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长沟——地处北京,却不像北京

2020-05-06 22:48:51旅游攻略
长沟——地处北京,却不像北京(长沟之米)李茂林人大法学院99级经济法研究生班二十周年聚会定在了房山区阎村附近的希尔顿欢朋酒店,10月19日我们在那里尽欢至深夜。次日,组织者安排大家到长沟镇一游。本人经常去易县,也几次经过长沟镇,却从来没关注过这里的风物。

长沟——地处北京,却不像北京

(长沟之米)

李茂林

人大法学院99级经济法研究生班二十周年聚会定在了房山区阎村附近的希尔顿欢朋酒店,10月19日我们在那里尽欢至深夜。次日,组织者安排大家到长沟镇一游。本人经常去易县,也几次经过长沟镇,却从来没关注过这里的风物。这次游览不仅填补了自己在北京的游踪之缺,且完整了我对北京之水、北京之稻的认识。真没想到,长沟所有,恰恰是北京所缺。

长沟——地处北京,却不像北京

长沟稻米

康熙不愧好农家

稻,相传为百越先民由野生稻驯化而得,北京种植稻米传说有近2000年历史了。春秋秦汉已有燕地先民种稻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古渔阳太守张堪率众在狐奴(令顺义区北小营一带)开稻田8000多公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当地民众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被史家称道。唐代开元年间的京东盘山古碑有:“夫幽燕之分,列郡有四,蓟门为上。地方千里,籍冠百城。红稻香粳,实鱼盐之沃壤”一段话。至金元时房山良乡就有大面积水田,稻米成为中都重要粮食作物。明清之际,北京稻米已开始打出了优良品种。

京城最有名莫过于“京西稻”,元代郭守敬开通通惠河后,海淀一带人们多有水稻种植。至明时已形成规模。清康熙时海淀、六郎庄、功德寺、北坞等地稻田密布,其稻米品种应该是由玉田引进的。《日下旧闻考》载“圣祖御制御稻米文”记述了康熙皇帝亲自挑选培育优良稻种之事,颇有趣味:却原来当时皇宫禁苑(中南海)丰泽园内,有几处水田,其稻种就是由河北玉田引进,每年九月始成熟收获。有一年夏季农历六月下旬,发现一株稻苗高出众苗之上,放到手里一看,其稻穗颗粒已经成熟。康熙皇帝不愧是有经验的农家好手,立刻命令将这棵稻穗收藏好,第二年将其种下,果然到了六月又提前成熟。康熙皇上大喜,以此为种,生生不已,四十余年内廷种的稻米都是此种繁育的。文中称“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最可贵的是此品种稻米在北京地区能一年两熟,据清代萧奭著《永宪录》记载,康熙年间“其供御膳,曰御稻米,出京师西山”。后来,天津总兵蓝理,在天津、丰润、宝坻广泛推广,康熙皇上亲自指导,设计沟渠、水闸,水车等,获得大成功。皇家也想在全国推广此优良品种,可惜后来没推广开。

长沟——地处北京,却不像北京

“御稻米”与“紫金箍”

清乾隆时,在清漪园(今颐和园)东墙外开辟稻田千余亩,当时号称“南七北六十三圈”—— 一圈相当于现今106亩,十三圈足有一千多亩了。象征着全国南七北六十三省。有记载云,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又带来南方水稻品种“紫金箍”种在二龙闸到长春桥河堤以东,这个品种至今时有发现。《泽民要录》说:京西稻米“惟玉泉山抱榆泉更佳,膳米于是需焉”,慈禧执政时,曾下令在颐和园外半里,自北坞、蓝靛厂、巴沟一带划入御用稻田,我想自乾隆后,所谓京西稻米已不属于康熙时选育的可以早熟之“御稻米”了,应该是弘历从南方携回的“紫金箍”品种,这种稻米解放初种植面积1.32万亩,单产量在150斤上下。如果说京西稻分山前与山后:即海淀南半部四个乡(四季青、玉渊潭、海淀、东升)与海淀北半部七个乡(永丰、温泉、北安河、苏家坨、东北旺、上庄、聂各庄),最初京西稻种植只是山前地区。可能民国时期,种植区域开始扩大到山后了。上述解放初期统计还不包括山后(温泉乡)90亩。大面积普及京西稻是解放以后,山后地区广为栽培,最多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淀全区有稻田达9万亩,单产量在500公斤上下。品种嘛,总是说“保持了优良品种特性”,实际上世纪从五十年代引进“小红芒”、“双码头”,到六十年代“银坊”、“水源300”,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越富”“越富系三”已经历经几多变化了。城市在扩大,农村在缩小,据今年有关报道,现在京西稻已从9万亩缩减到2000亩了,人说就好像个盆景儿,观赏价值远远大于食用价值了,可不是吗?北京地区一个人的工钱没有二百元是下不来的。

