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废墟探险者烏陵|走进文明世界之外的“秘密花园”

2020-05-04 15:18:45旅游攻略
作者 / 小雨挂钟坏了,指针停在了1点53分,说不清楚时间到底是停止了还是在加速流逝。这是一所荒废的小学,建筑年久失修,只剩下一副空荡荡的骨架。教室里,墙皮斑驳,窗棱锈蚀,没有一副完整的课桌椅,取而代之的是涂鸦、香炉和一座圣母雕像。

作者 / 小雨

挂钟坏了,指针停在了1点53分,说不清楚时间到底是停止了还是在加速流逝。

这是一所荒废的小学,建筑年久失修,只剩下一副空荡荡的骨架。教室里,墙皮斑驳,窗棱锈蚀,没有一副完整的课桌椅,取而代之的是涂鸦、香炉和一座圣母雕像。植物蔓延并吞没教学楼,在墙角、楼顶开枝散叶,如巨物般沉默呼吸。站在这个都市传说中的“亚洲第一猛鬼地”,手机时间竟与挂钟奇妙重合:13:53……

废墟探险者烏陵|走进文明世界之外的“秘密花园”

豆瓣@烏陵:废弃课堂

​山水湿地一家废弃的旅馆,玻璃穹顶下,一架旧钢琴落于大堂中央。宴客厅仍是新世纪初的装潢,水晶吊灯裹满了蛛网和尘埃,旅馆房间,席梦思是温床,长出了苔藓和蕨类,木质床腿探出许多蘑菇,承接着墙沿的漏水……

豆瓣@烏陵:废弃旅馆

​这是废墟探险者烏陵的经历。从2017年偶然加入一个废墟探险微信群开始,她便对存在于城市角落的各种废弃建筑产生了兴趣,因此试图用相机和文字展现这些游走在文明世界之外的“秘密花园”,迄今为止,她已经走过境内外大大小小近一百个废墟地点,包括废弃监狱、游乐园、沉船、老剧场、旧医院等。在这过程中,她自身也从参与者变成了组织者。

Urbex,是Urban Exploration(城市探险)的缩写,废墟作为城市发展被代谢掉的部分,用独特的美感、未知的吸引力召唤着人类前往。若一定要追溯历史的话,1861年,法国生物学亨利·穆奥为了找寻一只蝴蝶,在原始丛林中发现了吴哥窟,应该也算是废墟探险的一种吧。

在中国,这项源自国外的探险运动并非没有追随者。在前阵子占据豆瓣开屏的话题“视频·城市废墟探险实录”下,不少废墟探险爱好者集结在一起,分享自己的“宝藏”,这场活动本身吸引了55.5万浏览、2219人关注。

为了近距离接触这项运动,娱sir和废墟探险者烏陵聊了聊,关于废墟探险,以及藏在废墟背后的部分。

废墟探险是什么?

我们生活的城市中隐藏着成千上百座废墟。

从这些废墟的成因中大致可以窥见人类历史发展的道路——人口迁徙或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村落的荒废、突发性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造成的破坏、城市规划错误导致的无人问津、经营不善或资金链切断带来的遗弃……种种原因割裂了人与造物之间的联系,这些统统都被称为“废墟”。

烏陵对于废墟有自己的定义:“对于我们来说,被人类遗弃的地方叫废墟,但对于大自然来说,我们的人类文明就是一大片废墟。城市是自然的疮疤,城中村是城市的疮疤,废弃是毁坏还是归还?废墟反而成了人与自然界的完美结合状态。”

探索废墟没有旅行手册,对于一个废墟探险者来说,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寻找。由于废墟地点大多人迹罕至,又潜伏着危险,这就需要探险者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地图判读能力与户外生存技巧。

烏陵向娱Sir介绍了五种常用的废墟“嗅探”方式:第一,通过贴吧、论坛、豆瓣小组、知乎等常用的社交网站了解;第二,通过新闻报刊、工商局企业名录对照卫星地图查找;第三,朋友告知或信息交换;第四,询问当地老人;第五,偶然路过。

