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纽约,癫狂的前世今生

2020-04-15 10:24:27旅游攻略
​夏末白昼的尽头,高线公园的起点0纽约对我可能是太熟悉了。这次再来,没有了旅行的新鲜感和兴奋,却也发现了新的宝藏。
纽约,癫狂的前世今生

​夏末白昼的尽头,高线公园的起点

0

纽约对我可能是太熟悉了。

这次再来,没有了旅行的新鲜感和兴奋,却也发现了新的宝藏。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是纽约市博物馆 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 纽约市博物馆 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地址:1220 Fifth Ave at 103rd St.,

开放时间:Open Daily 10am–6pm

门票:20美金

官网:www.mcny.org

不是纽约市的博物馆,而是纽约市的博物馆。

换言之,就是关于纽约这个城市的来龙去脉,纽约人和他们的故事的博物馆。博物馆本身其实没啥意思,但是围绕纽约市纽约人的展览内容。

纽约,可以说是当今大都市的样本,那它又是如何诞生和形成的?What makes New York New York

我看的第一个展览“The New York at Its Core“就是解答这个问题的。

纽约

The New York at Its Core 展览

梧桐协议

是什么塑造了纽约? “金钱、多样、密度、创造力”

展览认为,塑造出今天纽约的,正是“金钱、多样、密度、创造力”(Money/Diversity/Density/Creativity)这四个主题——在四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发展交织,变幻出世界上独一无二大都市的图景。

回到故事的开始——400年以前,对利益的渴求驱动了冒险。

17世纪是荷兰海洋霸权的时代,荷兰人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609年,一个为荷兰主子打工的英国探险家Henry Hudson发现了曼哈顿,虽然没有找到香料,但发现皮毛资源也很不错。1924年,荷兰人用了60荷兰盾(约24美金),从当地Lenape土著人的手中“买”下了曼哈顿岛。 两年后,270名欧洲殖民者和非洲运来的黑奴,在岛的最南端——大西洋沿线最好的天然深水港之一 ——建造了 “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作为国际皮毛贸易的枢纽。

纽约市

1660年新阿姆斯特丹地图。

图上图上最右侧的那堵墙的位置,后来就成为了资本的象征“墙街”——华尔街(Wall Street)。而从左到右贯通的宽阔大道,则后来延伸出了贯通曼哈顿的“宽路”——百老汇(Broadway)。

-

1651年英国发起了当时的贸易战,立法禁止荷兰参与英国的海上贸易,挑起了前后共四次英荷之间的战争。而第二次英荷大战的导火索之一,就是纽阿姆斯特丹变成了纽约——1664年一只英国远征的海军舰队占领了新阿姆斯特丹,并以国王的弟弟约克公爵的名字命名为纽约(New York)。这时开始纽约就有了多元化移民结构的基因:除了留下的荷兰人,新来的英国人以外,还有法国新教徒,犹太人,非洲人,德国人,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仆役。纽约为躲避欧洲天主教迫害的而来到美洲的移民提供了十分宽松的宗教环境,1744年,这里已经有了八座不同教派的新教教堂以及犹太教堂。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纽约作为英军的总部经历了七年战争,当1783年战败的英国殖民者乘船驶离纽约,留下的是战后一片废墟的城市,人口锐减,资金干涸。摆脱殖民统治的纽约短暂的当了两年首都,见证了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就职,并在商人和政治家持续的努力下,成为这个新国家的“帝国之城”(Empire City)。十美元面值上的头像——汉密尔顿,是这个年轻国家的第一任财长,他牵头成立了纽约第一家银行,为商人提供贷款;他的振兴计划,还包括了成立中央银行,制定保护本土制造业的关税,以及一个强有力的集权中央政府来确保一切运转。(看到这一切有么有觉得很熟悉?面对百废待兴的土地,想靠自己力量站起来的国家,都做了相似的选择。)1825年,华尔街上林立了11家银行,29家保险公司和不计其数的经纪人办公室。我们看到了纽约成为金融中心的起点。

