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成都蜕变:从“三根半烟囱”到新经济“机会之城”

2020-05-10 18:18:51旅游攻略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2019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成了蓉城市民最燃的记忆之一,阿根廷探戈、哥伦比亚说唱表演、俄罗斯传统舞蹈、波兰流行乐队演奏……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音乐人聚集在东郊记忆,为30万观众展现了这个夏天音乐的热情。

成都蜕变:从“三根半烟囱”到新经济“机会之城”

成都蜕变:从“三根半烟囱”到新经济“机会之城”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2019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成了蓉城市民最燃的记忆之一,阿根廷探戈、哥伦比亚说唱表演、俄罗斯传统舞蹈、波兰流行乐队演奏……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音乐人聚集在东郊记忆,为30万观众展现了这个夏天音乐的热情。


2019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表演

该活动已连续八年在东郊记忆举办。东郊记忆位于成都市成华区,是在原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以工业遗址保护的模式改建而来,如今已成为全国特色旅游基地、成都市文化新地标。音乐节、动漫展、国际艺术展、时尚品牌秀、明星路演……每年有超1200场文化活动在这里上演,很多文艺青年来到成都必来这里打卡。

东郊记忆还保留着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建筑风貌和老物件,比如绿皮车、隔音观察室等,在这里随处可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劳动最光荣”的涂鸦图案。经过改造,这里不再是冰冷的工业风,更多了文艺复古气息和年代感。在这里可以拍文艺大片,可以去小剧场看演出,也可以找个小酒吧或咖啡馆享受安静的午后,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在文艺中回味历史”。


过去成都东郊工业区电子工业迅猛发展,

如今的东郊记忆成为了文艺青年的新宠

那是一段成都的产业发展史。曾经,东郊工业区是国家规划的重要电子工业基地之一,包括红光电子管厂在内的一批企业在这里拔地而起,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力量和人才,是那个年代成都引以为傲的“城市名片”。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从老工业、旧工厂到新时尚、文创聚集地,东郊成了成都产业和城市品质升级的生动缩影。

如今的成都正着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面向全球构建开放型高质量经济体系,致力于成为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也成为了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告别“三根半烟囱”


1970年,18岁的雷代华进入红光电子管厂,成为一名正式的工人,2001年她在工会主席的位置上退休。30多年间她亲眼见证了多项器件在成都东郊的工厂诞生,实现零突破:中国第一只黑白显像管、第一只彩色显像管在红光电子管厂诞生,第一代中程地地战略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原子弹、神舟系列飞船上都有成都东郊工厂的身影。


年轻时候的雷代华

成都工业曾被称为只拥有“三根半烟囱”:第一根是启明电灯公司,第二根是造币厂,第三根是军火厂,还有半根是火柴厂。“新中国刚成立时成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三次产业比例为73.4∶9.7∶16.9,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

1953年,“一五计划”春雷炸响,成都东郊成为国家工业投资重点布局区域。前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有10项工程落户成都,红光电子管厂就是其中之一。一时间,东郊厂房林立、工人聚集,一片欣欣向荣的生产繁忙景象。回忆起当时的光景,雷代华说:“以红光电子管厂为代表的一大批工厂,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给古老成都播下了现代工业的火种,沉睡数千年的土地破天荒地响起了轰隆隆的机器声。”


上个世纪的成都东郊工业区一景

从此,成都告别了“三根半烟囱”,“一五计划”“二五计划”和三线建设后,电子、航空、机械等代表当时我国高端产业的一批骨干企业在成都扎根,冶金、化工、纺织、轻工等产业也已萌芽待发,以重工业为主的丰富的产业体系成了成都工业的“主角”。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表示,这个时期这批项目的布局,为中国电子工业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铺垫作用,使成都的电子工业开始起飞。

