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天下第一关”,是嘉峪关,还是山海关?——西北三省自驾游记

2020-05-17 20:12:42旅游攻略
在中国万里长城上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山海关,一座是嘉峪关。两地相隔万里之遥,因地理位置重用,都有“天下第一关”的别称,但是两个谁是天下第一关呢?却无人说得清楚。这次到了嘉峪关,了解这座长城上的关城后,才知道谁是第一了。

“天下第一关”,是嘉峪关,还是山海关?——西北三省自驾游记

“天下第一关”,是嘉峪关,还是山海关?——西北三省自驾游记

在中国万里长城上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山海关,一座是嘉峪关。两地相隔万里之遥,因地理位置重用,都有“天下第一关”的别称,但是两个谁是天下第一关呢?却无人说得清楚。这次到了嘉峪关,了解这座长城上的关城后,才知道谁是第一了。下面分别从不同地角度,来谈谈这两个关隘的区别。

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

一、从建造的时间来看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咽喉要地,建造了嘉峪关,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嘉峪关城,因祁连山脉的嘉峪山而得名。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带兵修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所以从建造的时间来看,嘉峪关的修建要早于山海关九年。

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嘉峪关

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河北与辽宁在此分界,山海关以北的称为“关外”,以南的为“关内”。

而嘉峪关,在新疆人眼中对其的理解就说“口内”、“口外”。这个“口”指的是嘉峪关,嘉峪关以西的称为“口外”,以东为“口内”。

山海关

二、从建造的规模来看

山海关关城由关城、东西罗城、南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七大城堡构成,四周的城墙高大坚实,气势宏伟。山海关城门有四座城门,多种防御建筑,至今都还存在,其中东门即为“天下第一关”,保存最为完整。

山海关古城临闾楼

嘉峪关规模比山海关更大,是长城上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其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因其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雄壮的建筑风格,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

三、从建造的军事防御功能来看

山海关古城是明万里长城上的重要的军事城防体系,东门镇东楼气势雄伟,因地处要隘,形势险要,又是万里长城东起第一关,故称“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在其左右两侧分别建有靖边楼、牧营楼、镇东楼、临闾楼和威远堂,五座敌楼,一字排开,均匀分布在长城线上,称为“五虎镇东”。城中心建有钟鼓楼,关城街巷呈棋盘式布局,城外四瓮城拱卫,形成重城并护之势。外层筑有罗城、翼城、卫城、哨城等,展示出中国古代严密的城防建筑风格。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

山海关的靖边楼

后来戚继光在徐达修建基础上,又增建了老龙头,使得其防御能力更加稳固。山海关长城历经洪武、成化、嘉庆、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前后用260多年时间,建成了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明朝经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统治长达276年时间里,却一直没有停止过长城的修建。

山海关老龙头

嘉峪关距今已有647年历史,地势险要,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经过168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同时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嘉峪关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其规模为全国之最

嘉峪关内城

当年林则徐被谪贬新疆,路径嘉峪关,曾赋诗《出嘉峪关感赋》:“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别人都讲崤山的函谷关,是千古雄关,可与嘉峪关一比,不过一小小泥丸罢了。

由此可以看出,两关都是据险而设,扼守战略咽喉。山海关关城一体,嘉峪关关隘自成体系。单从关隘自身的角度讲,嘉峪关似乎更完整、更宏伟一些。

毛泽东书林则徐诗

四、从关城的牌匾来看

山海关、嘉峪关在明清朝被视为军事重地,多次维修并驻兵防守,为朝廷所重视。关城内的碑、匾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文人墨客经常光顾,使它们誉满天下,无人不知。

山海关东门上有一块“天下第一關”的巨型匾额,长5米、高1.5米,每个字都一米有余,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远看气势如虹,近看更感觉霸气恢弘,堪称古今巨作。

天下第一關牌匾

来说说“天下第一關”匾额的故事。到过山海关的人,都会看到高悬在东门城楼上“天下第一關”的巨匾,都会称赞写得好。“關”宇笔划多,不觉得繁,“一”字笔划少,不觉得单。这块匾是五百年前明代成化八年肖显写的,他是山海关人,著名的书法家,但为什么肖显没有在这块匾上落自己的名款呢?

据说,在肖显提笔写匾的时候,一气就写完“天下第一關”五个大字。可他一端详,这个“一”字紧挨着“關”字,“關”字笔划多,“一”字笔划少,很不相称。他又单独写了许多个“一”字,结果,没有一个满意的。肖显放下笔,翻阅历代书法家写过的“一”字,又练习书写了许多天,但写出的“一”字还是不满意。

天下第一關楼

一天,肖显到城楼下一家酒馆饮酒,看到堂倌肩上搭着条毛巾,他坐下后,堂倌就满脸堆笑地一面招呼“肖先生好”,一面取下肩上的手巾,在桌子上从左往右一划拉。他往日看惯了堂倌这个动作,也没啥反应。今天堂倌又这么从左往右一划拉,肖显“啊”的一声腾地站起来,用手按住堂倌的手,不住地说:“不要动,太好了!太好了!”肖显这个样儿,把堂倌弄傻眼了。原来,堂倌用手巾在桌子上一划拉,桌面上出现了一道水印,这道水印,正是肖显想写,写不出,想找,找不到的那个“一”字。肖显把心事给堂倌一说,两人哈哈大笑起来。而后,肖显小心翼翼地把堂倌用手巾划拉出来的“一”字描下来,写在匾上才感到满意。堂倌每天对着天下第一关擦桌子,竟然练出神功来了。写完了匾,叫肖显在匾上落名款。肖显说“不,写这块匾有堂倌的才华,匾额上的“一”字,还是跟那个堂倌学来的,咋能落我一个人的名款呢!”所以这块匾上没有名款。