新阿姆斯特丹

Tontine Coffee House,1797。

Tontine Coffee House,1797。

位于“墙街”和“水街” (Wall Street and Water Street)转角的咖啡馆,由经纪人集资创立,作为交易和通信联络的市场。1792年,汉密尔顿带领24个证券经纪人一起签下了《梧桐协议》,约定了股票交易的规则,后来发展成为了今天的纽交所。

-

纽约的成功吸引了大量的移民。1810年,今天的Houston Sreet以南的区域,容纳了当时96,000的纽约人口;给水系统薄弱,疾病横行,纽约人急切的想找到一个解决方案,避免遭受欧洲大城市经历的问题。1811年,网格规划横空出世,这可能是城市规划历史上最伟大的网格:横平竖直,确定尺寸,无限延展和生长,漠视一切自然地形,冷酷而雄心勃勃。网格背后没有任何高深的意义,一切都从实用出发。当时的规划委员会如此解释它——“一个核心是为了让人居住的城市。而直边和直角的房子是最便宜的,也是居住起来最便利的。” 这个完全从实用出发,易于推行理解的规划,带来了随后纽约房地产的崛起。而网格本身几乎没有特质——它中性、平等、理性——没有任何暗示,后来也成为了承载纽约这个大都市拥塞奇观的载体——城市的成千上万种生活紧凑拼成了一副巨型马赛克,证明了它的包容性和无限潜力。

纽约

1811年纽约规划

南北向12条大道(Avenue)贯通了狭长的曼哈顿岛,宽度是100英尺(约30米宽)以便让车(马车)双向通行,相距500-900英尺(约152-274米),接近两边的间隔会小一些,因为规划者认为靠近水岸的地皮更值钱。东西向是数字标号的街,60英尺宽度(约18米),每隔一段距离会有一条更宽的街作为东西向的主干道,达到100英尺(约30米)宽。今天这些主要的街也是地铁站设立的地方。

新阿姆斯特丹

从42街向北看第二大道,1861

当时与笔笔直的网格线共存的,是小山丘和农庄。今天这个位置往东一个街区就是联合国大楼,往西则是克莱斯勒大厦,中央车站,时代广场。

新阿姆斯特丹

1811年的网格规划线上展览

几年前纽约市博物馆办过一个关于1811年的网格规划的展览,现在网站上还有线上展览,有兴趣的旁友可以去看看,传送门:
https://www.mcny.org/exhibition/greatest-grid-0

-

如果说在城市尺度上有打破矩形网格的,一是是从西北角到最南端,斜向贯通曼哈顿岛的百老汇街(Broadway),这一条斜线跟主街相交的位置,成为了一系列的地标——时代广场、先驱广场、联合广场、哥伦布圈等等。第二则是中央公园。沿着新规划城市扩张了几十年,纽约人突然发现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城市却没有开放空间了没有阳光绿地,而富有的居民也需要一个公共的地方来炫耀自己的新马车。巨无霸的中央公园应运而生,设计师最大程度模拟了自然的风光,而不是讲究轴线和造型法式宫廷园林。中央公园成为了又一个城市规划的范例,兼顾了公众利益以及资本收益:无论贫穷富贵每一个纽约市民都可以来散步野餐;而围绕着中央公园的地产价值则一涨再涨。150年以后,高线公园则以更创新的方式再现了这一奇迹。

新阿姆斯特丹

中央公园的春天,Adolf Dehn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纽约迎来了以爱尔兰人和德国人为主的移民潮。当时爱尔兰人为了躲避饥荒,挤上他们称之为“棺材船”的货船来到新大陆,船上拥挤缺少空气食物水源,充满病菌,一不小心就死在追求新生活的路上。到达纽约的爱尔兰人蜂拥而入东下区的贫民区(大概是现在曼哈顿中国城的一带),他们信仰天主教,跟住在中城信仰新教的中产阶级格格不入;曼哈顿原来的居民把爱尔兰移民和酗酒、不守安息日、不守规矩、欠管教的孩子这些形象联系在一起。(每次看到痛批国民“劣根性”的文章,我都觉得这种想法过于简单了。看多了就知道,世上不存在天生低贱的民族,这背后都是苦难的经历。而看起来高贵“文明”的民族或阶级,追溯起来又有多少血腥的原罪呢?)同时期,德国政治和经济的动乱也促使大批的德国移民踏上纽约的土地,包括许多德国犹太人。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原来以贸易为生的港口城市纽约,也逐渐发展为工业城市。