豆瓣

豆瓣@烏陵:海上难民监狱

​在Urbex的圈子中,对地址保密几乎是一项共识。废墟本身并不是私人空间,但探险确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选择一个废墟地点包含着探险者的个人审美趣味,有些人对军事废墟着迷,有些人喜欢保存完好的民宅,有些人爱好现代工业遗址。对地点保密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探险者的私人品味,更重要的一点是,防止闯入者对废墟造成二次破坏。

废墟探险

豆瓣@烏陵:废弃钢铁厂

​在探险者眼中,废墟是一颗珍贵的“时间胶囊”,浓缩着人类生存的痕迹,让它重回人世还是维持原样,在个人力量无法判定的情况下,后者是最佳选择。曝光它意味着增加它的风险,轻则被涂鸦、炸碎玻璃、撬开栅栏,重则废墟结构被破坏、东西大面积失窃,这对于一些有着历史意义的废墟来说,是致命的破坏。

在豆瓣用户@然潘的相册中,一家废弃医院的手术台被泼洒了假血,营造出恐怖电影的景象。这张照片令一部分网友着迷,然潘回复到:“这是另外一个原因为啥我对地点保密:有人说是'艺术创作',其实破坏了整个地点。”

烏陵并不支持圈子内废墟地点的交换,她认为这样的行为“一是无法保证交换出去的地点不再被二次交换,二是废墟价值的不对等与废墟现状的未知。”

虽然出发点都是好奇心,但废墟探险与旅行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如果说旅行是逃离日常生活,那么废墟探险则是放大了未经修饰的日常一面。对此,烏陵有个“花盆”理论:“我们丝毫不会留意到路边被扔置的花盆,但当它出现在废墟中时我们却会用心去拍摄。日常物体在废墟中就变作了奇观,废墟探索就是这样一种慢慢解构并重组生活点滴的过程。”

废墟探险过程:危险与仪式感并存

“废墟里最危险的其实来自于人。”

在某次郊区的探险过程中,烏陵被人搭讪,与此同时,从一辆黑色的面包车上下来两名身材魁梧、面向凶煞的男子,快步向她走来,若不是同行队友及时赶来保护,事情不知将如何发展。回想起这件事,烏陵至今仍然后怕。

废墟探险

豆瓣@烏陵:海上沉船

​在废墟探险过程中,危险是最常见的。年久失修的地板可能在你踏足之时,突然断裂;翻跃围栏时,可能会失足跌落受伤;杂草丛生的地面,蛇虫鼠蚁突然侵袭;误入偏远、庞大的废墟,迷路却发不出求救信号……此外,废墟作为日光下的阴暗处,也常常成为一些流浪汉、拾荒者、瘾君子的栖居地。地形环境尚能通过提前准备而减小受伤概率,来自人的危险往往无法防范。

独自探险的危险系数要比群体行动高很多,如果没有一定的野外探险经验,是不推荐新人独探的。烏陵作为组织者,一般会提前在微信群里发布通知,集结同行一起行动,小圈子里的人并非每次都很固定,他们有时也欢迎新人的加入。烏陵一般会提醒新人,进入废墟时不要穿着裸露,也不要在拍摄中露脸。“除了不合时宜、对废墟的不尊重外,对自己也是一种危险——可能来自于环境,也可能来自于官方。”

烏陵向娱Sir展示了她的探险装备:半指作战手套、强光手电、带破窗器的甩棍、雨伞、口哨、防狼警报器、运动帽、冲电宝、驱蚊水、长袖长裤、相机三脚架。烏陵介绍到,这些只是轻量级装备,一般来说,手套和手电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用品,此外,口哨和带破窗器的甩棍也是必需品,用作防身与求救。

废墟探险

探险装备 来自烏陵

​在前阵子规划探险一座废弃游乐园之前,烏陵买了一架无人机,探险结束之后,制作了一支短视频。如同圈子里大多数废墟探险者,烏陵并不以展示探险过程以此在互联网上搞个人崇拜,大部分时间她都是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展示废墟本身,“这样更能表现废墟的静默的意境”乌陵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导演专业毕业的她,毕设作品是模仿导演尼古劳斯·葛哈特的纪录片《没有人的文明》拍摄的短片,这支短片拍摄了北京以及周边城市中的废弃建筑,同时收录了建筑周身的自然音。对于Vlog这样更加注重拍摄者体验的视频形式,烏陵表示暂时还不会作为主要的输出形式,她认为,面对废墟时,人最好沉默。

