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旅游网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爬鸣凤山有感

2020-04-07 19:48:29旅游攻略
顺便插一句,以我浅见,有关远安的古诗词里,不论是状物,还是抒情,不论是叙事,还是阐理,都有不少值得一读的篇什。

(一)

前段时间,闲来无事,与友人相约爬鸣凤山。

鸣凤山可谓远安的地标之一,好多年前我尚未到过远安,便知道远安有一座鸣凤山。不过那时候,常常听人把“鸣凤山”误叫作“凤鸣山”。

爬鸣凤山,是很多远安人的运动方式之一。我曾听说,有人在一刻钟以内从头天门爬到了金顶。对于这种体力和耐力,我很佩服,却始终做不到。

鸣凤山海拔408米,相对高度288米,虽然不高,却很吃力。山势起伏,常有危壁,时而陡峭,时而狭窄,紧要关口处非得手脚并用。我第一次爬鸣凤山,从后山上,从前山下,便发出了“从后山上抬头见脚,从前山下抬脚碰头。险哉!快哉!”的感慨。

鸣凤山不好爬,却不可不爬。咸丰年间,远安的教谕刘子垣说过:

“鸣凤山者,远安之大观也。都人士谓余曰‘此山可比武当,不可不游’。”

爬鸣凤山有感

上鸣凤山的路共有三条,从前山后山上下,我已多次走过。这次经友人提议,我们决定经东神道上山。

(二)

得知我们要从东神道上山,就有人好心提醒我们要做好准备,说东神道的路不好走,而且耗时长。起初,我们并未在意,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

然而刚走不远,我们就遇到了一处峭壁。幸好有一架钢梯可以凭借,我手脚并用,全身匍匐,摸爬攀援,整个过程中既不敢回头看,也不敢侧身四下张望。

这样的情景,明代的袁中道爬鸣凤山的时候也遇到过,他说:

“至大士堂,水绕其前,凭栏听水淙淙悦耳。遂登危壁,幸有石栏可攀。”

袁中道所说的“大士堂”,就在现在的头天门那一块,这是现在上山常走的一条路。明清时期,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今人常走的路在古人那里也是十分难走的路。

爬鸣凤山有感

前面提到的刘子垣,在当地人告诉他“鸣凤山不可不游”以后,趁着八月一天的拂晓凉风,坐着轿子出西门、渡沮水、过珠宝山,向鸣凤山进发,一路左顾右盼、山转水曲,悠哉乐哉。

到了头天门,刘教谕不得不下轿步行,沿着石磴一步一步气喘吁吁地往上爬。他游得悠闲,看得仔细,花了整整一天时间。

“日暮由原路下,一一识其处,归而志之,为后来游是山者导先路焉。”

说回我们走的东神道。

走过了那段峭壁,从险的方面来说,东神道并没有什么难的。反而道路相对较宽,由于有人清理,也无杂柯荆棘挡道。在我看来,东神道之难,难就难在随着山势起伏,人行路上,不得不大起大落、数上数下。如何把握节奏?如何鼓足心气?是为难。

有时,目标近在眼前,倘若云中有道,不过数步可达。然而循着山路蜿蜒盘旋,却要大费周折。对体力是一种考验,对心力是一种磨练。

我们顺着东神道往上爬,每登上一个山头就休息一会儿,也不敢久坐。俗语讲,“不怕慢,就怕站”。快活三里,不敢流连。一旦停留过久,腿脚就迈不动了。当年的刘教谕也是一样,

爬鸣凤山有感

“脚力倦,坐石上,稍息复起,挽两旁铁链,从马鬃岭猿猱而上,直至绝顶”。

累极瘫坐石上,我与友人相互打气,“自己选的路,含泪流汗,也要走完。”

走东神道,累虽累,却能看到鸣凤山不一样的景致。正如王安石游了褒禅山后感叹的一样: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

这段话所蕴含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言近而意远。欣赏到“非常之观”,王安石总结要有“三有”: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推而广之,我理解要想欣赏人生的极致风景,就要有志向、有能力、有平台,或者说要想为、能为、善为。

人生最难得的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无怨无悔、不嗔不恨方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终于,我们一身疲倦地爬上了鸣凤山金顶。到了山顶,才听道观里的一位道姑对我们讲,她上山将近30年,从未走过东神道。另一位道士则说,他还是20年前,走了东神道的一段,到道观对面的那个山头后就再也没有往下走了。

(三)

下山,我们走的是游人常走的那条路,也是古人笔下那条难走的路。回来途经东神道的起点,整整花了3个小时的时间。

上山难,下山也难。杨万里说过:

爬鸣凤山有感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一路侧步,缓行下山。

爬鸣凤山有感

在我所读到过的描述登游鸣凤山的古诗词里,有个叫周葆恩的写过的一首《游鸣凤山错路》让我印象深刻。这个人同治三年(1864年)担任远安训导,曾参与撰写过同治《远安县志》。诗曰:

“上下关头要认真,如何浪迹入风尘。

路逢错处方知转,悔不前途豫问人。”

这首诗颇有些警世劝人的味道,借事喻人,富有哲理。路到尽头,无路可走的时候,才晓得问路、择路,为时晚矣。还是那句话,“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走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顺便插一句,以我浅见,有关远安的古诗词里,不论是状物,还是抒情,不论是叙事,还是阐理,都有不少值得一读的篇什。

爬坡过坎、登高望远,怕的不是山高路远、坡陡坑深,而是“悔相道之不察兮”“悔不前途豫问人”。

人活世上,路漫漫其修远兮,自当上下而求索。范成大感慨,“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万盘”。不管千盘万盘,心里要打好算盘,时时刻刻有一本明白账。纵有千难万难,迈开步子就不难,因为“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走过东神道,就能更加理解: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最后还是得说,世上路有千万条,最难走的仍是套路。