1863年南北战争时期,纽约爆发了征兵暴动(Draft Riots)。起因是林肯代表的北方联邦政府征兵规定,能出300元美金就可以免除兵役(大概是今天的三万美金),也就是有钱人就可以免上前线。暴动群众冲击包括征兵总部在内的一切政府设施,打砸抢烧。许多爱尔兰青年移民刚踏上土地拿到居留证,就强制签了“自愿服兵役”书被送去前线;而白人劳工不满被解放的黑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抢饭碗,在暴动中冲击破坏黑人家庭与商店,许多无辜黑人被乱棍打死。最后一万多人的军队进驻纽约,使用了重型武器最后平定了暴乱的局面。说到这里,博物馆的讲解老太太突然问我们吃瓜群众:“你们猜南北战争中,纽约支持哪一方?” “答案是南方,因为奴隶制还是省成本。”(这个我都怀疑我听错了,知道的旁友可以讲讲怎么一回事。)

新阿姆斯特丹

纽约暴乱 “The Riots of New York” from Harper‘s Weekly,1863

南北战争结束后,纽约迎来了它的镀金年代(1865-1900年)。镀金年代(The Gilded Age),这个名词来自于马克吐温187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原意是讽刺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的贪污腐朽和投机热潮;后来人们用这个词,代表这段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年代。靠着南北战争时期为联邦政府提供的巨额贷款,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彻底巩固了在国家经济中的主宰地位。纽约新兴富裕家族,开始在第五大道旁建公馆,把女儿嫁给英国贵族(当然也有反过来的,比如泰坦尼克号上来自英国落魄贵族家庭的女儿Rose,跨越大西洋远嫁美利坚新钱,是金钱和高贵血统的联姻没错了);他们在纽约资助兴建博物馆和歌剧院,为了让纽约跻身于世界级都市的行列。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大都会博物馆便是筹建于这个时代。

纽约

证券行情自动记录收报机 (Stock Ticker)

由布鲁克林的发明家E.A.Calahan于1987年发明。每台Ticker从纽交所获得最新的股票价格并打在纸条上,远距离的经纪人可以把买卖操作通过通过电报传回给纽交所。而铺设在大西洋海底的电报缆,则允许远在欧洲的投资者实时参与到纽交所的交易里来。

纽约

第六大道上Siegel-Cooper百货商场的入口

当时纽约已经有了跟今天十分相似的百货公司:好几层的商业空间,广告、橱窗、固定价格,琳琅满目的商品陈列。它们汇聚在百老汇街和第六大道,14街和24街之间。

纽约市

通向Siegel-Cooper百货商场的高架铁路出口

1878年代,沿着第六大道的高架铁路(Sixth Avenue El)通车了 。Siegel-Cooper百货商场甚至有一个从站台直接通往百货大楼的入口,顾客根本用不着下到尘土飞扬的砂石地面层。

-

当时纽约汇集了这个国家42%的百万富翁,同时也催生了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南北战争后的经济发展诞生了许多“白领工作”——银行、保险、法律、出版等各行各业的办公室工作和管理岗位。这些中产阶级群体住进了上曼哈顿、布鲁克林和皇后区的联排别墅里。而同时,一位丹麦移民的记者Jacob A. Riis, 记录了曼哈顿“另一半如何生存”(How the Other Half Lives)——位于下城贫民区的穷人们的生活,并呼吁纽约市新房屋需要更多采光通风的立法。