“在毕设拍摄中,我参观过一家废弃的肉鸡屠宰厂,它曾是北京最大的鸡肉供应商,为肯德基等餐饮店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鸡肉,大部分出口日本,最高峰的宰鸡量竟达到十二万只每天,令人发指。”当烏陵站在那些冰冷的金属机器之前,仿佛能够看到它们茹毛饮血的曾经。

“这家厂子最终由于刑事纠纷倒闭,但世界各地无数屠宰厂的肉食加工线仍在运作着,夜以继日地填补着人类的饕餮大口。”

废墟

毕设作品截图

​废墟本身是一种“去游客化”、“去人工修饰化”的存在,与人之间的影响大部分时候是单向的。

烏陵觉得,探索废墟这件事,对自己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坦言道,自己从小就对未知有强烈的好奇心,最开始只是纯粹觉得这个群体很酷,随着去过的废墟越多,自己的心态也在变化。

“有一回在废墟中,墙外车水马龙,我突然有那么一刻觉得,这里太静了……当空气中充斥的霉味分子进入我的鼻腔后,我突然明白废墟带给我的更多的其实是让我珍惜废墟以外的生活。就好像,它是活的,像一个人,它突然出现,帮助我一些事,然后告诉我它该走了。”她在自己日记中写道。

存在在照片中的废墟,总有一种特别的魅力,但废墟背后的成因却往往是不堪的。烏陵珍视照片之外,与废墟共处的时刻:“坐在干涸河床上看废弃摩天轮下的月亮;和老剧场里的小蝙蝠、水洼中的迷你青蛙们说说话;发呆一整天只为盯着床垫上的苔藓,看它是如何生出野草和蘑菇的。”

废墟探险的意义:了解废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废墟探险者常常会被问这样的问题:“你进行废墟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废墟的前世今生可以体现城市的发展规律和走向,甚至代表着整个时代的集体潜意识。”烏陵认为,废墟很像末日时的景象,关注废墟背后的成因,可以帮助人们反思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滥用、动物猎杀、战争等带来负面影响,以此更清晰地了解人类目前的生存状态。

遥远如切尔诺贝利,近如北京郊区的一座烂尾的废弃游乐园。面对它时,我们会思考,开发商当时抱着什么样的愿景?为何要在这个地方选址?为何建到一半突然放弃?资金博弈为何最后无效?废弃之后为什么无人善后?这个时代建设一个“中国风”的乐园是否还会受到欢迎?对于非历史遗迹的废墟来说,这样的质问环节能够警示后者,切莫因为贪婪而制造更多的废墟。

烏陵

豆瓣@烏陵:废弃乐园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诞生废墟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废墟源自人类的错误行为,另一些则是因为工业、科技的进步产生的迭代。

烏陵记得自己初次探险的地方是曾经为“亚洲最大粮仓”的上海民生码头粮仓。这座码头曾由英商蓝烟囱游船公司建造于清光绪年间,在当时同时停靠4艘万吨远洋轮船,码头粮仓内大部分为英式建筑,步入新世纪之后,这座巨型建筑褪去了它原本的生产功能,只留下了空荡荡的结构。

对于废墟的修复,目前来说还是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对于废墟探险者来说,废墟还是维持现状更好,因为即使被改造之后,它仍然有成为二次废墟的可能;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合理利用地皮,将废墟升级转化、发挥它在新时代的意义,是更合理的。

比如上海民生码头,在政府推行城市工业遗产保护项目之后,2017年民生码头的部分建筑被改造为城市艺术展览空间。这座原本封闭的仓储建筑目前已经是黄浦江边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未来,政府可能会更加强化它的地标意义。

烏陵

几乎所有的废墟在诞生之前,都被人寄予厚望,而当它们从历史中被踢除,并不代表它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它就像一颗牙齿,拔出之后,上面仍然有人类的基因。必须从这颗“牙齿”上,找到它掉落的原因,必须从废墟身上,了解过去的活动痕迹,以此延缓城市的废墟化。

目前,大多数废墟依然是被遗忘的状态,等待着未知的命运,在“被找到”之前,大自然温柔地接纳了它们,好像从来没有怪罪过人类的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