山海关

嘉峪关关城西门外矗立着刻有“天下雄关”的石碑,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立石为碑,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天下雄关”石碑

据文献记载嘉峪关西门城楼上也曾悬挂过“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据《左文襄公在西北》一书记载,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初次驻节肃州时,发现嘉峪关失修已久,边墙四处坍塌,已处于无关状态。于是左公下令一律整修,并亲题“天下第一雄关”横额,安置于关头。左公所写匾额亦有人亲眼目睹,公元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温文英因组织救国运动赴京请愿,被发配新疆,他在《昆仑旅行日记》中云:“余与折君登沙坡上见关外三面皆高山环抱,一面则雄关屹峙,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慨,诚险要也。回望关上城楼三层,额书天下第一雄关”。

赵朴初题写的“天下第一雄关”横匾

在嘉峪关城楼上悬挂着左宗棠将军所书的“天下第一雄关”横匾,1924年,被军阀马仲英部拆毁城楼时丢失。嘉峪关现在挂着的牌匾,是1996年,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来到嘉峪关,重新书写了“天下第一雄关”横匾,悬挂于城楼之上,保存至今。

五、从历史地位来看

在万里长城沿线分布着许多关隘,它们在历朝历代的保卫战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山海关和嘉峪关,赢得了应有的历史地位。

山海关为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是明朝京师北京的重要屏障,距离北京大约只有280千米,而且两地之间的地形以利于骑兵冲杀的平原为主,因此山海关在古代有着重用的军事地位,可谓是山海关亡,则北京危。

正因为山海关的特殊地理位置,关乎明王朝京师的安全,所以,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山海关逐渐赢得了“天下第一关”的称号。而“天下第一关”中所谓的“第一”,不仅是指山海关地处万里长城最东端,更表明了它扼守辽西走廊,护卫华北平原的重要地理价值。

地处万里长城最东端的山海关

一座关隘在人们心中的份量,更多是历史铸就的。正是因为有山海关的存在,辽西走廊才得以平静了许多年。皇太极在位时,曾相继发动5次大规模入侵,却没有一次是从山海关进入的。当时的山海关对于满清王朝,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难关。而命运的转折出现在明清政权交替之际,1644年,反复无常的吴三桂最终决定降清打开山海关,那道曾令清军咬断牙根也无法攻克的关口,豁然敞开在满清铁骑面前,使得清军得以长驱直入,一举攻入北京,终结了大明王朝的统治。再之后的张作霖奉军入关、日军侵华入关长驱直下、人民解放军东野入关,一直打到海南岛……一系列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事件,都与山海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山海关角山敌台

而地处边陲的嘉峪关,虽小战不断,但却没有发生过一次重大的战役。嘉峪关让外敌千里奔袭而来,却束手无策、茫然四顾,折戟而返,曾为中华民族立过了赫赫战功。从这个意义上讲,山海关在中国历史上的份量更重一些。

嘉峪关关城

但并不代表嘉峪关在历史上毫无建树,其实嘉峪关是内地与大漠、中原与西域之间纷争与融合的见证,同样写满了悲壮与辉煌。数千年来,边塞内外,打打和和,这边汉、晋、唐、宋、明,那边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农耕和游牧在这激烈碰撞,和平与杀戮、征服与被征服、迁徙与聚居、繁荣与衰败,一次次地轮回。最终风息戈止,汉人与胡人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着。历经数千年多次民族大融合,他们的后裔已不分彼此,最终凝聚成了中华民族。

嘉峪关内城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秦朝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在这里,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古道”及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烽燧依稀可见,这里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

嘉峪关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两千年以来成就了中国所有在西域的事业——军事的、政治的和贸易的。明代初建时,采取了强硬的制度,将中国西部边界与外国的联系切断了,使嘉峪关成为“极边巨防”,变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之国门。清代当康熙皇帝实施扩张政策取得成功,势力到达安西、敦煌一带时,嘉峪关就变为一处控制清帝国内部行政区边缘的哨所。乾隆平定了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动后,清政府重新统一了新疆,嘉峪关逐渐失去了军事防御和交通管制站的作用。清代末年到民国初年,嘉峪关一度变为税卡。

嘉峪关关楼

今日的嘉峪关不再是孤城一座,不再是寒荒边地的代名词。走进嘉峪关,临登关楼远眺,悠悠古风遗韵折射出的历史光辉,给这座古老的城市赋予了历史的厚重。它的脚下是一个集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为一体、融古今文明于一身的一座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嘉峪关市。

嘉峪关,从历史上军事地位的没落,又恰恰孕育了历史文化地位的上升,这是一个华丽的转身,恰如其分。嘉峪关,这个先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建城市,城市也应关楼而得名。今天的嘉峪关市,是丝绸之路的战略通道和咽喉要地,也是内陆通往西域、中亚和东欧的必经之地。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使嘉峪关市由原来的内陆城市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为嘉峪关市的发展带来了全新发展机遇。使她能重新扮演在历史上“丝绸之路”上极为重要的角色,将自身融在当今“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嘉峪关市城区

从嘉峪关在“一带一路”发展中的重要性来看,决定了它在各方面上是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这些自然禀赋的资源,最终嘉峪关将成为一个国际性旅游目的地,成为戈壁滩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更加熠熠生辉。从这方面讲,未来嘉峪关的发展一定会有一个大的突破,这是山海关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