荷兰人

纽约下城在街上睡觉的孩子,1888

源源不断的移民涌入纽约,这次的成分更为多元:意大利人、讲意第绪语的东欧犹太人、波兰人、希腊人、叙利亚人、黑人,当然还有中国人。他们纷纷涌入上一批爱尔兰和德国移民聚集的东下城。到19世纪末,面向这些一百多万的各地而来的新移民,纽约有至少13种不同语言的报纸发行。多元的移民带来了迥异的文化。1884年纽约时宣称:“一种新的热潮从伦敦来到了纽约!贫民窟派对点燃这个冬天!”(原谅我的五毛钱文案,我尽力了)什么意思呢,就是纽约有钱的白人想出了新的乐子:探访东下城穷人的社区们——黑人、中国人、希伯来人、意大利人等等,不打招呼直接敲开穷移民家的门,装作慈善工作者走进去参观居住空间;当然还包括去各个文化的小沙龙、舞厅、一角钱博物馆、纹身店猎奇作乐等等。(让我想起了法国王公贵族喜欢在皇宫里搭个小破茅草屋——Hermitage,皇后穿着粗布衣服住在里面装成牧羊女。有钱人的快乐真是出乎意料呢~)

博物馆

1909年,刚参加完中国城餐厅的贫民窟派对的人们

1909年,刚参加完中国城餐厅的贫民窟派对的人们——一个以“炒杂烩”和“炒面”为主题的午夜舞会

(有一秒我居然有点心疼这些人,半夜去了中国菜馆而没有吃到小龙虾烧烤撸串火锅)

-

镀金时代,金钱和移民涌入纽约;大西洋畔的奇幻都市,一切都在蓬勃生长与实验,百无禁忌。1987年,英国记者Steevens如此形容纽约:“粗鲁、无形、驳杂、混乱。。。”但仍然承认它是“直戳到你眼前,最壮观的巨大能量与力量的化身”。

1898年1月1日,大纽约形成了——行政上合并了Bronx、Brooklyn、Manhattan、Queens以及Staten Island五个区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纽约市的范围。这一波操作,也让纽约人口从180万人增至340万,一跃超过巴黎成为世界第二大城市,紧随伦敦(670万人口)之后,进入20世纪。

梧桐协议

Bedloe岛上的自由女神像,1875年由法国赠与,全名是“自由照亮世界”

彼时四分之三的欧洲移民都从纽约登陆,自由女神像成为了到达美国的象征,开启遍地机遇勤劳致富的新大陆副本,又名“美国梦”。

博物馆

建造中的布鲁克林大桥,1881

1869开始1883年建成的布鲁克林大桥,桥身长1834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悬索桥,也是第一座钢结构的大桥。百年前大洋彼岸的基建狂魔。

荷兰人

“康尼的巨人”(Coney's Colossus) 大象酒店,1884。

布鲁克林大桥的建成,促使布鲁克林南端大西洋沿岸的康尼岛(Coney Island)成为了最大的度假胜地,遍布奇幻的主题乐园。这座锡和木头制造的大象酒店高约45米,有34个房间。

纽约

“欢乐筒”(Barrel of Fun)康尼岛乐园里的经典项目,不断旋转的筒可以最快的制造出都市人之间的亲密。

20世纪的头三十年,见证了纽约成为一个现代时期都市的范本。纽约是一个繁忙的港口,吞吐了全国一半的进出口货物;服装、化学溶剂、、家具、油毡布——成千上万的工厂生产出各种工业产品;企业总部提供了充裕的白领工作,从总经理到邮件收发员,在拔地而起的高楼里忙碌。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保障了经济的活力:他们合并了从未有过的巨型铁路和钢铁公司,纽交所每日交易着几百万美金的数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成为了分水岭。纽约人向协约国提供了武器、物资和贷款(一战的头几年,美国都秉持中立看着老牌欧洲帝国消耗彼此,并向英法放出了百亿美元贷款,百亿美元物资。协约国和同盟国僵持不下来到了第四年,美国终于加入了协约国,毕竟,债权人不能让债务人破产)。一战结束时,纽约超越了伦敦成为了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同时凭借战争贷款,美国成为了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纽约逐渐取代伦敦成为了全球金融中心。