发展中,成都优势产业也逐渐显现。1996年成都根据工业发展情况,发布《成都市培育工业支柱产业实施方案》,将食品、医药、机械(汽车)和电子信息确定为四大支柱产业,4年后,成都建成38个行业大类、184个行业细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这一时期,成都个体、私营为代表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涌现了希望集团、科伦药业、地奥药业等一批骨干民营企业。

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成都东郊聚集了253家中央、省、市属大中型企业,造就了成都工业的第一个鼎盛时代。在成都市的锦江、成华两区不足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有169家,从业人员达15.3万人。


成都东郊老工业区工厂里的工人留影


曾经在东郊工厂上班是件很自豪的事儿。雷代华说:“红光电子管厂当年在成都东郊这块土地上特别火,火到红光人满眼幸福与自豪,这里有学校、医院、供销社……火到外人看红光人‘羡慕嫉妒恨’,觉得嫁个红光人那是最幸福的事;火到全国各个单位都派人来红光培训,我们直接去国内外交流学习……那是个让人无限憧憬和向往的年代,红色成了当时的主色调,每个人的内心里都充满红色的希望。”

作为四川乃至全国闻名的老工业基地,东郊企业曾是成都发展举足轻重的力量。1990年,国有企业占据成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东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2.4%。但随着时代发展,成都东郊也迎来发展瓶颈期。根据发展需要,后来,成都将大批国企迁走,通过“腾笼换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工业布局定位更清晰,呈现产业集聚、错位发展态势。这一时期,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成都产业集群化发展效益显现,整体上奠定了当前工业发展格局。


打造产业功能区 重塑经济地理


1949年成都工业总产值仅有9733多万元,工业占比不到10%,2018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已超1.5万亿元,工业占比近40%,服务业占比超50%,其中先进制造业发展突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8.5%,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

这些抢眼的数据让我们看到了成都工业的迅速发展,而数据背后,抽丝剥茧可以看到两个字——质量。

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工业经济日益加大的下行压力和更加紧迫的转型升级任务,成都调整工业发展取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量质并举转变。

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明确指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是对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的重大调整,也是成都建设产业功能区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和任务。

2019年9月18日,成都召开“产业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这是两年来,成都第五次召开“产业功能区”建设的会议。成都市持续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发展方式变革,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围绕17个产业生态圈调整优化66个产业功能区,秉持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区的规划设计理念,推动“产城人”向“人城产”发展逻辑转换。一幅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未来城市新形态画卷正从规划照进现实。

为保证给产业功能区提供足够的创新要素供应,成都紧抓“一带一路”机遇,发挥泛欧泛亚门户枢纽城市的优势,花大力气攻坚“5+5+1”重点产业领域,明确了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产业为先进制造业重点,以期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同时,积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构建“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供应链+”为核心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开放型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外籍人士办理留蓉相关手续

与此同时,成都不断吸引全球人才的汇聚,如出台“人才十二条”,放宽人才落户限制、给予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等,在全国乃至全球招引人才,引进了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产业急需高端人才。有数据显示,人才新政实施以来,成都累计吸引新落户本科及以上青年大学生超过27.5万人,登上《财富》杂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城市”榜首。

在注重存量培育的同时,成都积极引进优质增量,通过内培外引,夯实、补足产业链条。自1984年成都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以来,进入新世纪,成都先后引进了英特尔、德州仪器、一汽丰田、一汽大众、京东方、格力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入驻,并推动中芯国际、富士康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目前,已有近30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成都落户,随着这些资本的注入,成都工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今年年初,格力成都产业园项目在成都市新津县开工,填补了成都在智能家电领域的产业空白。谈及来成都的原因,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表示,成都环境和资源优势兼备,格力在这里也拥有市场,最重要的是当地政府的服务精神和服务效率为企业发展除却后顾之忧。


