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画中有话 |“阙”中的“兜率天宫”

2019-08-21 16:45:01旅游攻略
序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地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画中有话 |“阙”中的“兜率天宫”

古辞书《方言》有云:“龛,受也、盛也”,即容纳、盛受之意。佛教传入中国后,龛又指凿岩为空,安置佛像之所,即佛龛,亦称供龛。在印度的阿旃陀、埃罗拉,我国的敦煌、龙门、云冈等石窟中均有所见。

佛龛的种类很多,仅在莫高窟就出现了圆券龛、双树龛、阙形龛、双层龛、盝顶帐形龛等多种龛型,其中第275窟的阙形龛就是诸多佛龛中的代表作品。

莫高窟275窟,开凿于北凉时期(公元397—439年),窟内的南北两壁上部各开有两座阙形龛和一座双树龛。阙,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基本构造, 一般由台基、阙身、屋顶三部分组成。古语中“阙”通“缺”,两边为阙,中间为道,是修于宫门或陵墓等建筑之前且左右对称的一种建筑物。

画中有话 |“阙”中的“兜率天宫”

阙的历史非常的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有建造。最初带有观望和军事的作用,用于瞭望敌情,是与“台”类似的建筑。约在战国时期,阙得到了长足发展,种类也变得繁多,包括宫阙、庙阙、城阙、墓阙等多种形式。南北朝时,阙的实际功能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作为礼仪性的建筑而存续着。史料记载,汉代要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墓前才有资格立阙。由此看来,阙在古代有着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在中国,阙其实并不陌生,很多诗词曲赋中均有记载。最熟悉的怕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宋词《水调歌头》了,一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足以勾起大家青涩年代的满满回忆杀。此外,岳飞的《满江红》中,也提到“朝天阙”一词,不难看出阙在古代应用之广泛。时至今日,文学、音乐等领域的创作上阙也不乏频频现身,改编自日文歌曲的《千千阙歌》也许就是最好的证明吧。

画中有话 |“阙”中的“兜率天宫”

莫高窟现存阙形龛25座,多见于早期石窟中的中心柱上层,有少数开凿在南北壁的人字披下方。与印度传来的双树龛所不同的是,阙形龛为中国百姓独创的一种龛形。它采用了两阙之间加上屋顶的造型,而这种一高一低,相互偎依的形式被称之为子母阙。龛内塑有弥勒菩萨,或交脚,或思惟,寓意“弥勒决疑”。敦煌早期石窟的阙形龛继承了汉代以来阙的表现形式,所蕴含的宗教意义与佛教的天宫有着密切联系。也就是说,以275窟为代表的阙形龛很可能象征着莫高窟早期的主要信仰对象弥勒菩萨的修行场所——兜率天宫。

阙形龛的造型本身只是表现佛龛时的一种外在形式,在犍陀罗和西域诸佛教石窟中,这类佛龛多表现为上小下大的梯形,而莫高窟275窟南北壁上层建造的阙形龛则与此迥然不同。敦煌的艺术家们抛弃了外来的艺术手法,以民众更为熟知的阙形龛取而代之,它是汉地工匠对佛教艺术进行改造的一次大胆尝试。

阙形龛源于建筑又精于建筑,它既是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特殊的雕塑艺术,有着极其珍贵的文化艺术价值。

(作者:刘文山,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资深讲解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