新阿姆斯特丹

纽约港的码头工人卸下香蕉,1906

二十世纪初每一座工业城市里都有无产阶级与资本家斗争的故事。1909年,纽约两万服装厂工人罢工为了缩短工作时间和提高薪水(查了下当时的美国统计数据,普通工人每周工作56小时,0.16美金时薪。看看今天的996,只能说时代的车轮滚滚后退)。

纽约

三角内衣工厂(Triangle Waist Factory)火灾的送葬队伍,1911

1911年,位于格林威治村的三角内衣厂大火,由于管理人员为了防止工人溜出去偷懒或偷盗工厂产品而锁了所有的出口和楼梯间的门,146名工人死于火灾。

-

当纽约其他区域往外造的时候,曼哈顿则往上造。19世纪末,新型钢结构和电梯技术逐渐成熟。1909年,已经能够达到50层的高度。到了20年代,纽约从摩天楼的数量和高度两方面均超越了芝加哥,成为新的摩天大楼之城。建筑师Cass Gilbert一语道出摩天楼的本质——是“榨出土地价值的机器”。

纽约市

1853年,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在纽约水晶宫展示他发明的世界第一台电梯

1853年,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在纽约水晶宫展示他发明的世界第一台电梯,在原有的升降机上加入了紧急制动装置。 后来创办了电梯公司奥的斯。

纽约

描绘摩天楼的一组漫画,1909

1909年描绘摩天楼的一组漫画:每一层楼都是一块复制的基地,他们毫不相关,各自承载着迥异风格的乡村别墅和田园景致。驴子走出马厩,会遇到云层和飞机。

荷兰人

1904年10月27日,纽约第一条地铁通车

曼哈顿也往下造了。1904年10月27日,纽约第一条地铁通车了。以42街时代广场为界,以南是今天的绿线(4/5/6号线)到市政厅(City Hall),以北是今天的红线(1/2/3号线)直到145街。这两段在42街以东西向的轨道相连。

-

不断复制和垒高基地的操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怪异的比例,和巨大的阴影。1915年落成的巨无霸恒生大楼(Equitable Building),造成了2.6公顷的阴影(6倍于自身面积),直接造成了周边的租金下跌。1916年纽约出台了新的区划法,规定大楼建至某一高度后,必须向后退台,来保证街上的阳光与空气。

梧桐协议

纽约效果图大师休·费里斯遵循区划法绘制的系列效果图

1916年,纽约效果图大师休·费里斯遵循区划法绘制的系列效果图,为后来建筑师们 解出了这个算术题的答案——在法律允许下,为金主爸爸获取最大利润的摩天楼形态。某种程度来说,决定纽约建筑面貌的是资本的欲望和规划法的钳制(背后是公民城市的契约),最不重要的也许才是建筑师。

-

上世纪20年代又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 Twenties)。一战结束以后经济持续的繁荣,技术革新层出不穷,艺术文化空前繁盛,纽约人的生活跟上一代人比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前所未有的工业化浪潮让人们感受到新的时代的到来,反传统的精神和民众膨胀的消费欲望塑造了这个“历史上最为多彩的年代”。“20年代风格”到今天仍然是时尚的标杆,其背后是对维多利亚时期着装规范的反叛——露出更多的手臂和腿,不强调S型线条,穿得宽松休闲。被称为Flapper(摩登女郎)的女性穿着短裙,剪着波波头,喝酒,开车,抽烟,轻视社会和性别的习俗,公开参加社会活动,经营自己的连锁店或追求享乐。

新阿姆斯特丹

位于142街的棉花俱乐部

20年代也叫“爵士时代”,因为爵士乐从黑人走向大众,彻底的流行开来。位于曼哈顿北部哈林黑人社区142街的棉花俱乐部,是当时最流行的爵士乐演奏场所。

梧桐协议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爵士时代的注脚

一夜暴富的美国梦,纸醉金迷的派对,爵士时代的装束,艺术装饰风格(Art-Deco)的建筑。《了不起的盖茨比》展开一幅纽约“咆哮的二十年代”的图卷。

-

盛极而倾頽,二十年代的终点是大萧条。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纽交所开盘几分钟内就下跌11个百分点,银行破产、企业裁员,大萧条的危机从纽约辐射向整个美国。