从“胭脂米”到“特供米”

长沟——地处北京,却不像北京

京西稻最早直接从河北玉田引进,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玉田稻最有名品种莫过于“胭脂米” ,是玉田县亮甲店镇小泉村独有的一种红稻米。已故玉田籍历史学家、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光贤曾有专文记载:"这种米较细长,围绕长轴有一丝红线,故名胭脂米。煮饭或粥都是粉红色,有香味……这种米出产在玉田城东北十八里的小泉山下,过去是专为皇家进贡的,从来不外卖。”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里提到黑山村的庄户给宁府送年租,就包括"玉田胭脂米二担"。《红楼梦》中还有一段描写是贾母早上起来吃饭就点名要的这种红稻米粥,尝之后即命人专门给凤姐端了些去。有人说曹雪芹的老家在丰润,清代丰润、遵化、玉田同属一县,因此曹雪芹对玉田胭脂米极为熟悉并写进了《红楼梦》之中。本人最近考察曹雪芹老家与天津杨村崔黄口有关,那里有曹家的封地,不管怎么说曹雪芹对这些地方物产比较熟悉。最有意思的是原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年轻时随侵华部队到中国来,在唐山尝到了这种稻米,终生难忘,日本人本来就爱吃大米,遇到好大米就像山东人见了大葱,四川人见到辣椒,田中归国后一个难以割舍的夙愿就是再次尝到中国的“胭脂米”,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田中跑到中国来,哭着喊着要用日本最好的三菱越野车跟河北省换了胭脂米的种子,后来如愿以偿。日本稻米品种是不错的,本人到日本,很欣赏他们的米饭好吃,就是不知道与中国胭脂稻米有着何等关联。

本人认为,乾隆推广“紫金箍”后,原来玉田的胭脂米并没完全被取代。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也曾让人在北京询查有名的“胭脂米”,他说可以提供给外国人品尝。北京解放后很长时期也特意由国家统一按等级收购北京地区稻米,专仓保管,由粮库加工成“特供米”作为中央机关、各大饭店和国家重大活动用米。其袋子上标有“京西稻”“贡米”“御膳米”字号。至今,又以“绿色食品”面目出现。当然是不是属于纯正的玉田“胭脂米”?待考。

长沟大米究竟是不是“御稻米”?

长沟大米究竟是不是“御稻米”?严格意义上,应该说不是。但是这丝毫不意味着贬低它的价值,更不是否定它曾作为“贡米”提供给皇上品尝。房山地处京师和易县西陵之间,长沟北不远的南正,旧有皇帝行宫一座——毁于民国二十八年军阀混战,至今在长沟小学旧址一礼堂内,留有乾隆皇帝诗碑26块(应该是27块),这里是皇上去往西陵经行之处,品尝一下长沟大米是顺理成章的。《日下旧闻考》在卷一百四十九物品篇中,引《燕山丛录》云:“房山县有石窝稻,色白粒觕,味极香美。以为饭,虽盛暑经数宿不餲。”石窝离长沟很近,应该就是长沟稻米,这里说它颜色白,颗粒大,做成饭就是搁置几天也不变坏。还引《潞水客谭》云:“西山大石窝所收米最称嘉美。”我们在长沟参观中,讲解员介绍说他们长沟大米是绿颜色的,无疑是与京西稻呈现的红色不属同一品种。且《燕山丛录》和《潞水客谭》成书于明代,早于康熙朝“御稻米”和乾隆时的“紫金箍”。 应该说是属于更为宝贵之品种。吴邦庆《泽农要录》中说:“宛平房山有种名御稻米者,微红而味腴,四月插秧,六月可熟,主人珍之。”这显然说的是“御稻米”而非长沟稻米。

