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行走长城:走偏头关,探明长城博物馆,长城和黄河在这里并肩平行

2020-05-31 14:30:11旅游攻略
“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山西忻州市偏关县偏头关的赞誉之词。偏头关为内长城三关首镇,被称为明代长城博物馆。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烟火护偏关。黄河曲曲涛西下,紫塞隆隆障北环。

“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山西忻州市偏关县偏头关的赞誉之词。偏头关为内长城三关首镇,被称为明代长城博物馆。

半壁孤城水一湾,

万家烟火护偏关。

黄河曲曲涛西下,

紫塞隆隆障北环。

长城黄河在偏头县并肩平行

偏头关,西临黄河,东连大同盆地,南依汾河、桑干河之源头,北接河套平原,明代进士崔镛的诗《偏头关》,形象地说明了偏头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它在当时边防中的重要地位。

偏头关长城学会副会长秦在珍说,偏头关的由来还要从五代时期说起。

偏头关长城学会副会长秦在珍:片头寨是古兵寨,这是公元957年五代时期做的寨,寨子肯定是东高西低,寨轮廓如人首侧面之型,寨子侧面看起来鼻子、嘴巴有点像人脸,所以叫偏头关。

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改偏头寨为偏头关,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山西镇总兵移驻偏头关,统领左、中、右三营人数万余,当时就有“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的说法。

此后的100多年里偏头关经历了3次扩建,被称为三关首镇。偏头关之所以有明朝长城博物馆之称,忻州市长城学会副会长杨俊峰解释说,这里在明代共有6道长城,总长度达400多公里。

忻州市长城学会副会长杨俊峰:这个地方由于重要,修了一道大边,再修二边,再修了三边,四边,平行四道,另外修错了,还有差修边,还有靠近黄河的黄河边,所以说长城规模大,历史建筑时间长。

如今,当踏进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堡,滚滚的战云早已褪逝怠尽,记者穿过窄窄的街巷,来到现在仅存的南门,老远就看见青砖筑就的城墙托起一座三檐三层的雄伟建筑,硫璃瓦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着金光,朱红的柱子,雕刻着各种图案的横梁和栏杆,不禁使人想起这座关城曾经的辉煌。

1999年修复的偏头关城

偏关县城现存城墙

除了明长城规模大,长度长,由于这里地理位置重要,境内处处设关,步步设防,墩台多达千余座,城堡50座,长城遗址密度居全国各县之最。

杨俊峰:偏头关是大军区,有50多个城堡,有驻兵的还有后勤保障的,这在全国长城古堡是第一,长城古堡第一县。

偏头关古堡长城 偏头关长城学会供图

不单单古堡多,古堡体量也都不一般,在众多城堡中,老营堡保存较为完整。走进老营堡,虽然仅夯土尚存,但从遗留的高大夯土墙可以看出,城堡工程规模浩大。

老营堡斑驳的西城墙

山西省历史地图集总编审谢鸿喜:老营堡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塞,明代这里设置了老营千户所,千户所一般就是一千人以上的军队驻防数量,实际上在这里驻防的已经到了四千八,甚至到了六千驻兵,远远超过了一个所的兵力。

老营堡点将台,为原址重建,但不失威严

作为一个博物馆而言,光藏品多其实还不够,品种还要丰富,在这一点上,偏头关也是名副其实。这里随处可见断断续续的古长城遗址和大大小小的烽火台,堠、烽、墩、台、堡等军事设施星罗棋布。

偏头关马头山段,放眼望去照片上共有8处烽火台

这些长城沿线的军事设施都有什么作用和特点呢?秦在珍告诉记者,想要了解明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来偏头关就对了。

秦在珍:烽是尖的,堠是有个圈的,都有瞭望的任务,但是堠的驻兵多,任务多,设堠加强守卫;有兵,设烽以定战端,就说这个地方受到攻击了。这里对于整个防线非常重要,主将需要快速做出决断。

长城烽烟之烽、堠、墩,偏头红门口东长城段 偏头关长城学会供图

另外,台和墩虽然也是用于瞭望、警报、点燃烽火,但是,台为方形,墩为圆形,两者之间为何造型不同呢?

秦在珍:根据我掌握的材料,圆形是早期建的,方形要晚一些,万历年间方形比较多,圆形的技术不如方形复杂,方形要解决夹角的问题,同等直径圆型比方形废料,之后技术成熟了,方形就比较多了。

老营堡西门新修的牌坊

如今,随处可见的关城、古堡、城墙已经失去了它们当年的作用,成为了历史遗迹,荡气回肠的偏头关,也早已成为了一座欣欣向荣的县城,与关城临近的南门外已经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并且大多是仿古建筑,与关城风貌和谐统一。退休之前是一名语文老师的秦在珍告诉记者,因为偏头关存在,无论是刚刚入学的学生,还是邻里街坊,

偏关县的百姓对于明长城都如数家珍,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也影响每一个人偏关人。

铁笛数声催戍急,

玉河千里叹储艰。

荒陬丰绝今如此,

未许将军即解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