梧桐协议

West Houston和Mercer Street的胡佛村。

美国人把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归咎于当时的总统胡佛,民主党派利用此命名了一系列大萧条时期的产物:比如“胡佛村”(无家可归者修建的棚户区),"胡佛毯"(保暖用的旧报纸),"胡佛旗"(把空口袋内外翻转),"胡佛革"(鞋底烂穿时用于修复的纸板),"胡佛马车"则是由马拉动的汽车,因为车主已经买不起燃料了。(怎么觉得利用民不聊生的特征搞党派攻击也是挺low的。)

-

1933年罗斯福当选,实行“罗斯福新政”帮助稳定和复兴经济。与胡佛信奉完全的自由经济不同,罗斯福实行了国家干预,包括由政府主导投资开展的基建项目。为了走出大萧条,纽约市长La Guadia利用救助金、税收和贷款,在纽约范围内主导进行了许多政府工程,包括公共住宅、公园、大桥、诊所、泳池、音乐厅以及公立纽约大学。这些项目不仅为纽约人带来了宝贵的工作机会,同时也富有远见的将纽约打造为一个健康、文化教育设施齐全的大都市。

紧接而来的二战创造出巨大的需求,将美国经济从大萧条中拉了出来。传统欧洲强国的大都市都遭受了炮火,百废待兴。而欧洲各行业的专家人才,都纷纷跑来美国避难。此消彼长,重新繁荣的纽约取代了欧洲传统的大都市,成为了“世界的首都”。不仅领跑在金融、广告、传媒、时尚、艺术领域,随着联合国总部建立在曼哈顿的东侧,纽约也成为了新时代国际关系的引领者。

纽约市

1951年的VOGUE杂志,模特在Jackson Pollock的画作前摆pose

二战期间大量艺术家从欧洲来到纽约,将前卫的艺术观念带至沉浸在布扎艺术体系中的美国。战后,包括Jackson Pollock 和 Mark Rothko在内的“纽约画派”(NEW YORK SCHOOL)兴起了“抽象表现主义”风格(Abstract Expressionism),该运动也被视作国际艺术中心从巴黎转移至纽约的标志性。

-

60和70年代,工业和航运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和更大的空间而逐渐离开纽约,同时也带走了工作岗位和税收。1950年纽约提供了91万制造业的工作岗位,到了1980年只剩下50万。纽约的工业区逐渐荒废,下城19世纪的工商业建筑也被推倒,新的办公高楼取而代之。

纽约市

1962年出版的“纽约的荒废之地”

60年代初的SoHo区也被称为商业贫民区,到处都是荒废的服装厂,见证了纽约去工业化的历程。宽敞而挑高的空间,充足的自然光线,低廉的租金吸引了一批艺术家搬进来做工作室。艺术家不断争取合法居住权利,1982年纽约通过了阁楼法案(Loft Law)。不光是地产商嗅到了商机,开发出一种“Loft”的新型住宅形式(卖点是高层高,无分隔,工业风、与艺术家为邻的新型都市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区域艺术空间也逐渐搬到切尔西区,奢侈品精品店、餐厅、酒吧、夜店取代画廊成为新的租户。Soho区成为了城市更新(Regeneration)和士绅化(Gentrification)的典型故事:旧工业区焕发了新的生命,而艺术家则被资本驱离。

-

去工业化的城市何去何从?纽约选择了从新定义港口。60年代,纽约港务管理区拆除了一片电子原件商店区,兴建起新的办公综合体——占地16公顷,可容纳五万人办公的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大楼最初的定位是新的世界航运贸易中心,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和金融公司入驻,世贸双塔也成为了纽约白领经济的象征。