其实,河北玉田产的稻米有名者除红色胭脂米外,还有一种属于绿色稻米,——玉田碧粳米,在清代也是贡品。谢墉在《食味杂咏》中写道:"京米,近京所种统称京米,而以玉田县产者为良,粒细长,微带绿色,炊时有香。其短而大,色白不绿者,非真玉田也。"这种米,《红楼梦》中也提到了,其第八回写贾宝玉在薛姨妈家饮酒,喝了两碗"鸡皮竹笋汤",还吃了半碗"碧粳粥"。《红楼梦》第六二回写道"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荧荧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长沟稻米是否属于玉田碧粳米,不得而知也。另外,咸丰年《房山志料》载“房邑西南广润庄、高家庄、南良各庄、长沟村四处营田二十六顷有奇”“白玉塘水田自昔有之,其地不足二顷,产米坚白珍贵……”长沟展示的稻米,称之为绿色,其实所谓绿色,我观察也不是十分鲜绿,略呈绿色而已。要说长沟稻米符合历史所记录,但是解放后北京地区在房山一带大量引进了日本“白金”品种,上世纪八十年又引进了“中百一号”、“辛稔”、津341、京糯、黎优57、金珠一号等,它们都不呈现红色,现在长沟所种的是不是这些品种呢?恰恰是我所担心的。

“小站稻”也曾享誉北京

在北京提起稻米,不得不说的还有“小站稻”,天津小站镇位于天津市津南区境内,系京津屏障,北洋军阀袁世凯曾在此编练新军,不仅揭开了中国近代军制史新的一页,也使得小站之名,远播海内。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其亲军营——周盛传部盛字军9000人由临汾调往天津,驻扎该地。周盛传为了筹补军饷,在小站、葛沽、白塘口一带垦田种稻,他承先人种稻之衣钵,开挖毛渠,拉荒洗碱,引进良种。经长期培育,终于生产出银珠粒粒的“小站稻”。 “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小站稻其前驱是葛沽稻,但比葛沽稻更胜一筹。曾以江淮粳稻为母本,但结果却优于江淮稻;曾以韩国、日本的稻种为 籽种,而品位却超越了韩国稻和日本稻。

周盛传,字薪如,安徽省肥西县农兴乡周老圩人,《清史稿》有载:“时鸿章奉敕兴复京畿水利,盛传任津沽屯田事,履勘天津东南纵横百馀里,沮洳芜废,议疏潦、浚河渠,引淡涤咸,以变斥卤。光绪二年,调天津镇,移屯兴工,开南运减河,自靳官屯抵大沽海口,减河两岸各开支河一、横河六,沟浍河渠悉如法。建桥闸五十馀处,备蓄泄,使淡水咸水不相渗混,成稻田六万馀亩。滨河斥卤地沾水利,可垦以亿计。”周晚年号北海老农,其热爱农事之心溢于言表。记得上个世纪,北京人十分迷信小站稻,甚至远远超过“御稻米” 小站稻“白里透青,油光发亮、粘香适口,回味甘醇”不仅品质优良,而且产量也高,更为突出的是营养丰富。“小站稻”曾是我国当时唯一以生产区域命名的水稻,又是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域性证明商标。1956~1957年,全国20多个省市引调小站稻良种,改革开放后,据说在原小站稻品种基础上,又研制出新品种"津原45"和"津川1号"。日本著名水稻专家楠谷彰仁多次专门来津对"津川1号"进行鉴定,他认为从米的外观、气味、黏度和硬度等食味特性来看,与日本最好品种"越光"相当,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只可惜没去寻来品尝,现如今北京人只知道东北无常大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