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岩碑千秋:甘肃甘谷显龙洞石窟

2020-06-12 14:06:39旅游攻略
显龙洞石窟,又名黑洞儿石窟,坐落于城西十里铺火龙山南麓。显龙洞是一处典型的明清时期佛教艺术宝库,是甘谷石窟文化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陇右石窟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01火龙山火龙山,属秦岭余脉朱圉岭,高峻挺拔,巍峨俊秀,雄踞城西。

显龙洞石窟,又名黑洞儿石窟,坐落于城西十里铺火龙山南麓。显龙洞是一处典型的明清时期佛教艺术宝库,是甘谷石窟文化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陇右石窟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

01

火龙山

火龙山,属秦岭余脉朱圉岭,高峻挺拔,巍峨俊秀,雄踞城西。其东脉起天马山,西坡止于海子沟;其南脉接县南古坡雪山,绵亘蜿蜒数十里,最高峰为古风台,山巅有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庙。

古风台,在县城西南,十里铺正南。距城二十九里。庄内有卦台山太昊宫一所,伏羲皇帝故里画卦处。

《清志》

伏羲部族为华夏龙图腾之始,古风台为甘谷龙文化之源。火龙山脉起古风台,是龙文化的延伸。另外,火龙山下有皇天后土祠,供奉华夏女始祖女娲。伏羲女娲皆为龙图腾,故火龙山之名,盖因于此。

02

望天石

火龙山半山腰,有一条形巨石悬于崖壁,高达十几丈,如飞龙出水,直击云霄;似宝剑出鞘,独立苍穹。巨石顶端与岩壁相接处有一圆形石球,夹在崖石之间,如同一颗摩尼宝珠,悬于半空,撷山川之钟灵毓秀,汲日月之朝夕华彩。大自然造物之奇,令人惊叹。

这块巨石并没有确切的名字,或许人们有各自的想象,显龙洞石窟寺前住持若云对它这样描述:

在金刚顶裂开三十米沙碑,挤一个圆形沙球千年如故。从来落不下来,半山流云萧萧,拱托石窟寺洞天。

若云

若云将其称为沙碑,或岩碑。这也是这块巨石仅有的见于纸端的名字,却也湮没其中了。巨石有名无名,它也在此屹立何止千年。彩散晴空染碧苍,万峰深处护斜阳。

流云飘散,不动法风。石还是石,客还是客。

2015年春,一位年轻人参观显龙洞石窟,当抬头看到崖壁上耸立的巨石时,他极为震撼。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给巨石取名。想好的几个名字,却都不满意。一天夜里他又在想巨石名字的事,也是无果而终。天快亮时,他在梦中惊醒,再也没有睡意,原来他梦到了女娲补天的故事。此时,他灵机一动,干脆就叫“望天石”吧。他对“望天石”这样诠释:火龙山上下供奉的是中华民族女始祖女娲,此石当为女娲用于补天遗落凡间的五彩石之一,巨石屹立千秋,遥望星汉。从此,巨石有了名字。这位年轻人就是冯引仓,他赋予了巨石美丽的故事和美丽的名字,名字的背后镌刻的是他对山川的无比敬畏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还有对家乡的无尽祝福。“望天石”这个美丽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火龙山下,留在人们的心里。

望天石以东崖面上即显龙洞石窟,石窟“一”字形穿凿于崖壁,如同一条巨龙向西飞腾,欲吞噬望天石上那颗悬于半空的摩尼宝珠。好一个飞龙戏珠。

03

显龙洞

望天石东,便是显龙洞石窟。关于显龙洞的得名,也有个神奇传说。隋朝末年,李渊举事不顺,便轻车简从赶赴陇西,路过甘谷。一日,李渊正走在路上,忽然闻到一股腥味恶臭随风飘来,他四处查看,发现南山之上有八大洞天,放出红光。上去一看,一条长约二三十米之红色死龙,直伸六洞。于是他长跪合掌,诚心祈祷:“我李渊如有帝王之位,封你速快升天,享受天乐。”言犹未了,火龙腾空飞起,一道红光直向西去,消失在九天霄汉。甘谷火龙山显龙洞,从此得名,流传一千多年。

从山下沿着“之”字形幽径而上,就到了显龙洞石窟。显龙洞石窟共有八个洞窟,整体呈“一”字形排列,自东向西依次为:1号窟僧房窟、2号窟禅窟、3号窟药王洞、4号窟文昌殿、5号窟中天玉皇洞、6号窟三大菩萨殿、7号窟白衣观音洞、8号窟皇天殿。

关于石窟的开凿年代,《甘谷大佛》一书认为,始建于宋,明代盛凿,清光绪年间重建,延续至今。每个石窟有其不同的造型特点和时代特征,下面作一简要介绍:

1号窟僧房窟

长方形平顶窟,深4.2米,宽2.9米,高3米。(测量数据来自《甘谷石窟文化》,下同。)僧房窟,供起居之用,窟内有灶台。几年前,因山体滑坡,此窟窟檐乃至外侧山体塌方陷落,石窟之路因此断绝,后在整修过程中,将此窟从地面穿凿出一条隧道,与旧路相接。故1号窟今已变成石窟甬道。

2号窟禅窟

长方形平顶窟,深1.2米(似乎有误),宽2.34米,高1.98米。禅窟,供僧人修禅。

3号窟药王洞

方形平顶窟,宽3.12米,深3.5米,高3米。塑药王像。药王倚坐于坐骑之上,张开双臂,左侧有童子侍立。

4号窟文昌殿

长方形平顶窟,深4.5米,宽4.3米,高3.15米。内塑文昌帝君像,头戴平角幞头,身着绿色龙袍,俨然一幅状元之像,表现出人们的美好期望。

关于3号、4号窟的年代,若云认为似为清末制品。笔者赞同此说。

5号窟中天玉皇洞

长方形平顶窟,深5米,宽4.2米,高3.25米。内塑玉皇大帝及侍者天王像。主尊端坐于双龙宝座上,双手持轻笏板,神态庄严。两侧塑四天王,英勇神武,威风凛凛,令人胆寒。

玉皇洞也是唯一有确切纪年的洞窟,今存修葺玉皇殿残碑,碑花岗岩材质碑额阴刻双龙戏珠图案。碑身铭文模糊不清,但时间清晰可辨:“万历三十二年甲辰闰九月,……乙亥一月七日立。”可知玉皇殿重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即1604年。

6窟三大菩萨洞

长方形平顶窟,深7米,宽3.1米,高2.2米。主尊塑观音菩萨、左侧文殊、右侧普贤菩萨像。造像端庄典雅,古朴大方,梵姿慈严,具有明代风格。

7窟白衣观音洞

方形平顶窟深3米,宽2.3米,高2米。内塑白衣观音及二童子像。造像线条流畅,衣纹宝带富有质感,璎珞饰品精美简约,尽显庄严妙像。对此若云也有描述:七洞有白衣观音,仿唐泥塑,圣容满月,慈祥如真。《甘谷大佛》一书曾将其断为宋代。另有传说为山西僧人麻惠所塑。综合各种因素来看,此造像当断为明代较为妥当。

8号窟皇天殿

方形平顶窟。深4米,宽3.2米,高2.3米。内塑女娲像。此窟为清代所开。女娲祠原在火龙山西坡海子沟,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甘谷县北通渭县发生7.5级大地震,海子沟形成堰塞湖,后湖水倾泻,冲毁女娲祠。人们在显龙洞下发现了女娲残像,后经补塑将其安放于显龙洞石窟第八窟,是为皇天洞。

我们看过石窟,也让我们对创造了石窟包括的的营造者产生好奇,由于历史原因,显龙洞石窟的营造者已经不可考,仅有两位在显龙洞石窟史上留下了名字。一位是来自山西的高僧麻惠,据传从五台山来到此处,是显龙洞石窟的开创者。观音洞中保存这麻惠和尚的塑像。对于十里铺人来说,另一位石窟保护者则更为熟知,他就是对显龙洞石窟有着重大贡献的丁若云。

04

丁若云

释宏量,俗姓丁,名若云。若云大师在佛学、诗文、医学、绘画、雕塑等方面造诣深厚,无论在石窟史上,还是当地社会、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显龙洞石窟图》 丁若云 绘

若云于1983年住持显龙洞石窟,他眼前是一幅破败景象。正如他所说:

拙僧于灵山有缘,于1983年来此,奈何山林荒秃,极目无皮,石窟文物亦由年久失修崖水冲刷,剥蚀十坏具八,哀哉可伤!

若云

面对残破景象,若云开始修葺洞窟文物,他高超的绘画雕塑技艺也得到了充分运用,他补塑的文物,造像古朴典雅,颇有古韵。此外,他还亲手育苗,广植松柏六千余株。他20年后他回忆:

于癸亥年伊始,发大誓愿,带领四众,共痛下决心,自育侧柏尾松木六千多株,逐年重葺护修文物,宫殿圣容。几十年来,茹苦含辛,已然初具规模。

若云

经若云修缮,显龙洞石窟面貌焕然一新,这座艺术宝库也得以保存下来,如今若云手植松柏业已成林,成为显龙洞绿色屏障。

对于显龙洞的价值,若云曾有精彩评论:“八大洞天,证明我甘谷文化,燿古腾今之精华,可听渭水清曲,丝路行踪。”它凝结着无数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与智慧,铭刻着先辈们的美好祈愿与记忆。如果说古人赋予石窟以艺术价值,若云则赋予石窟诗一般的灵魂。

像山之西,朱圉之东,岩碑千秋,洞天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