纽约

1972年,建设中的世贸双塔

世贸双塔1973年竣工,411.5米的高度让其取代帝国大厦成为纽约第一高楼;28年后,也作为美国主导的经济秩序和西方价值观的象征,毁于恐怖袭击。

-

70年代的纽约市曾濒临崩溃。财政吃紧,一面是高企的支出——越战时期的通胀和城市服务成本的上升。另一面是流失的收入——战后持续“郊区化”的进程,让纽约人口有史以来第一次减少;而企业离开纽约,国家经济衰退,联邦和州政府的发展重心移出城市也意味着纽约减少了财政收入。内城逐渐空心衰败,遍地犯罪、垃圾和空置的房屋,宣告着纽约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削减的财政支出又减少了公共服务,一切进入了恶性循环。

新阿姆斯特丹

2785号火灾报警器

位于Crotona Park和Charlotte Street的2785号火灾报警器。该区域的消防员已经疲于奔命于频发的火灾,而为了阻止假火灾报警,报警器被关上了并且涂上了狗粪。

当时纵火遍布纽约各地,包括布鲁克林区中部、皇后区南部和布朗克斯区南部。一些暴徒在废弃房屋里纵火,房东纵火试图骗取保险金;甚至有时候租户也纵火,烧了自己家为了能获得更好的居住地。光是1975年一年,纽约消防局就记录了40万起火灾。

纽约

《欢迎来到恐惧之城——纽约游客生存指南》

1975年6月,到达纽约机场的旅客会收到一份封面印着骷髅的小册子《欢迎来到恐惧之城——纽约游客生存指南》。里面的警告包括: 1 不要探索曼哈顿中城;2任何情况下不要乘坐地铁;3晚上六点以后不要出门。

70年代的纽约因为财政吃紧,削减了三分之一的警力。随之而来的是罪案飙升——1960年杀人罪435起,1970年有1201起,到了1980年是1812起。纽约市的形象跟毒品交易、抢劫和纵火联系在一起,向全球传播,更让政吸引投资和游客的纽约市政府头疼不已。

-

当时的纽约如此危险而躁动,有钱的中产阶级选择搬到郊区,而颓败城市里的年轻人仍然自由和勃发,孕育出一批影响深远的街头流行文化——嘻哈(Hip-pop),饶舌(Rap),放克(Funk),迪斯科——70年代也被称作是纽约夜生活的黄金年代。饱受争议的是涂鸦艺术(graffiti art)——有人盛赞这是真正鲜活和民主的艺术形式,而有人视其为城市无法维护好公共领域的象征。

梧桐协议

1982,嘻哈团体Cold Crush Brothers 正在演出

1982,Cold Crush Brothers 正在演出,最右边是嘻哈音乐的先锋Grandmaster Caz。据说他使用的混音设备,是从1977年6月那次纽约大停电中抢劫来的。

80年代开始随着美国的经济复苏,纽约迎来了“新镀金时代”。金融、保险和地产行业蓬勃发展。1995年,金融公司和相关服务行业占了纽约15%的劳动人口,创造出30%的经济产值。复兴的金融之都里,银行巨头创造出一系列充满诱惑的新金融产品——垃圾债、杠杆收购、抵押担保证券等等,吸引了全球的资金和交易。同时新一波的移民潮为纽约带来了人口增长,占比最大的是来自多米尼加共和国、前苏联、中国和牙买加的移民。20年间,纽约人口从700万增至800多万。

纽约市

彭博终端机(Bloomberg Terminal),1989。

金融公司通过彭博终端设备,可以实时查看和分析金融市场数据并进行交易。创始人布隆伯格(Michael R.Bloomberg)在2001-2013年三次当选成为纽约市长,将纽约带入了千禧年后高速发展和繁荣的新阶段。

最后的最后我们回顾主题,是什么组成了这座人类历史上最奇异魔幻的大都市?是“金钱、多样、密度、创造力” (Money / Diversity / Density / Creativity),而这四个主题仍然将纽约的故事书写下去。

博物馆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1 “NY At Its Core” in 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2 “Delirious New York” by Rem Koolhaas

3. blogs.nytime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