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林密水丰 山翠寮幽 风光秀美,这条永嘉古道值得走一遭!

2020-05-30 22:43:23旅游攻略
秋高气爽,又到了登高望远时,有条古道发于永嘉县北城街道塘山村,下阮家山,过桥头坑下,至杭郭村。古道全长3500米许,累计下行250米许,全程路基被水泥硬化,是古时塘山村村民去往路口乡的主要通道。古道沿途,林密水丰、山翠、寮幽,风光秀美,两个小时可至,当去。

秋高气爽,又到了登高望远时,有条古道发于永嘉县北城街道塘山村,下阮家山,过桥头坑下,至杭郭村。古道全长3500米许,累计下行250米许,全程路基被水泥硬化,是古时塘山村村民去往路口乡的主要通道。古道沿途,林密水丰、山翠、寮幽,风光秀美,两个小时可至,当去。

塘山村:因一口水塘得名

古道起点塘山村,据《永嘉县地名志》记载:东山下西南5公里位于海拔214米的山间盆地一口水塘之旁,故名。乃金姓聚居地,迁自鹿城藤桥。

过村口高大的幸福门城门洞,在小寮前,左行入村。行半里许,有孤松挺拔于金氏宗祠前,旁有先锋庙, 庙旁有碧水一泓。沿水塘右行,回眸,一庙倒映于池水,蓝天碧水相映成趣。

阮家山村:小桥流水人家

一路行过古木上羊肠小道,蛇游于山坳,农田远山连绵。行半里许,至水坑凹头,开始下行,复行于山岗。半里许,有小桥横亘溪上,渡桥复行 1里许,有小庵侧于坡上,已是阮家山村。据《永嘉县地名志》记载:东山下西南4公里,传说古时阮姓人居此边村,取名阮家山。村庄位于鸡冠岩西侧150米的山间盆地,有岭路东南通县城。四面环山,东与杭郭村接壤,南与岭后村相邻,西与郭山村相邻,北面与塘山村相邻,离县城只有5公里。

鸡冠岩下,有一挂百米飞瀑,如练下坠,得绕山方可得观。阮家山现为施姓人所居,祖上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从上塘绿嶂河底村迁入,繁衍至今。下行道林中行,古宅历历,一路靠右下行,过斑驳的石墙巷弄,至岔口,左边去往孝佑宫。

在孝佑宫相侧有施氏大宗,宗祠前一片苍翠的沃野,平铺山洼。施氏大宗(阮家山文化礼堂),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16平方米,礼堂内设曲艺室、棋牌室、图书室等设施,是村民重要的活动娱乐场所。

孝佑宫前溪涧流水淳淳,水瀑轰鸣,有小桥横跨其上。不过桥,左边沿溪下,去往杭郭村,此处阮家山人称桥头坑下。

杭岭村:菱角产区,又是南拳发源地之一

去往杭郭村的古道,林密水丰,但为茂枝所蔽,难窥真容。下行半里许,有小亭然于道左,下为溪涧流水漫石。有小桥横亘溪上,一片翠绿的藤蔓连片盖于山坡,小道已被荒草覆盖。

远处山坡有小寮相藏。寮下为一片层田升降,旁有流水欢奔,此处杭郭村人称殿头坑下。

行半里,有利奇马台风所毁乔木横卧道上,行走极其小心,需攀枝侧行坎下。过路障后,半里许至溪涧底,亦有小桥横亘溪上。立于溪涧,回眸远眺高山,来时的瀑布轰坠于深峡。

过桥右行沿溪直行,百余米上村中小道, 交叉处有黄菱田,杭郭村现与岭后村合并,改称杭岭村,为永嘉县著名的黄菱产区。

岔口右行去往杭郭村,左行几十米有小亭, 右行道行于溪水畔。穿过已挂穗的稻田和一畦畦的菱角田,应是丰收景象。远山巍峨,犬牙相错, 行一里许,在石碇步对过的巷弄,左转入村, 过古井古门台,行半里许至村中休憩亭。

杭郭村,据《永嘉县地名志》记载:东山下西南二公里,又名黄角,县志载黄角,祖宗原籍福建行郭,在此登门入赘。为了纪念祖籍,起名行郭,后写为杭廓。据说是南拳发源地之一,村民多习武。乃温州、永嘉等地的廖姓开基祖地。700年前,敏公”之子“俊公”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8年间)入赘杭郭郑氏,由放鹤结缘始为杭郭廖氏始祖。后裔先后散居到永嘉县域和温州地区一带以及全国各地。

杭郭廖氏大宗座落在村东头,与派下四扇支房宗祠一字排开,气势雄壮。大宗始建于清朝,民国27年(1939年)修建,1988年改建成五间二层,二堂二廊,三对大门对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四合式庭院,正中大门两边:“汝南衍派源流久远,杭郭分支世泽绵长”和两边大门:“要好儿孙务须敬祖,欲光门弟还是读书 ” 的两幅对联光彩照人;前堂正中戏台,两大台柱上曰:“闲看粉墨登场亦庄亦谐帝王将相成一瞬,喜听笙歌悦耳能文能武英雄儿女各千秋” 闲情逸致;后堂中后宗祖神像神橱,一字形排开,恭恭敬敬;后堂大厅正中“宋世乌台”的匾额肃然起敬。总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

—— END ——

投稿邮箱:yjnxj01@163.com

来源:中国永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