖直的细长高杆为圆心,一根绳为半径,在宽阔的平地上画出一个圆。一日当中日出、日落高杆之影与圆圈线交点做标记点,两个标记点连线就是东西向,一日当中高杆之影最短之点与高杆连线就是南北向,南北向线上做好标记尺,一年当中高杆之影最短之日就是夏至,最长之日就是冬至。以高杆为中点,画出东西、南北线,明确四方;东西、南北线夹角划中分线,形成八方,再将每个夹角三等分,形成24山向,这样就可以确定日月星辰方位了。通过对杆影线变化轨迹的观测记录,到了太阳的运行又开始重复的那一天,就知道一年有多少天了。这就是原始“日晷”,它不仅能确定方位,还能根据日影变化计时,根据北斗柄方向粗略地确定季节和时间。4000多年前的《鹖冠子》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现代观星表明:春分,标志着天文春季的开始。当晚23时,斗柄正指向东方。不过,这一“东指”的时间会逐日提前4分钟。如果每天晚上同一时间抬头仰望北斗星,会看到斗柄指向逐渐偏南。夏至23时正指南,标志着天文夏季的开始;秋分23时正指西,标志着天文秋季的开始;冬至23时正指北,标志着天文冬季的开始。

了解了古代测绘技术和天文观测相关知识后,再看奈曼旗老道山的卫星图片,不难看出:这就是远古天文观测台。

二、寻古探源

如果奈曼旗老道山上神秘的遗址痕迹是远古天文观测台,那它又是什么时代的呢?

根据遗址中红山时期陶片遗存,推断应属距今6500—5000年的遗存,即少昊颛顼时代(前4050—前3380)到帝喾帝挚帝尧舜禹时代(前3380—前2073)。

据辽宁省《义县志》《朝阳县志》记载,“义邑(义县)于古为颛顼之墟”,《晋书·卷一百八载记第八慕容廆》及《通典·州郡典》中的记载:西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廆又迁于徒河之青山,廆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元康四年(294)乃移居之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也就是说,由慕容廆创建的慕容鲜卑的第一座都城——大棘城,便是“颛顼之墟”。颛顼源自黄帝族,而黄帝一系最初是从辽河流域起家的,后因气候恶劣等原因,不断南迁,才迁到了中原与南方地区,这种迁徙并非单方向的,有人南迁,也有人北返。4000多年前,颛顼统率大军回到故土,并将当地分布散乱的红山人部落予以整合。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五帝本纪》载:“帝颛顼高阳者……北至于幽陵。”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释“幽陵幽州也”,幽州,春秋战国时的“九州之一”。先秦史籍十三经之《尔雅·释地》中释“燕曰幽州”。《周礼·职方》中释“东北曰幽州”。燕,周朝诸侯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因位于燕山之野,亦名幽燕,同幽陵、幽都,都是地理区域的名称,不是专指一地,故今辽宁朝阳、北票、义县、阜新、锦州及奈曼南部均属幽州、幽陵的范围。按司马迁的记载,颛顼很有可能到过今天的老道山一带。但遗憾的是,史书中没有关于颛顼制历地点的记述。

帝喾为黄帝的曾孙,是“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他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就是说,契的母亲简狄,出身于有娀氏,在一次野外洗浴时,见到一枚燕雀蛋,她将这枚蛋吃了后就怀孕而生下了契。契长大后,因辅佐夏禹治水有功,帝舜用他来当司徒,推行教化,让百姓处理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个方面的关系。不久后便由他开始治理商,后来契去世后,由其子昭明接下去治理商,据《史记·殷本纪》所载,传十三世而至商汤。有娀氏为古山戎,帝喾曾活动在北方。

帝喾以前,人们虽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事农艺畜牧没有一个科学的时辰顺序,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帝喾“爻策占验推算历法,穷极变化,颁告天下”《大戴礼·五帝德》说他“夜观北斗,昼观日,作历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观北斗四时指向,以定节气;观天干以定周天历度。”科学探索天象,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华夏农业出现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那么帝喾是否与老道山有关呢?

《尚书·尧典》详细记述了帝喾次子尧帝时我国在天文历法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文中说:“(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明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嵛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孽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昂,以正仲冬。厥民奥,鸟兽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这一段大意是:于是尧命令羲氏与和氏,恭敬地遵循上天的规律,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的情况来制定历法,教导人民按照时令从事生产活动。尧又命令羲仲居住在东方的旸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观察辨别太阳东升的时刻。昼夜时间相等,黄昏时鸟星出现在南方,据此来确定仲春时节。这时民众散布在田野上耕作,鸟兽开始生育繁殖。尧再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观察辨别太阳向南运行的情况,恭敬地迎接太阳南来。根据白天最长,黄昏时火星出现在南方的天象,来确定仲夏时节。这时民众居住在高处,鸟兽羽毛稀疏。尧又命令和仲住在西边的昧谷,恭敬地为太阳送行,观察辨别太阳西落的情况。根据昼夜时间相等,黄昏时虚星出现在南方的天象,来确定仲秋时节。这时人们回到平原居住,鸟兽的羽毛重新生长。尧还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即幽州,观察太阳向北运行的情况。根据白天时间最短,黄昏时昴星出现在南方,来确定仲冬时节。这时人们住在室内避寒,鸟兽长出了细软的毛。尧帝说:“唉!你们羲氏与和氏啊,一周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增加闰月的办法来确定春夏秋冬四时,这就成为一年。以此来规定各种事情就都会兴盛起来。”

《尚书·尧典》记述的尧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即幽州,观察太阳向北运行的情况,这不正是我们要找的答案嘛!

