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我们需要了解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

2020-05-31 10:37:36旅游攻略
今天跟大家分享与探讨一下甘肃文化中的黄河文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题记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全长5494公里,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流河。

今天跟大家分享与探讨一下甘肃文化中的黄河文化。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题记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全长5494公里,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流河。黄河之源为卡日曲,出自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冰封雪覆的高山中涌出的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有声;东流经四川入甘肃,上游穿行在高山峡谷之间,跌宕起伏,湍急回旋,水流依旧清冽;及至河口过宁夏入内蒙古,穿行陕西、山西、河南,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增,水色乃呈深黄,由山东北部而入渤海,登高一望无垠的高原千万条沟壑如同黄土的巨龙,一齐拥入大河的怀抱。黄河以她柔韧博大的胸怀哺育了黄河文明的先民,吸纳、融合了各地区的文明精华,形成了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代表性文化,成为早期中华文明的主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将黄河文明的大气磅礴,质朴与绝代风华,展现无遗。

我们需要了解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



千万年来,黄河自青海东流,进入甘肃,在长达913公里的黄河干流甘肃段上,形成了黄河第一湾—玛曲壮美奇观和黄河三峡、景泰黄河石林景观。在甘肃境内的黄河流域,诞生了灿烂辉煌的大地湾、马家窑等彩陶文化和黄河农耕文明,而这片黄土地又赋予了黄河以黄色的容颜。游客沿着黄河甘肃段一路北上,可以欣赏河水清澈、溪流纵横、草场丰茂的黄河首曲美景;还可以领略黄河特有的跌宕冲撞、奔腾而来、咆哮而去的大河气度,参观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色泽绚丽的密宗壁画艺术、更能饱览高峡平湖、绝壁万仞的壮观景色,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还可体验黄河中上游独特的乡风民俗,探究中华民族文明之源,体验羊皮筏子、黄河水车等富有甘肃特色的旅游项目。

我们需要了解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


首先应该认识黄河文化的概念及实质。认识黄河文化,离不开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大致了解。关于什么是文化,定义比较多。“文”“化”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概念可以在《易·贲卦》中见出端倪。其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汉代刘向《说苑·指武》曰:“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这里,文化才成为一个概念。

以上引用告诉我们,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至少有以下三个层次:一是自然先于人类存在,有了人才有了文化。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的,文化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二是人类文化的成果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三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一种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人文化成,“以文化人”进而“化成天下”。从广义上讲,文化即人化,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专注于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

我们需要了解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

文化与人密切联系在一起。就黄河本身来说,它是一条自然的河流,是一种自然资源。只有自然的河流与人发生了联系,人类对河流有了接触、认识和思考,人们有了利用河流、治理河流、管理河流、保护河流、欣赏河流、亲近河流的社会实践,才会产生河流文化。黄河文化是在人与黄河的互动中生成发展起来的,反映人与河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应该把黄河文化放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大背景中来认识,并加以发展。



每年都要来一次的角度,不知道百年之后会是什么样子。

什么是黄河文化?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会有着不同的解读与回答。笔者经统计分析研究认为,目前对黄河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大致可以表现为以下四个层面。一是将黄河文化视为流域劳动人民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将黄河流域出现的全部文明成果都视为黄河文化的要素。二是将黄河文化视为流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三是将黄河文化视为人们在长期的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实践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四是将黄河文化视为广大治河工作者在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这一解读,主要侧重从流域机构以及治河队伍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对黄河精神进行总结与弘扬。

笔者以为,对于黄河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予不同的解读是正常的。一方面,黄河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站在不同的角度或侧重某一方面对其进行解读是必要的,有助于我们对黄河文化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度地去抠概念,更不必在概念上进行过多的争论,尤其是黄河文化的实践者、建设者,应该在对黄河文化有一个一般意义上清晰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密切联系实际,在传承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去理解和把握它。

因此,我们还是应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认识和界定黄河文化。广义而言,黄河文化是流域民众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而言,则主要是指这一过程中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这一大致界定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以下几点:一是黄河文化由中华民族创造,内容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二是黄河文化以黄河水事实践活动为载体,是河流给人的灵感、启示和体验,是河流价值的实现。三是黄河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理念与实践的统一、显性与隐性的统一。四是黄河文化的实质在于它是一种气质、精神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水是生命的源泉,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本能。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持系统。历史上,人类文明与河流相生相伴,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与河流有关。人类文明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河流的哺育。据考证,大约在4000年以前,黄河流域已经聚居着许多血缘氏族和部落。其中,以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最强大。黄帝又号轩辕氏,其族发祥于陕西北部的姬水,定居在我们今天泛称为“中原”地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黄帝部落接邻的是炎帝部落。炎帝号神农氏,种五谷,制陶器,尝百草,最初活动在黄河中游渭水流域的姜水。在各部落为了土地和食物进行的战争中,黄帝部落击败炎帝部落,夺取了盟主地位,炎黄两部落便逐渐融合,在中原地区定居下来,与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和苗族相互融合影响,共同发展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使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兰州中山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是兰州历史悠久的古桥.



黄河上游风光



早晨,兰州黄河上空日出时刻,霞光万道,照亮流苏一样的云彩,绚丽多彩。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在黄河流域立国建都,西安、洛阳、开封等历史文化古都均在黄河流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一直遥遥领先。被世人称道的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

在这里,勤劳勇敢的先人创造了绚丽灿烂的中华文化。《易经》《尚书》《论语》《道德经》等一部又一部国学经典诞生在黄河流域,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人文典籍。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以孔子编定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起点,此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等文学艺术,如黄河之水源远流长。黄河不仅是一条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河流。她哺育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与象征。《汉书·沟洫志》曰:“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历史上,黄河一直被誉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是中国的圣河,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正是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民族性格,黄河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黄河宁,天下平”是历史上每一个朝代人们的共同心愿,治理黄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黄河治理开发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缩影。从历史上讲,黄河是促成了大一统中国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从远古时期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开始,历朝历代治理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文化。一部中华民族的治河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智慧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赋予黄河丰富的文化内涵,黄河对于中华民族具有重要的文化地标意义。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黄河已不是一条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河流,而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是维系中华文化脉络的主干,是中华民族心理认知的最基本参照坐标,是炎黄子孙的心灵之河、文化之河。

(来源:一休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