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十月一去哪旅游?看看古人的兴趣点你就知道了

2020-04-22 10:24:59旅游攻略
古人的“旅”和“游”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旅”字指经商的人,或客栈、驿馆,或旅行的人,而“游”字则更近于今天人们常说的游览之流的活动,如《诗经》中“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就是这个意思。

古人的“旅”和“游”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旅”字指经商的人,或客栈、驿馆,或旅行的人,而“游”字则更近于今天人们常说的游览之流的活动,如《诗经》中“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就是这个意思。

十月一去哪旅游?看看古人的兴趣点你就知道了

第一个把“旅游”两字连起来的人是南朝沈约,他在其《悲哉行》中写下了“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诗句——这里的旅游二字,与现代意义大体上已无二致。唐代时,沈约对“旅游”的“定义”已广泛为人们所接受,如韦应物在其《送姚孙还河中》中提到,“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风尘满路起,行人何处归”,便是明证。

陆游有诗云:“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过剑门。”古人几乎无所谓交通的概念,出行全仗着两条腿,有条件一些的人骑驴,当然,也有骑马和坐船的,但总体而言,出游是一件艰辛难数的“征程”。既然处于交通极不发达的时期,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热衷于出游呢?一为谋生,二是游学、访求名士,最后才是环境所迫。

在古代,活跃在旅途上的,大多是文人、名士,或者是商人,普通人家远游的也有,但只占极少部分,大部分人除了服役或是天灾人祸,是不会离家远行的。

范蠡有训,曰“士农工商,国之石民也”,这四者中,商者地位被排在了最后,既不及工人,也不及农户,社会地位低下。加之商人之中少有才华出众和在诗文之上有卓越建树者,所以商人在旅者之中的记载并不多见,最多白居易在送别友人之时遇到了个“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红楼歌妓,《琵琶行》字里行间,虽有感时伤怀,却也透着对商人的鄙视。

因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方式,官员多半也算半个诗人,在民间,又总有士子、诗人雄心勃勃地走上旅途,这里面比较典型的就有李白等一干人,虽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发点与普通才子不同,但其心与他人实无二致。

虎子

诗人走在路上,多有诗兴大发的时候,文人踏上旅途,常有文思敏捷的时节,否则也不会有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也不会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所以,在“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扬州城“妩媚”的城墙之下,流连着的,多是诗者、文人的身影,那所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景象,流传了千余年的唐代之音,不过是王维的一纸游记罢了。

唐代流传下来的诗篇里,“游记”占了很大一部分,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中,几乎都是写游记的种子选手,似“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又有“芍药花残布谷啼,鸡闲犬卧闭疏篱。老农荷锸归来晚,共说南山雨一犁”,都是那滚滚的时空里不绝于耳的时代之音。

如此看来,其实没有飞机、动车的旅游也不是很坏的事情。他们足够慢,可以静下心来整理心绪,可以尽情地享受山水的环抱。在经过山水一番涤荡后,诗人掩藏在胸中的一腔抱负一朝喷发出来,这声音才能绕梁三日而不息。今人明显没有了这个条件,我们太快,所以没有时间来整理自己。虽然在发展上压了古人一头,却很难有深遂的文艺传下去。

琵琶行

当然,古来文人出游也有迫不得已的。这一般来自上方的压力,如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是遭遇了所谓“大赦”,否则,敢回来是要掉脑袋的,又如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这近万里路,那是游也得游,不能游得创造条件去“游”。

有了旅行的意志,实施起来还是有难度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古人在旅行时要做的准备。首先需要准备的就是银子,人们常说“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个道理于出门远游上来讲更是如此。人们远游的足迹,大多遍布于名山大川,旅行路上的衣食住行,都是问题。这些问题最直接的解决办法便是钱。那么问题来了,古人旅行有没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呢?答案是肯定的,虽说“衣食住行,衣为先”,吃喝拉撒却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古人出远门,多要带个“虎子”。何谓虎子?尿壶!

古人出行,银子可以少点,虎子却是必备一只的,钱可以再挣,但人有三急却是等不得的。

在古代,茅房是大户人家才能配备的,一般人无力也没有必要去费力做这事。这也就导致了茅房稀少的局面,一般的客栈也是没有茅房的。如果没有食物,可以在路途中摘些水果,也可以就近向人讨一些,再惨些就找间寺院讨点粥喝,绝不至于饿死。但若是内急,白天倒也好说,到了夜晚,身居客栈只怕难以自处。

旅行时,行者还得带把刀。古人出游,多半是访那些名山大川,而在那些时候,多如原始森林一般,人迹罕至,带把刀,一来除掉路上难以通行的障碍,二来也是防身所需,再不济,也得带把锄头上去。当然了,既然是文人,去旅游自然也少不了“标配”的文房四宝,上了庐山,如果不发发诗兴,还叫什么文人?

名山大川

出门旅行,搞得像野人一样,恐怕有辱斯文吧?自然得带洗漱用具,得多带几套衣服,带了衣服,又得带洗衣的用具。

名山大川之中,虽然有雄伟壮丽的风景,却也有其阴暗幽深之处,难免会有一些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跑出来,诸如蛇类、蜈蚣等毒物,又或者意外受伤,这个时候便需要处理,所以一些简单的药物,也是古时“驴友”必备的东西。

在野外时,不能期望天一直亮着,也不能期望自己刚好能够在天黑前出山,或是确定自己一定不会迷路,所以,油筒、火折子、地图之流也是不可少的。若经过了一天的折腾,还有闲情逸致品茶下棋,还会带些茶叶、茶具、棋具等物。

要发诗兴,肚子空空的估计发起来也不算畅快,自然得带点炊具……这样来看,古人要去旅行,这一身装备的重量恐怕不亚于现代全副武装的特种兵了,战国思想家荀子曾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看来想要知道天高地厚,还得有特种兵的体魄才行。

琵琶行

明代的徐霞客,几乎一生都在名山大川之中流连,他对自然的热爱近乎发痴。黄山大雪,山上僧人皆被困住,难以下山,但就愣是爬了上去,“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以上记述,出自《徐霞客游记》,所记实为惊险万分,而其中惊险之处绝不只此一处,其毅力之坚韧,世所罕见。

我们不知道徐霞客被困在沙漠中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着什么,但相信他不会因追求自然的一生后悔,他当是面带微笑地告别漫天狂沙后融入了大地的怀抱。

相对于这些追寻自然的人,也有些人为了追求前途而不得不远游。隋代创造了中国前所未有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开科取士。古来进京赶考的人络绎不绝,相对于京师本地人而言,远方的寒门学子自然要艰难了许多,常要跋涉数月之久。一般能够进京赶考的学子,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大多能够读懂山的壮阔、水的柔情,也有不少的文学作品流传下来。

长时间在外的人,虽然有山水的壮丽相伴,但多半还是要起思乡之意,如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里的乡音恐怕不是指自己,而是指家乡与记忆中没有相差,由此可见其思切之深,正所谓是“人生远游固云乐,何似在家常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