三、寻觅证据

老道山一带,古为山戎地,春秋战国时期东胡在这里称霸,秦汉三国两晋鲜卑乌桓在这里争锋,十六国南北朝契丹库莫奚在这里结盟,隋唐契丹八部在这里形成,五代十国契丹在这里龙兴,建立了辉煌210多年的契丹王朝。老道山一带,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辽金文化遗址遍布。众多古代遗址和新石器时代文物,特别是兴隆沟粟稷碳化颗粒的发现,证明这里已有7000年农耕历史。

古代农耕社会,生产主要以农业为主,土地是古代先民生活的最基本条件,生产耕种尤为重要,古代历法的主要功能在于授时于民,便于人民及时耕种收割,以物候的变化指导人们的生活,这就是古代历法主要的功能。另外,进入有阶级社会,历法一直被天子所垄断,是皇家的禁脔。天学机构及其直接象征观象台也为皇家独占,其他任何地方政权或个人都不能建立。既然天学为天子垄断,很自然,天学机构及其直接象征观象台(类似于现代的天文台,当然用处不一样)也为皇家独占,其他任何地方政权或个人都不能建立,否则就是“犯上作乱”的行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犯法。这时的古代天文历法与农耕文化的关系逐渐疏远,《尚书·尧典》说帝尧命令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羲和观测天象,“敬授人时”。这里的“人时”事实上并不直接与农时有关,而是为古代帝王在一定的节令进行祭祀活动提供时间标准。

尧帝将禹贡九州划分为十二州,《纲鉴易知录·五帝纪·帝尧陶唐氏》记载:“甲子,八十有一载,肇十有二州,(肇,始也。禹治水后,舜以冀、青地广,分冀州为幽州、幷州,分青州为营州,合为十二州)。封十有二山,(每州封表一山以为一州之镇)。”《尚书·尧典》上说,尧命令羲氏、和氏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制定历法,然后颁布天下,使农业生产有所依循,叫“敬授民时”,他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住四方,观天象,制定了历法。其中,和叔住在北方叫幽州,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并参考昴星的位置来校正。尧制定的历法,首先确定了二分、二至,决定以366日为一年,每三年置一闰月,用闰月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使每年的农时正确,不出差误,使帝尧时代的农耕文化成为飞跃进步的时代。

老道山,少昊颛顼时代属“颛顼之墟”,夏属《禹贡》九州的冀州东北界,商周为《尔雅》九州的幽州北界,《周礼·夏官·职方氏》曰:“东北曰幽州”。老道山的地望与和叔所住的北方叫幽州相符,很可能就是尧帝“每州封表一山以为一州之镇”的观星台。

从天文学史上可知,最早的天文观测和制历源于北斗观测。因北斗七星具有观测便利、实用准确的特点。在古人看来,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旋转,于是古人根据北斗七星的运动而观阴阳,定方位,明四时,并且衍生了“斗为帝车”的政治星占观念。《甘石星经》:“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皇帝坐着北斗七星视察四方,定四时,分寒暑。《鹖冠子》记载:“斗杓东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显然这都是在使用北斗历法判断季节。此外,北斗七星也用于夜间计时,每转30度即为一个时辰(2小时),这对于军事作战是非常重要的。要完整地观测北斗运行方位,一是要有土晷确定方位,二是能看到全貌。在中原地区观察北斗诸星,会发现它们不像其他星球那样,会在地平线上升落。只有靠近北极,北斗七星才从不没于地面,永远处于北方夜空地平线以上,围绕北极星(也称天心)逆时针旋转,人们能够看到循环往复运动的完整轨迹。它在一年的运转中,每当斗柄指示着12个不同的方向,人间便有不同的月份和气候。

老道山,《四库全书》称之为巴颜喀喇,汉名大黑山。与幽州众山比较,老道山的独特之处就是:老道山是松辽平原至渤海湾广大区域的制高点,是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核心区和古代农耕文明发源地。老道山山高顶平,无高大树木和山头遮挡,且这一区域干燥少雾,常年晴空万里,且这一区域又是九州东北界,是华夏九州最靠近北极星的地方,北斗七星四季可见全貌,易于观测,这不正是天文观测的最佳选址吗?圆环直径623米,安阳市出土的商代骨尺长约17厘米,圆环直径折36588尺,正巧与夏商时期一年的天数一致。山头陶片多为红山文化时期所处时代相符。

另外,老道山位于东经121°04′34″,夏属《禹贡》九州的扬州东南界(今浙江天台县)天台山处于东经121°02′24″,与老道山基本处在一个经度线上,相距1473公里,难道这是巧合吗?关于天台县天台山的历史记载不多,只有台州因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5000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的记载,他们之间或许有一些天文观测的联系。

综上所述,老道山应属三皇五帝时代天文观测台,很可能就是尧帝派往北方曰幽州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的和叔所建观象授时台。当然,要解开老道山所隐藏的真正秘密,需要考古发掘。

来源:奈曼旗融媒体中心

编辑:石耀霞

审核:李文静

终审:王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