京东方柔性屏

如今,围绕芯、屏、端、网、软、智六个环节,成都正着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而入驻企业也在成都实现了就近合作。投资30多亿元在成都建立第一个工厂以来,京东方又在成都投资400多亿建立了国内第一条6代AMOLED可折叠柔性面板生产线,还建立了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今年5月,成都与华为、华为与京东方签署合作协议,深化产业协同,共同打造网络通信和新型显示产业全球重要基地。京东方创始人王东升表示,成都拥有良好的人才基础和产业基础,是企业产品向西向南输送的重要口岸和枢纽。

良好的发展环境,催生优质产业势能,以电子信息为例,全球50%以上的笔记本电脑CPU由成都供应,投影市场全球出货量第一,规模以上的电子信息产业有1200家,今年上半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4000多亿,增速16.3%,远高于全市经济增速……如今成都已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要一极。


成都太古里

随着跨国公司、外国领事机构数量持续增长,成都的国际影响力也逐年增长。其中仅驻蓉外国领事机构就有近20个,数量处于中西部地区首位。深度连接世界,成都瞄准了“成都购”。当下,成都从深化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出发,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目标,推动成都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领跑的新经济“机会之城”

成都是一座不甘于追赶、并跑的城市。

当下,新经济正在成为北上广深等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而成都对于新经济的谋局更早一些。2017年,成都召开新经济发展大会,提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并明确指出到2022年将培育独角兽企业7家以上,潜在独角兽企业60家以上。

之前,成都还没有“独角兽”,如今新潮传媒、医联、1919酒类直供、驹马物流4家独角兽企业已养成。医生实名制社交平台——医联,构筑聚焦于慢病管理和家庭医生的互联网医院,去年完成D轮融资,登上“2019福布斯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医联创始人兼CEO王仕锐说:“我们的发展需要依靠城市的力量,需要医院医生、上游药企、进出口贸易配合,甚至需要5G、人工智能、大数据配合,要做好未来5年的中国家庭慢病管理和家庭医生的智能化只能在成都。”


成都高新区天府五街软件园内创业氛围浓厚


在这个过程中,成都市转变经济工作的组织方式,变“给优惠”为“给机会”,按配菜变点菜的思路,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专注于无屏电视设计、研发和生产的极米科技是一家成都民营企业,5年间超越长达15年称霸国内投影市场的国外品牌,成为中国市场第一。极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钟波表示,极米科技快速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效解决了创业过程中的难题,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便利。

在新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成都力争领跑。2018年,成都新增新经济企业4.1万家,也就是说每天有超过110家新经济企业诞生,新经济企业专利数量达5.65万件,同比增长117%,新经济活力跻身全国前三,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


如今,阿里巴巴、京东方、微软、紫光等众多引领新经济发展的行业巨头把目光瞄准成都,沿天府大道向南北纵深展开,组成一幅成都新经济产业地图。图为成都高新区的中国欧洲中心和天府软件园。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省、市、县等予以督查激励。在国务院办公厅通报的30项工作中,成都多个方面工作上榜,其中就包括“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方”这一项。

今年,成都又创造性地将新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需求相结合,先后两次发布“城市机会清单”,对外公布1200余条可与世界各地优质企业、机构等展开合作的机会信息,涉及智慧城市、东部新城、公园城市等11个应用场景,还有助力区域协同发展和链接全球经济发展的合作信息。这一做法被专家称为“发展新经济的又一创新探索”。

“成都营商环境就像川菜一样融会众家之长,善于吸收、敢于创新,推动成都新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迅猛崛起的大好势头。”福布斯全球媒体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麦克·佩里斯曾这样评价。




这座曾以农业为主的城市,经过一代代人奋斗,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新经济顺势腾飞的新经济“机会之城”、国家中心城市。2016年以来,成都连续四年位列机构评选的“新一线城市”榜首,今年上半年成都经济增速领跑全国,在16个“万亿俱乐部城市”中位居第一。

顺应时代发展,成都紧抓机遇,在产业更新中为自身发展肌理融入创新活力,为城市品质锻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当下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一定借鉴与启示。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